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超,陳鳳毛*,仇才樓,唐進根,丁學農,任吉星
(1.南京林業(yè)大學林學院,南方現代林業(y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江蘇 南京 210037;2.江蘇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江蘇 南京 210036;3.江蘇省東臺林場,江蘇 鹽城 224200)
坡面方胸材小蠹(Euwallaceainterjectus),原屬于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材小蠹族(Xyleborini)材小蠹屬(xyleborus)[1],后因材小蠹屬蟲數眾多且不同小蠹生活習性和形態(tài)特征多樣,1980年Wood[2]將材小蠹屬提升,并對材小蠹屬內昆蟲重新進行分類,坡面材小蠹、闊面方胸小蠹(E.validus)以及小圓方胸小蠹(E.fornicatus)等也逐漸由材小蠹屬歸類到方胸材小蠹屬(Euwallacea)之中。此外,小蠹科也由原先獨立的科級分類單元降級為象蟲科下的一個亞科單元[3]。因此,目前坡面方胸材小蠹分類地位屬于鞘翅目,象甲科(Curculionidae)小蠹亞科(Scolytinae)方胸材小蠹屬。
方胸材小蠹屬昆蟲具有很強的入侵性,中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口岸曾多次截獲多種隨木材調運的方胸材小蠹屬昆蟲,其中包括坡面方胸材小蠹[4]。據文獻報道坡面方胸材小蠹為東亞本土物種,目前分布在美國、日本、阿根廷、泰國、馬來西亞、孟加拉國等地[5-10],于1976年在美國紐約地區(qū)發(fā)現,2011年首次報道在泰國橡膠樹中發(fā)現該小蠹,2019年在阿根廷枯死楊樹內第1次發(fā)現該小蠹蟲分布。有文獻記載坡面方胸材小蠹在我國境內有分布,也曾多次在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的木材中發(fā)現該小蠹蟲[8,11-12]?,F有文獻資料表明坡面方胸材小蠹已在我國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區(qū)分布[13-15],而國內尚有大部分地區(qū)有寄主植物分布,因此該小蠹蟲在國內仍存在進一步擴散的可能。
由于小蠹蟲自身體型小,且近似種之間差異不明顯,因此很難用肉眼準確鑒定,如坡面方胸材小蠹和闊面方胸材小蠹十分相似,兩者區(qū)別僅在于小蠹蟲鞘翅斜面上第2溝間部齒瘤分布特征[5],造成小蠹蟲種類鑒定困難;此外若在檢疫過程中僅有幼蟲或小蠹蟲殘體存在,此時小蠹蟲的形態(tài)檢疫則根本無法進行。如今,分子生物學技術逐漸運用到小蠹蟲鑒定工作中,已有文獻報道用于小蠹蟲分子鑒定的基因有線粒體基因COI、核糖體基因28S rDNA、核蛋白編碼基因CAD和ArgK基因以及延長因子基因EF-1α[16],但是國內對小蠹蟲分子鑒定研究較少[15,17],對坡面方胸材小蠹的研究更是鮮見[4,18]。
2019年7月,在江蘇省東臺林場有大量楊樹死亡,調查中發(fā)現一種小蠹蟲,數量十分龐大。但由于其體型小,加之小蠹蟲不同種類間的形態(tài)相似,難以準確區(qū)分。為此采用形態(tài)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對枯死楊樹內小蠹蟲的種類進行鑒定,同時對該小蠹蟲在中國境內的分布進行風險評估,以期為準確識別坡面方胸材小蠹及防控該小蠹蟲進一步傳播提供參考。
2019年8月1在江蘇省鹽城東臺林場(120°48′E,32°43′N)枯死楊樹中選擇有大量小蠹蟲蛀道的樹干,截取厚約為20 cm的圓盤置于泡沫盒中(425 mm ×300 mm×245 mm),保存于南京林業(yè)大學江蘇省有害生物預防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待小蠹蟲羽化后收集該蟲并浸泡于75% 酒精溶液中,將其命名為JSYC-beetle,以備后續(xù)形態(tài)學鑒定和分子生物學鑒定試驗使用。
將采集的小蠹蟲置于SteREO Discovery V28蔡司體視顯微鏡(德國卡爾蔡司公司)下拍照,記錄小蠹蟲頭部、前足、前胸背板等主要形態(tài)特征,并對小蠹蟲鞘翅和前胸背板進行形態(tài)測定,其中雌蟲測量20頭,雄蟲測量1頭,使用Photoshop CS 6.0對照片進行處理。
采用CTAB法提取小蠹蟲基因組DNA[19],主要步驟如下:①液氮研磨小蠹蟲至粉末狀,置于1.5 mL 離心管中,加入100 μL 2× CTAB,10 μL二硫蘇糖醇(DTT)和 4 μL的蛋白酶,浸沒小蠹蟲粉末;②渦旋混勻,65 ℃金屬浴裂解45 min;③加入等體積氯仿/異戊醇(體積比 24∶1),12 000 r/min 離心 20 min;④取上清,加入 300 μL 冰凍異丙醇混勻,室溫條件下靜置 30 min;⑤12 000 r/min離心 30 min,棄上清液,70%(體積分數)酒精洗滌自然風干后加20 μL去離子水溶解DNA,置于-20 ℃保存?zhèn)溆谩?/p>
