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建
(順昌縣嵐下鄉(xiāng)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福建順昌 353200)
遂兩優(yōu)164是福建六三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三明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三明市茂豐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以三明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選育的兩系不育系遂S為母本,恢復系明恢164為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稻品種。2020年通過福建省和國家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審定號分別為閩審稻20200017和國審稻20200007)。分析遂兩優(yōu)164在福建中稻組和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的區(qū)試結果,以及2020年在順昌嵐下鄉(xiāng)試種表現,表明:該品種高產、穩(wěn)產、適應性廣,米質較優(yōu),中抗-中感稻瘟病,中抗稻曲病,抽穗期耐熱性強,適宜在福建省,尤其在順昌中低海拔地區(qū)作中稻種植;穗數與穗粒數易受栽培措施及栽培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為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
2018年區(qū)試平均產量8 999.77 kg/hm2,居第2位,比對照Ⅱ優(yōu)3301增產3.32%,達顯著水平,居10個參試品種第2位,2019年生產試驗平均8 771.67 kg/hm2,比對照增產2.67%。
2018年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qū)試,平均產量9 685.14 kg/hm2,居第3位,比對照豐兩優(yōu)四號增產5.05%,達極顯著水平,2019年續(xù)試,平均產量10 330.94 kg/hm2,居第1位,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率94.1%;2019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 441.21 kg/hm2,比對照增產7.84%。
2020年遂兩優(yōu)164在嵐下鄉(xiāng)郭城村(海拔288 m)示范1.3 hm2,新源村(海拔330 m)示范1.2 hm2,平均產量分別為9 355.46 kg/hm2(郭城)、9 188.28 kg/hm2(新源村),比對照Ⅱ優(yōu)3301增產6.05%和5.58%,詳見表1。
表1 2020年遂兩優(yōu)164在順昌縣嵐下鄉(xiāng)種植表現
遂兩優(yōu)164分蘗力強,分蘗率高,有效穗多,每穗粒數多,與Ⅱ優(yōu)3301比較,每穗粒數每穗粒數、有效穗數都有提高,結實率、千粒重都比對照略低,植高明顯低于對照(表2)。遂兩優(yōu)164莖稈堅韌,抗倒性較好。
表2 遂兩優(yōu)164與對照Ⅱ優(yōu)3301
根據遂兩優(yōu)164參加福建中稻組和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qū)試55組產量結構調查結果(表3),每公頃穗數的變異系數最大,每穗粒數的變異系數大,結實率的變異系數較小,千粒重的變異系數小。
表3 遂兩優(yōu)164的產量結構
由表4直接通徑系數大小可知,對產量的直接作用每公頃穗數(0.9658)>每穗粒數(0.8644)>結實率(0.3998)>千粒重(0.2219),對產量的貢獻率每公頃穗數(56.52%)>每穗粒數(30.08%)>結實率(9.20%)>千粒重(1.12%)。
表4 產量構成因素對產量的作用
產量結構分析表明,每公頃穗數與產量的關系最密切,對產量的直接作用與貢獻率都最大,是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其次穗粒數和產量的關系密切,對產量的直接作用與貢獻率比較大,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結實率和千粒重與產量的密切程度相對較低,對產量直接作用和貢獻率都較小。因此遂兩優(yōu)164的高產栽培關鍵是培育足穗、大穗。
3.1.1 稻瘟病。福建中稻組區(qū)試稻瘟病抗性鑒定結果,2017年田間鑒定葉瘟發(fā)病率3.0%,穗頸瘟發(fā)病率18.5%,抗(R)穗頸瘟,抗稻瘟?。≧);2018年田間鑒定葉瘟發(fā)病率1.6%,穗頸瘟發(fā)病率9.9%,中抗稻瘟病(MR)。兩年綜合評價為中抗(MR)稻瘟病。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qū)試鑒定結果,2018年、2019年穗瘟損失率最高級分別為3級和5級,中感(MS)稻瘟病。
3.1.2 稻曲病。2019年遂兩優(yōu)164在福建中稻組生產試驗時在福建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進行稻曲病鑒定,平均病穗率5.63%,平均穗病粒數1.2粒,中抗稻曲病。
福建中稻組區(qū)試的米質兩年綜合表現:糙米率83.0%,整精米率58.5%,堊白度3.1%,透明度2級,堿消值4.7級,膠稠度80 mm,直鏈淀粉含量13.5%,米質較優(yōu)(僅堿消值未達優(yōu)質標準,其它6項指標達優(yōu)質標準)。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qū)試的米質主要指標兩年綜合表現:糙米率81.2%,整精米率55.9%,堊白度2.0%,透明度1.3級,堿消值4.2級,膠稠度75.3 mm,直鏈淀粉含量16.1%,綜合評級為部標普通。
培育壯秧是奠定足穗大穗基礎。在順昌縣作中稻種植,播種期安排在5月上旬為宜。注意控制秧田播種量,秧田播種量15 kg/hm2,本田用種10~13 kg/hm2,做到均勻播種,使每株秧苗長勢均勻,培育壯秧,爭取足穗大穗。
密度過高會影響群體通風透光不良,合理密植,減少紋枯病發(fā)生幾率,株行距25 cm×25 cm,插足基本苗,促進穗數、穗粒數充分協調發(fā)展。移栽秧齡控制在25~30天。插19.5萬~22.5萬叢/hm2,每叢插1~2粒谷苗。
施肥做到精確化肥、減氮控磷穩(wěn)鉀補微的施肥原則,依據測土配方,做到精確施肥。一般掌握施純氮135~165 kg/hm2,氮、磷、鉀比例掌握1:0.5:0.8。施足基底肥,基肥、分蘗肥均施全季施肥量的50%,結合整地施入基肥,分蘗肥在移栽后6~7天施用,促進低節(jié)位分蘗早生快發(fā),穗肥在幼穗分化前期施用,占總施肥量的20%,促成穗大粒多。在抽穗灌漿期間噴施磷酸二氫鉀和微量元素肥料,提高結實率和粒重。
根據苗情需要合理管水,堅持淺水插秧,薄水發(fā)根促分蘗,分蘗期淺水勤灌和間歇濕潤灌溉,促進分蘗。當莖蘗數達到270萬/hm2及時排水烤田,控制無效分蘗,促進壯稈大穗。幼穗分化初期時復水。灌漿乳熟期采用干濕交替灌溉,以水調氣,以氣養(yǎng)根,活根保葉防早衰,直至成熟前數天排干水。
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掌握防治指標,確定防治適期,實施綠色防控技術,確保水稻高產、優(yōu)質和稻田生態(tài)安全。主要措施是:用強氯精等藥物浸種,可有效預防稻曲病、稻瘟病等,播種前用吡蟲啉拌種,可有效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推廣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提高病蟲害防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