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理
從命題形式看,2021年高考作文題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均為“不限文體”“根據(jù)材料寫作”或依據(jù)材料“結合自身”表達“理解與感悟”“體驗與思考”“認識與評價”的形式。其中新高考Ⅱ卷作文題為“寫人與做人”的漫畫材料,令人眼前一亮。北京卷則一如既往地分“微寫作”與“作文”兩部分,“微寫作”為名著人物、活動策劃與詩文創(chuàng)作三選一,具有鮮明的自主選擇性和寫作開放性;“作文”是以“論生逢其時”為題目寫議論文和以“這,才是成熟的模樣”為題目寫記敘文的二選一形式。因此,2021年高考作文題總體呈“材料作文為主、命題作文為輔”“整篇作文為主、微型寫作為輔”“不限文體為主、指定文體為輔”“一道作文為主、多題選寫為輔”的形態(tài)。
從材料特點看,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話題引導式,例如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全國乙卷“關于理想追求”、新高考Ⅰ卷“體育之效”、北京卷“論生逢其時”和“這,才是成熟的模樣”,均通過材料引導考生明確寫作的話題,有利于考生明確方向、聚焦構思。二是漫畫寓意式,主要是新高考Ⅱ卷“由漫畫談對人生的思考”,其提示語就在漫畫的文字上———“逆鋒起筆,藏而不露”“中鋒用筆,不偏不倚”“停滯迂回,緩緩出頭”及“人”“描紅”。三是理解思辨式,如上海卷“時間沉淀下事物的價值”、浙江卷“得與失”,均先引導考生對材料語段或語句進行理解、體驗、感悟、思考,進而表達看法。四是情境任務式,如北京卷的“微寫作”,其一是要求考生從名著《紅樓夢》《吶喊》《邊城》《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分羞x擇一個人物評說,屬情境任務自選創(chuàng)作;其二“緬懷革命先輩、點燃青春激情”主題活動策劃和其三“醒來的瞬間”詩文創(chuàng)作,則屬于情境式或任務型的定向寫作。
2021年高考作文材料形式的多樣化,體現(xiàn)了高考作文命題的靈活性。試題在引導考生定向寫作的同時,也體現(xiàn)出高度的開放性與表達的自主性。尤其是“不限文體”(含北京卷兩種文體自選)的寫作要求,使考生可以根據(jù)自身寫作積累與特長選擇合適的文體,進行個性表達和創(chuàng)意思考。
2021年高考作文命題體現(xiàn)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黨史學習教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五育”全面發(fā)展、落實立德樹人等有機融合,引導考生關注時代生活、聚集思想文化、思考人生未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是聚焦黨史教育,貼近時代生活。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材料,回顧了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偉大歷程,引導考生深刻領會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連的歷史規(guī)律,進而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可為”并“有為”。天津卷作文題“紀念日”,以富有意義的紀念日為切入點,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讓考生體味歲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貴,激揚奮斗精神,進而傳承紅色文化、賡續(xù)精神血脈、續(xù)寫時代新篇。北京卷“論生逢其時”同樣聚焦“特定的時代”,將紅色文化傳承的重大問題,極其自然地轉化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長與發(fā)展問題,引導考生將個人發(fā)展與國家發(fā)展結合在一起,響應時代召喚,肩負時代使命。而北京卷的“微寫作”,無論是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策劃設計班級“緬懷革命先輩、點燃青春激情”主題活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還是以“醒來的瞬間”為題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也都是貼近時代生活的命題。
二是注重“五育”并舉,引領人生成長。新高考Ⅰ卷“體育之效”的材料選自毛澤東《體育之研究》,命題旨在引導考生明確體育與身體強弱的關系,認識體育對人生的意義,引導社會重視體育、關注青少年身體健康,促使學生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全面發(fā)展。北京卷“這,才是成熟的模樣”,材料特別指出“真正的成熟卻不僅僅指身體的長成”,引導考生不僅關注身體的成熟,更應注重精神的成熟,從而內外兼修、健康成長。全國乙卷“關于理想追求”的材料,引導當代青年站在特定的時間節(jié)點,將自己的理想追求與自身實際、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對實現(xiàn)理想過程中的基礎、目標、方法等進行有目的、有層次的思考。新高考Ⅱ卷“由漫畫談對人生的思考”,借“學寫字”喻“學做人”,蘊含著“為人之道”,引導考生對傳統(tǒng)文化精神進行“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也體現(xiàn)出國家和社會對新時代人才發(fā)展的要求。