選取常用基因引物包括COI、28S rDNA以及CAD等對枯死楊樹內小蠹蟲基因組DNA進行擴增,擴增引物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具體引物堿基序列見表1[13]。
表1 COI、28S rDNA和 CAD引物序列Table 1 Primers sequence of COI,28S rDNA and CAD
PCR反應體系50 μL:2 μL的正向引物,2 μL的反向引物,2 μL的模板,25 μL 2×PCR MIX和19 μL ddH20。其中COI擴增程序為:94 ℃預變性4 min;94 ℃變性1 min,45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共35個循環(huán);最后72 ℃條件下延伸10 min。28SrDNA的擴增程序為:95 ℃預變性4 min;95 ℃變性1 min,55 ℃退火45 s,72 ℃延伸1 min,共35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7 min。CAD擴增程序為:95 ℃預變性5 min;95 ℃變性30 s,52 ℃退火30 s,72 ℃延伸40 s,共35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10 min。
取PCR擴增產物8 μL,用1.0%(質量分數)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PCR產物(電壓為80V,電泳時間為45 min),GelRed 染色,置凝膠于302 nm 透射紫外燈上觀察、拍照。
3個基因的PCR擴增產物送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測序。用DNAMAN 6.0軟件對每個基因正反向測序的結果進行拼接,得到完整序列。將得到的3個基因序列分別在NCBI網站上進行BLAST 相似性比對,查看相似性數據。使用MEGA 6軟件,以NJ法構建小蠹蟲COI、28S rDNA和CAD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其中COI外群為Ipswoodi,28S rDNA和CAD的外群為Ipsacuminatus。
根據林業(yè)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指標體系[20-21],依據坡面方胸材小蠹在國內分布 (P1),傳入、定殖和擴散可能性(P2),潛在危害(P3),受害寄主經濟重要性(P4)以及危險性管理難度(P5)等5 個準則層(Pi)分別對其評價賦分,由綜合評判公式最終確定其風險值(R),綜合評判公式如下:
P1=P11;
P3=0.4×P31+0.4×P32+0.2×P33;
P4=max(P41,P42,P43);
P5=(P51+P52+P53)/3;
風險分級標準設定按照:2.5 ≤R<3.0 為特別危險,2.0 ≤R<2.5為高度危險,1.5 ≤R<2.0 為中度危險,1.0 ≤R<1.5 為低度危險。
經觀測發(fā)現(表2,圖1),雌蟲體色紅褐色至黑色(圖1),體長3.3~3.7 mm,寬1.49~1.64 mm(表2);雄蟲體色黃褐色(圖1),體長2.264 mm,寬1.195 mm。該小蠹蟲體金屬光澤強,觸角鞭節(jié)5節(jié),第1節(jié)長度小于其余各節(jié),觸角末節(jié)球狀,有2條明顯的橫縫,復眼腎形,從小蠹蟲的背面看不到頭部,頭部無喙,前胸背板近方形狀,凸出明顯,前緣闊圓形,寬略大于長,前半部分分布鱗狀齒,后半部分光滑。小盾片舌狀,鞘翅寬略大于前胸背板的寬度,鞘翅斜面從基部至端部逐漸傾斜,鞘翅輪廓如舌,鞘翅列間部上的刻點與溝內刻點大小相近,分布均勻,鞘翅茸毛長。前足脛節(jié)具有8~14個齒瘤不等,第1跗節(jié)小于其余跗節(jié)長度之和,依據以上形態(tài)特征初定為坡面方胸材小蠹(圖1)。
表2 坡面方胸材小蠹形態(tài)指標測量值Table 2 The measurement value of E. interjectus mm
A-C. 雄蟲male; D-F. 雌蟲female; A+D. 背面觀dorsal view; B+E. 側面觀lateral view; C+F. 腹面觀ventral view。圖1 坡面方胸材小蠹形態(tài)Fig.1 Optical photograph of E. interjectus
以坡面方胸材小蠹基因組DNA為模版,分別對COI、28S rDNA和CAD基因進行擴增,電泳結果表明(圖2),3對引物均能擴增出單一、明亮條帶。其中COI基因擴增引物擴增出的條帶大小為700~1 000 bp,28S rDNA基因擴增引物擴增出的條帶大小約為500 bp,CAD基因擴增引物擴增出的條帶大小為400~500 bp。
