陳翥
楊時是北宋時期的哲學家、文學家,是理學的重要傳承人,大家尊稱他為“龜山先生”。他將程顥、程頤兩位理學集大成者的觀點傳播到東南地區(qū),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體會到了理學的精妙之處。正因為有了他的努力,北宋理學才得到了更好的發(fā)揚與傳承。
楊時不僅是一位好老師,本身也是一個十分尊敬老師的好學生。
元豐四年(1081年),楊時被任命為徐州司法,但他為了精進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官職,而是去了潁昌,拜程顥為師,潛心跟他學習理學。
程顥去世后,楊時悲痛萬分,設立了程顥的靈位,痛哭著進行祭奠,對老師流露出深深的不舍與無限的崇敬。
元祐八年(1093年),年過不惑的楊時雖然已經(jīng)在理學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自認為還是不夠,所以在去瀏陽接任知縣的途中,專門繞道去洛陽尋訪理學大家程頤,想要拜他為師,繼續(xù)學習。
這天天氣寒冷,楊時和同門好友游酢一同朝程頤家走去。等到了的時候,不巧程頤正在閉目靜思。這時,外面下起了大雪,但二人沒有離開,而是靜靜地在門外等候。
眼見著屋外的積雪越來越深,楊時卻絲毫沒有表現(xiàn)出焦躁和不安。終于,當雪積到一尺深的時候,程頤的冥想結束了。這時,楊時和游酢才面見了程頤,恭敬地表達了自己拜師的意圖,仿佛剛剛等待的時光只是一瞬。程頤很受感動,將他們收歸門下,教導他們精研理學要義。
這個故事就是成語程門立雪的來歷,后人用“程門立雪”來形容尊師重道,恭敬
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