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旻
每一代人的親子關系中,似乎都存在過度控制這一問題。尤其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代社會,父母更傾向于去控制孩子的發(fā)展,找到一條失誤最少、效率最高的成長路徑??墒?,家長對孩子控制欲的邊界在哪里?怎樣才能掌握好管教力度,讓親子關系健康發(fā)展?
只看到未來看不到當下
最近,鋼琴演奏家郎朗吉娜夫婦官宣得子。在年末音樂會后的采訪中,郎朗面對是否會做“虎爸”這個問題,表示自己不想做這樣的父親,“這事兒我還得求我爸,發(fā)火的時候,我是有點兒下不了手,還是找他吧,他有這個基因?!?/p>
郎朗說父親有“虎爸基因”,并非虛言。在郎朗成為世界知名鋼琴演奏家的路途中,沒少遭遇父親嚴厲的控制型教育:從小輾轉外地學琴,與母親長期分離,父親卻以“會讓兒子練琴分心”為由,不允許母子相見。有一次父親因郎朗不認真練琴大發(fā)脾氣,把郎朗拉到公寓11樓的天臺上,尖叫道:“你跳樓!跳下去死!”
像郎朗父親這樣極端的例子,或許是少數(shù),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在生活中并不少見:考試成績絕對不能比別人差,考差了就要做更多練習補回來;練琴反復出錯,父母急到打罵,覺得孩子是故意的;為了學得更多,報越來越多的補習班,但是從不問孩子的意見……許多父母也曾是被自己爸媽嚴厲管教的孩子,如今面對自己的孩子,自己成了“怎樣管教”這個問題的答題者。
其實,控制欲是每個人的天性:早上想賴床的時候,強迫自己起床;想吃甜點的時候,告訴自己要少吃一點兒……諸如此類的控制,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生活中存在。家長對于孩子的控制,則體現(xiàn)為在孩子年紀還小,對未來看得不夠長遠的時候,父母根據(jù)社會的要求和自己的認知,讓孩子根據(jù)這些要求去行事。這幾十年間,社會變化越來越大,家長深切地體會到一種未來的不確定性。于是,讓孩子走一條最優(yōu)的路徑,讓可能的失誤變得最少,用最高效率養(yǎng)成最積極的品質,成為父母潛在的自我暗示。
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設定目標,盡心盡責,并無不妥。但是,日子總要一天天過。一旦父母對孩子的養(yǎng)育,變成只看得見未來而忽略了孩子當下的需求,就會落入“過度控制的誤區(qū)”。
以郎朗為例,父母眼中看到的是孩子光明的未來,孩子因為刻苦練習鋼琴,因此獲得各種機會。而孩子是單純的,欲望只在眼前。父母卻用控制的方法,在他們腦中植入了“爸爸的想法才對、才重要”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會真的覺得自己的需求,并不會得到重視,會越來越失去自我。
對此,我們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學概念做一個簡單的解釋:“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我們控制自己不賴床,不多吃甜食,都是因為我們預見到了可能的結果,而做出的選擇。父母對孩子的長遠規(guī)劃也屬于這個范疇。但是這種長遠意識,在年紀尚小的孩子身上還沒有很好地發(fā)展出來,也就是他們的“超我”還沒有完整形成。孩子只有完全遵循本能欲望的“本我”和具有意識的“自我”。
簡單來說,影響孩子最大的是他們當下的需求,即“我不想彈琴”“我想跟小朋友一起玩”。當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過度,孩子就會和內心的需求斷開連接,逐漸失去自我。要想補救或是避免這種控制過度、管教過多的狀況,可以從權威型父母的“接受+控制”兩個維度出發(fā)。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為孩子設置能夠達到的要求。有一位爸爸反復教孩子英文疑問句,孩子總學不會。在爸爸看來,這不過是加個助動詞,孩子學不會,是不用心。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見。要知道,這位爸爸自己學了很多年的英文,已經(jīng)有了語法習慣,講解起來自然覺得簡單。但對于這個只有二年級的小朋友,一是中文中沒有類似的疑問句表達,二是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發(fā)展出來,這樣的疑問句練習,并不容易。一味提要求,其實是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其次,父母要明了孩子需求之下的心理動因。有一位媽媽,愿意花費成千上萬給孩子報輔導班,買價值不菲的正版玩具。但一次,孩子哭鬧著非要買一個小商店里的劣質動物餅干,遭到了媽媽的強烈拒絕。媽媽非常不理解,孩子為什么忽然想要劣質食品呢?是心血來潮、無理取鬧嗎?后來,經(jīng)過溝通才明白,每天下午,孩子幼兒園里,都會因為某個小朋友表現(xiàn)好,獲得老師獎勵的一塊動物餅干。對孩子來說,這塊餅干就是金牌。
