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峰 王亞梁 陳惠哲 張玉屏 向鏡
(中國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第一作者:cnrice@qq.com)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雜交稻的選育和推廣為保障我國口糧安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雜交稻種植面積曾占到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的60%以上,然而由于雜交稻種子價格高、機械化種植技術不配套、品質相對不高等因素,雜交稻種植面積在2004年以后開始呈下降趨勢,但其面積仍然占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以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農村勞動人口逐步向城市轉移,從事水稻生產的人口數量逐漸減少,水稻種植由人工種植向機械化轉變[1]。其中,機插種植風險相對較低、勞動效率高,是目前保證糧食豐產穩(wěn)產有效的現代化生產方式[2]。我國傳統(tǒng)毯苗育秧機插方式引自日本,適用于常規(guī)稻,播種量較高,采用流水線撒播。北方水稻以常規(guī)粳稻為主,較適應于傳統(tǒng)的機插種植方式,隨著育秧技術的進步,秧苗素質差和返青慢的問題得到改善。但撒播導致秧苗排列不均勻,機插取秧不均勻,漏秧率較高,限制了水稻機插產量的提高[3]。另外播種量高導致秧苗素質差、返青慢、機插死苗多。由于毯苗育秧供秧方便,目前南方雜交稻機插主要應用毯苗機插技術,秧盤播種量大、秧苗質量較差,無法發(fā)揮雜交稻增產優(yōu)勢和潛力,降低了水稻生產效益[4-5]。雜交稻優(yōu)勢的發(fā)揮需要少本稀植,如何實現低播量下的高質量機插成為雜交稻規(guī)?;瘷C插種植的“卡脖子”問題,目前應用的缽苗擺栽和印刷播種技術,雖然解決了雜交稻少本稀植問題,但是播種和育供秧過程較為繁瑣,產業(yè)化瓶頸需要進一步突破。在多年對毯苗(缽毯苗)研發(fā)的技術上,中國水稻研究所提出了毯苗育秧機插的定向定位條播、定位定向機插的精準播種育秧機插方法,并聯合相關企業(yè)創(chuàng)新了水稻精準播種流水線,配套相關機插方法,突破了雜交稻機插技術的瓶頸,并適宜于常規(guī)水稻品種機插種植,顯著降低了機插漏秧率,并提高了水稻群體均勻度,促進了雜交稻毯苗機插種植下產量的提高以及機插種植產業(yè)化的提升。
針對水稻毯苗機插存在的問題,2006年中國水稻研究所發(fā)明了水稻毯苗和缽苗結合的水稻缽毯苗機插技術。該技術采用優(yōu)勢水稻缽形毯狀秧盤及配套育秧方法[6],培育出上毯下缽秧苗(圖1)。毯苗插秧機通過按缽取秧,降低了機插對秧苗和根系的損傷,機插后水稻返青快,且插苗均勻。并開發(fā)了不同類型的缽毯秧苗育秧盤及育秧方法,包括9寸秧盤14條、16條和18條等不同類型秧盤,培育大缽體秧苗,初步實現定位播種和定量取秧的機插方法[7]。該技術自2009年開始在黑龍江等地示范推廣,并多次被選為農業(yè)農村部水稻主推技術。近年僅黑龍江該技術年推廣面積超過200萬hm2,解決了北方水稻秧苗素質差、機插返青慢等關鍵問題[8]。在南方,該技術也在雜交稻上應用,但由于南方水稻機插育秧大多用泥漿秧板及使用硬盤,起秧相對不方便,制約了該技術大面積應用。該技術在秧盤育秧播種方式仍然為撒播,限制了播種和取秧的精準性。
圖1 缽型毯狀成毯秧苗
水稻機械插秧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育秧爛種爛芽死苗及秧苗質量差,導致機插質量差,機插增產增效沒有體現。水稻機械插秧中,育秧是技術要求高、風險大、問題多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制約水稻機插秧的瓶頸因子[9]。針對水稻機插秧的育秧問題,中國水稻研究所在21世紀早期開始水稻機插疊盤出苗育秧方法的研究,創(chuàng)新了機插疊盤出苗育秧方法、裝備、基質及技術[10]。該育秧方法的研究成功及生產應用,具有三大優(yōu)點,創(chuàng)新了“1個育秧中心+N個育秧點”的二段育秧新技術模式。