M. DL 1 000 DNA marker; 1. COI; 2. 28S rDNA; 3. CAD.圖2 坡面方胸材小蠹基因擴增結果Fig.2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E. interjectus gene
經NCBI 序列比對和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分析結果見圖3。由圖3可以看出,該小蠹蟲3個基因測序序列在NCBI基因庫中均與坡面方胸材小蠹E.interjectus相關基因的相似度最高(其中COI基因比對相似度為99.14%;28S rDNA 基因比對相似度為99.38%;CAD基因比對相似度為99.36%)。基于COI、28S rDNA和CAD,采用NJ法構建小蠹的系統(tǒng)進化樹結果顯示:本試驗收集的小蠹蟲JSYC-beetle 蟲株均與坡面方胸材小蠹(E.interjectus)聚在一個分支上(圖3),進一步確證形態(tài)學鑒定結果,即本試驗收集的小蠹蟲JSYC-beetle蟲株為坡面方胸材小蠹。
圖3 基于鄰接法構建的坡面方胸材小蠹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3 Neighbor-joining tree of E. interjectus
坡面方胸材小蠹在綜合評價賦分體系中的具體賦分值及賦分理由如表 3 所示。經計算,各準則層P1= 1.8,P2= 1.9,P3= 1.88,P4=2.5,P5=2.06,最終計算出風險值R=2.01,對照風險分級標準,坡面方胸材小蠹在中國流行風險性較高,需加強檢疫。
表3 坡面方胸材小蠹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Table 3 The index layer evaluation of integrated multi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for E. interjectus
小蠹蟲是一類重要的蛀干害蟲,根據其食性可分為樹皮小蠹和食菌小蠹。方胸材小蠹是唯一能培養(yǎng)真菌的食菌小蠹,是食菌小蠹蟲中典型代表,方胸材小蠹可幫助鐮刀菌擴散和繁殖,而小蠹培養(yǎng)的鐮刀菌則可作為幼蟲和成蟲的食物資源,兩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共生關系,稱之為鐮刀菌-方胸材小蠹共生體(Fusarium-Euwallaceamutualism)[22]。雖然鐮刀菌為弱寄生菌,但是可以在多種植物上引起植物枯萎病[23-25],已有文獻報道小圓方胸小蠹和小圓方胸小蠹近似種(Euwallaceanr.fornicatus)攜帶的鐮刀菌在Platanus×acerifolia和Perseaamericana上引起嚴重枯萎病[26-27],但前提是需要攜帶鐮刀菌的小蠹蟲入侵寄主植物。此外,日本學者發(fā)現坡面方胸材小蠹可以攜帶無花果角孢菌(Ceratocystisficicola),該病原物可以引發(fā)無花果樹(Ficuscarica)產生一種系統(tǒng)性病害無花果潰瘍病,由于前期對無花果潰瘍病的流行規(guī)律認識不足,導致該病害已在日本果園廣泛存在,對當地的果園造成重大經濟損失[28]。因此在日本坡面方胸材小蠹被認為是果園中的一種毀滅性害蟲,至今沒有良好的防控措施。
方胸材小蠹屬昆蟲一直被認為是次期性害蟲,不會危害健康寄主植物,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fā)現方胸材小蠹屬昆蟲也可能危害健康寄主植物[22]。2019年,在阿根廷報道種植美洲黑楊(Populusdeltoides)上發(fā)現坡面方胸材小蠹,該研究同時指出坡面方胸材小蠹可以危害健康寄主[6]。而本次試驗所鑒定的坡面方胸材小蠹從江蘇東臺枯死楊樹中收集,林場內出現大量的楊樹死亡,推測可能是由坡面方胸材小蠹以及攜帶的病原微生物所致。楊樹作為我國主要的材用樹種,因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在我國大面積種植,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生態(tài)價值[29]。坡面方胸材小蠹雖曾多次在調運木材發(fā)現,但未被列入檢疫名單,而且該小蠹蟲體積小,寄生在寄主植物體內,因此在檢疫和防治工作中容易被忽略。若坡面方胸材小蠹可以直接危害健康楊樹,則會對北方楊樹安全構成威脅。對坡面材小蠹在中國風險分析表明,該生物在中國屬于高危物種,需要加強檢疫。
坡面方胸材小蠹目前在國內雖有,但尚未爆發(fā)成災,因此國內對坡面方胸材小蠹研究較少。本研究以坡面方胸材小蠹為材料,通過傳統(tǒng)形態(tài)學結合分子生物學技術對該小蠹進行鑒定,為將來防治坡面方胸材小蠹提供支持,但對于坡面方胸材小蠹的具體防治措施還需要建立在小蠹蟲生活習性、危害特征以及傳播規(guī)律的基礎之上,因此還需要對坡面方胸材小蠹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