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趙紅光 項仁慶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聯交所或聯交所”)作為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之一,在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始終致力于維持體系高效有序運轉、為客戶提供優(yōu)質服務,形成了由受理審核體系、交易結算體系、會員管理體系、市場服務體系、合規(guī)風控體系、信息保障體系組成的六大核心體系經營優(yōu)勢。為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制度變革中的助推作用,上海聯交所于2021年1月18日正式面向全市場推出無紙化交易模式。
1? 建立背景:發(fā)展是永恒的主題,創(chuàng)新是永恒的主線
隨著互聯網行業(yè)在中國的蓬勃發(fā)展,“互聯網+”技術已成為當下傳統(tǒng)制度變革的主導力量之一。對于較為傳統(tǒng)的產權交易市場,唯有發(fā)展方能緊跟時代潮流,唯有創(chuàng)新方能提升平臺效率。在此時代背景下,上海聯交所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為改革基調,積極借鑒證券市場IPO機制,主動學習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chuàng)板電子申報系統(tǒng)的先進經驗,全面改革受理審核體系,建立了無紙化交易模式。
上海聯交所無紙化交易模式的建立,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提升“六大體系”中“受理審核體系”的核心競爭優(yōu)勢,另一方面更是為了大力響應上海推行“數字經濟”、提升“城市能級”、改善“營商環(huán)境”的要求,提升交易效率。充分發(fā)揮產權交易市場在盤活存量資產,推動經濟結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2? 建立意義:立足于效率與體驗,著眼于平臺與未來
全程無紙化將顯著提升交易效率,增強客戶體驗。在傳統(tǒng)產權交易受理、審核、成交過程中,材料通過紙質化方式運轉,不僅拉長了異地交易的時間線,更造成了各相關部門文件堆積如山。同時,在紙質化運轉的情況下,審核進度、審核反饋及相關方的回復等信息難以做到準確、及時、透明。補正效率難以確保,修正結果難以預期,合規(guī)監(jiān)督難以開展,而且還會給各參與主體造成時間、物質成本上的負擔。上海聯交所以“便利交易各方、降低運作成本”為目標,結合疫情期間推行的“電子文件郵箱傳送、書面材料郵寄”的模式為基礎,在安全合規(guī)的前提下提出無紙化交易模式。通過無紙化模式的全流程電子化改造,信息的流轉和溝通將在線進行,信息的提取和公開將及時便利。這不僅可增強客戶體驗,更有助于提高產權交易市場對專業(yè)交易參與者和投資主體的吸引力和關注程度。
交易全程無紙化的意義不僅在于優(yōu)化流程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流程所沉淀的數據和在數據基礎上的可能性。未來的資本市場,數據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資源,基于大數據,資本市場可以更客觀,更準確地反映價值。這一是可以從匯集數據的角度,有利于聯交所更好地發(fā)揮平臺功能;二是可以從價值發(fā)現的角度,提升聯交所的交易撮合能力。除了便利交易,兼顧市場監(jiān)管的有效性和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也是產權交易平臺的重要職責。聯交所未來希望通過在全程無紙化中嵌入CA、電子簽名、時間戳等技術手段,避免實踐中確權和鑒證方式的繁瑣流程及真假難辨,堅守國有資產守護者的本職工作。
3? 運行情況:試運行期效果顯著,四大特點助力發(fā)展
自2021年1月18日無紙化交易模式運行以來,截至6月30日,采用無紙化交易模式項目共計2091件/次,涉及預掛牌、正式掛牌、舉牌、成交、協議轉讓等各流程環(huán)節(jié),超過運行期間各環(huán)節(jié)受理總數的58%。經測算,運行期間項目審核周期從原先的平均7.51天縮短到平均4.89天,平均效率提升35%。同時,上海聯交所還對交易系統(tǒng)進行智能化升級,增加了申請書“一鍵打印”、申請材料“線上受理”、電子版交易材料“批量下載”、電子文件“解鎖鎖定”等功能,并配套搭建了項目整改“在線溝通”模塊,目前各項功能已向各類交易主體和受托機構全面開放。
從運行情況看,無紙化模式的優(yōu)越性表現在對“四個零”特點的高度響應(即交易進場0門檻,交易流轉0障礙,交易過程0次跑,交易服務0距離),設計之初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改善客戶體驗,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等預期效果均得到體現。
3.1? 交易進場零門檻
通過無紙化模式,產權交易進場向零門檻靠近。一是助力遠程交易。以電子掃描材料上傳的方式不僅節(jié)省了紙質材料的遞送時間,更克服了疫情期間異地遞送材料難的問題,保持疫情期間的交易活力;二是豐富了交易主體的參與形式。受讓資產類標的,意向受讓方可通過遠程PC端及手機端便可在線報名,以降低門檻的方式擴大了潛在受讓方的范圍。
3.2? 交易流轉零障礙
通過無紙化模式,產權交易材料流轉零障礙已成常態(tài)。無紙化模式中,交易主體及受托機構可直接在系統(tǒng)中提交電子文件并進入電子受理通道。電子受理后將直接分配所需的審核流程,而后進行全程電子化審核。由上海國資委監(jiān)管的項目,還可憑借評估授權碼,接入上海國資委評估報告數據庫,實現評估報告電子共享,多點同時使用,大幅精簡了流轉環(huán)節(jié),提升了流轉速度。此外,各項電子文件都會在系統(tǒng)中在線保存,降低材料丟失風險,提高了文件可溯源性。
3.3? 交易過程零次跑
通過無紙化模式,產權交易過程零次跑得以實現。全程電子化審核使得各方反饋及材料補正都能在線完成。受托機構可在線上溝通后,將補正的材料在線上傳,無須往返交易所。上海聯交所以 “一次告知,一次補正,一次辦結”為目標,實現數據多跑路,客戶少跑路。交易項目電子化審核整改完成后,將電子材料與紙質材料核對一致即可發(fā)布。
3.4? 交易服務零距離
通過無紙化模式,產權交易服務零距離正式落實。無紙化模式以“系統(tǒng)站內信”,“經辦人短信”及“項目溝通模塊”三大功能實現了各參與方的實時在線交流,提高了交易過程智能化管理,溝通便捷性也大大提升了產權交易用戶體驗。
4? 未來發(fā)展:以受理審核為契機,謀智能貫通之平臺
目前,上海聯交所的無紙化模式以改革受理審核模式為主,積極促進各參與主體從線下向線上轉變,但無紙化受理審核只是無紙化交易的第一步,下一步聯交所將結合CA數字證書認證、電子簽名等技術的運用,推動受理審核、溝通補正、盡調查詢、意向登記、撮合成交、電子歸檔等工作的全線上流轉,實現交易全程無紙化閉環(huán)管理目標。
在實現全流程無紙化的基礎上,上海聯交所還將持續(xù)探索智能化審核的道路。隨著交易量的提升及交易品種的多樣化,依靠人力的監(jiān)管審核將面臨瓶頸,訴諸科技的智能審核是大勢所趨。例如依靠全流程電子化,引入電子文件的自動比對及自動抓取技術,以科技手段降低人力成本及審核難度等,以科技的升級促成全流程的變革。
5? 后記
無紙化交易模式不只是產權交易市場對“互聯網+”的一次探索,也孕育著中國產權市場科技化、智能化的巨大可能。上海聯交所將深化實施“一體兩翼多平臺”,為建立規(guī)范統(tǒng)一、縱向貫通、橫向互聯,技術成熟、運行穩(wěn)定、成本節(jié)約的無紙化交易平臺而繼續(xù)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