該技術模式第一段疊盤出苗,第二段多種方式育秧。水稻疊盤出苗包括種子浸種消毒、催芽、播種、疊盤、保溫保濕出苗等工藝,實現育秧自動化、智能化、工廠化。保溫保濕出苗室采用自動控溫控濕,創(chuàng)造適宜種子出苗的環(huán)境,使得種子出苗快、整齊,提早出苗2~4 d,提高成秧率。創(chuàng)建了小棚保溫育秧、大棚育秧、露地育秧及多層育秧方式。水稻疊盤出苗育秧具有“一好二低三提高”的優(yōu)點:一是秧苗質量好,提高種子成秧率15%左右,出苗整齊,秧苗健壯;二是育秧風險低和成本低;三是育供秧能力、社會化服務能力及裝備利用率提高。2019年以來該技術多次入選農業(yè)農村部主推技術,在主要稻區(qū)大面積推廣。疊盤出苗育秧技術的研發(fā)為雜交稻低播種量育秧提供了出苗保障。
雜交稻精準播種育秧及機插技術由中國水稻研究所首創(chuàng),可以實現雜交稻稀播少本種植。雜交稻精準播種改變傳統(tǒng)機插秧盤撒播為精準穴播或條播,改變傳統(tǒng)機插播種按秧盤的種子克數播種為按機插叢的種子粒數播種,改變傳統(tǒng)機插種子隨機撒播為種子定位定量精準條播(圖2),標準7寸盤或9寸秧盤橫向分別為14條或16條,種子播種量每盤35~60 g可調。雜交稻精準播種流水線包括秧盤自動供盤、基質自動上料、秧盤底土鋪放、秧盤定位壓穴或條、秧盤定位定量氣吸播種、定量覆土澆水。雜交稻精準播種后,采用疊盤出苗技術,確保出苗整齊,成秧率達到80%以上,秧苗健壯。雜交稻精準播種與定量取秧機插配套,根據雜交稻種植品種類型和種植季節(jié),確定每叢機插苗數和播種粒數、秧齡和每盤取秧次數。
圖2 雜交稻機插秧精準條播與傳統(tǒng)撒播
雜交稻機插大多采用9寸秧盤(下同),每盤播種量在70~90 g之間,播種量降低導致成毯困難。不同播種量下精準條播和撒播的成毯特性試驗表明,雜交稻條播在低播量下根系盤結力好于撒播,成毯時間早于撒播(圖3)[11]。雜交稻盤播種量80 g條件下,撒播和條播秧齡15 d均可成毯。在盤播種量46 g情況下,精準條播的成毯秧齡19 d,較撒播成毯時間提早5 d。生產示范表明,精準播種盤播種量在40~45 g情況下,秧齡18~20 d已經成毯。水稻機插秧成毯決定于盤播種量,更取決于秧盤中種子分布均勻性。
圖3 雜交稻機插秧盤不同播種量條播與撒播育秧成毯時間比較
單季雜交稻甬優(yōu)1540機插不同播種量,秧齡25 d情況下,與撒播育秧機插相比,精準條播機插能夠顯著降低機插漏秧率。在盤播種量35、45和60 g條件下,精準條播育秧的機插漏秧率分別為2.1%,0.5%和0.3%,較撒播育秧機插漏秧率平均降低9個百分點(圖4)。精準條播機插漏秧率下降,不僅節(jié)省人工補苗成本,也為提高產量奠定基礎。
圖4 單季雜交稻不同播種量精準條播與撒播育秧機插漏秧率比較
連作晚稻雜交稻精準條播機插,在盤播種量45 g和70 g條件下,精準條播機插每叢2~3苗的比例達80%,而撒播機插僅為47%~50%(圖5)。精準條播經定位定量播種,并與機插配套,提高了取秧精準度和機插苗數均勻度。
圖5 雜交稻不同播種量精準條播與撒播育秧機插目標叢苗數比例
連作晚稻機插秧齡一般在18~20 d。從表1可見,精準條播盤播種量較撒播下降25%,秧齡從20 d到35 d,株高和葉齡基本沒有差異。隨秧齡延長,精準條播較撒播單株綠葉數和莖基寬增加更多,35 d秧齡,精準條播較撒播單株綠葉數和莖基寬高22%,秧苗干物質量高17%。
表1 低播量條播與撒播秧苗素質的比較(甬優(yōu)1540)
精準條播秧苗帶蘗比例較撒播提高,特別在秧齡30 d時帶蘗秧苗比例精準條播處理(PS45)較撒播(PS60)提高26個百分點(圖6),產量提高17.05%[12](表2)。試驗示范表明,精準播種技術在連作晚稻的應用上顯示出較大的生長和增產優(yōu)勢。
表2 傳統(tǒng)撒播與精準條播不同秧齡下產量及產量結構的比較(甬優(yōu)1540)
圖6 傳統(tǒng)撒播與精準條播不同秧齡下帶蘗苗比例的比較(甬優(yōu)1540)
2019年和2020年在浙江余杭、奉化、富陽等地試驗示范表明,與傳統(tǒng)播種量的撒播育秧機插相比,單季稻和連作晚稻雜交稻精準播種育秧機插,用種量節(jié)省29.2%,產量提高10.2%,增產50.6 kg/667 m2,增效178.7元/667 m2,同時減少了因機插漏秧缺苗補苗用工,節(jié)本增產增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