孩子尚小,許多需求的決定權都在家長手中。家長想要避免專斷,就要對孩子的需求有好奇心,去詢問和傾聽他們的想法。最后的決定權在家長手里,了解到孩子的真實需求后,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做決定的原因,才能夠建立起彼此尊重的親子關系。
對于年紀較大的孩子,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自我管理能力已經(jīng)逐漸形成,父母管教的實際作用已經(jīng)微乎其微。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父母告訴自己應該怎么做,而是父母能夠坐下來,聽聽自己的感受。不必給一句建議,無須出一個方法,因為,孩子才是其所在世界的親歷者。
終極目的為了不管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認為,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可以從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控制兩個維度來評估:父母對待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即接受—拒絕維度,或者說愛—不愛孩子;父母對兒童行為控制程度,即控制—放任維度,對孩子有要求—沒要求。由此,心理學家劃分了4種教養(yǎng)類型:有愛有要求的權威型父母,沒愛有要求的專制型父母,有愛沒要求的溺愛型父母,沒愛也沒要求的放任型父母。
溺愛型父母就是許多人擔心的對孩子放任不管的類型之一。他們對孩子有求必應,完全沒有底線,也不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其實,在管教這個問題上,父母并不是只有“管或不管”兩個選擇,而應是從父母管教自然過渡到孩子自我管理的一個過程。父母在前期管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到最后不管,孩子能夠獨立,學會自己管自己。即適當?shù)墓芙虘搸椭⒆硬粩喑绞孢m區(qū),發(fā)展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德國心理學家湯姆?森寧納關于壓力區(qū)域的理論正是如此:“舒適區(qū)”的學習者因為沒有挑戰(zhàn),所以并沒有發(fā)生學習;“學習區(qū)”的學習者不斷學習和成長;而“恐慌區(qū)”的學習者壓力很大,學習受到阻礙。比如學跆拳道的孩子,開始時候覺得自己喜歡,穿上了新衣服。可是五六次課后,開始被重復的訓練消磨了興致,便不想再學了。如果父母有求必應,聽從孩子的意思,放棄了訓練,那么孩子就只能在自己的舒適圈里徘徊。如果父母能夠推一把,讓孩子突破自己的瓶頸,也許,孩子會真的愛上跆拳道這項運動。
不管父母的意圖是怎樣的,隨著孩子年紀增長,都會進入自我管理時期。而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就來自于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法。如果父母對孩子完全不管教,孩子便有可能成長為一個我行我素、缺乏同理心的人。如果父母對孩子管教過嚴,孩子長大后,就會用父母對自己的態(tài)度來苛求自己。練琴練不好,會覺得自己手笨,考試考不好,會覺得自己沒用,甚至一到考試前,會過度擔心,引起焦慮。因此,幫助孩子突破舒適區(q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他們培養(yǎng)起自主學習和管理的能力。
“預則立,不預則廢?!北绕鹑徊还芑蚴鞘聼o巨細地過度控制,家長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方法,還是幫助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花一些時間幫助孩子梳理學習難點和生活中的難題,同他們一起制定一個可以執(zhí)行的提升計劃,最終形成自主學習能力,才是破除控制欲魔咒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