三是關注學生思維,引導理性思辨。例如上海卷“時間沉淀下事物的價值”,就是引導考生針對無須時間檢驗的“現(xiàn)實意義”和需要時間積淀的“歷史意義”進行理性思辨,提醒考生看待事情或事物的意義和價值時不能只看眼前,還應“風物長宜放眼量”,才能正確、準確地認識事情或事物的意義和價值。浙江卷的“得與失”本身就是對立關系型材料作文,把得或失看成終點、把得或失看成起點、把得或失看成過程實際上代表了三種生活態(tài)度:重結果、重目標、重體驗,談不上誰對誰錯,這本身就有較大的思辨空間。此外北京卷的“微寫作”,從《紅樓夢》《吶喊》《邊城》《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分羞x擇一個人物,談人物何以讓人感到遺憾又給人啟迪,同樣充滿了思辨的色彩。
結合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不難發(fā)現(xiàn),2021年高考作文無論是命題形式,還是價值追求,都體現(xiàn)了“相對的穩(wěn)定性中保持一定的靈活性,相對的限制性中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的特點。遵循這樣的命題趨勢,2022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基本方向仍將是:命題形式上以“根據(jù)材料”“不限文體”為主;材料話題上貼近時代生活與現(xiàn)實情境;價值追求上聚焦“立德樹人”與“人生成長”。為此,2022年高考作文備考要做到三個“聚焦”。
一要聚焦家國精神與時代生活。家國精神與時代生活,既是高考命題的出發(fā)點,也是學生應考的落腳點。2022年,高考作文命題仍將瞄準家國精神,緊貼時代生活,引導考生將個人成長與家國建設融為一體。這就要求學生自覺關注社會時事,自覺增強時代擔當?shù)呢熑我庾R,日常寫作表達也要緊密關聯(lián)家國精神與時代生活,在體會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的同時,感受民族精神和時代品格,不斷增強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榮譽感、責任感,并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放飛青春夢想、投身偉大實踐。
二要聚焦經(jīng)典閱讀與文化傳承。不僅北京卷的微寫作涉及《紅樓夢》《紅巖》等經(jīng)典名著與紅色文化傳承,全國甲卷作文材料中涉及的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以及文學作品《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也均為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經(jīng)典之作。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中選用的《體育之研究》,也是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中的代表性文獻。為此,對于經(jīng)典名著,對于文化傳承,學生應進行廣博厚實的積累,而且最好是專題式的積累,比如“儒家思想系列”“古典戲曲系列”“革命文化系列”等。素材積累要力求獨特脫俗,要加強對專人專著的研究,積極閱讀相關文學評論以加深理解。此外,還要注意素材的定向轉換與多向運用,即對素材進行有目的的裁剪。要立體化地看待素材,多角度地解剖素材,以多元思維審視素材,做到“一材多用”,讓素材準確指向作文核心概念,與論點緊密聯(lián)系,充分發(fā)掘經(jīng)典名著素材的文化精神內涵。
三要聚焦多元思維與理性思辨。2021年上海卷“時間沉淀下事物的價值”、浙江卷“得與失”本身就是富有思辨色彩的命題,就連新高考Ⅰ卷的“體育之效”中也隱喻“強弱之變”,注重對考生內在辯證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因而2022年作文備考時,學生要加強思維積累和理性思辨。首先,要學會從不同視角審察生活現(xiàn)象,既要運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常規(guī)思維,更要運用一分為二、正反對比、辨析比較、理性批判、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等非常規(guī)思維。其次,要強化思維訓練的深度與廣度,看待問題力求多層面、立體化、理性化,要兼聽則明,才能見解獨到。最后,要做好片段訓練的循環(huán)鞏固和整篇訓練思維的有機協(xié)調。片段訓練是為了加強局部寫作的規(guī)范性和特色性,整篇訓練要關注思維的有機協(xié)調。要確保中心明確,或遞進思維,或逆向思維,或創(chuàng)新思維,或批判思維,著力突出一兩個特色思維,才能落筆寫出情思獨到、真切深刻的好文章。
總之,高考作文的命題指向與價值追求是考查“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牢牢把握住這個大方向,作文備考才會與時代精神相契合,與國家人才戰(zhàn)略相呼應,進而響應時代召喚,寫出貼近時代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