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勝
一領(lǐng)羊裘,一釣竹竿。
春光和煦,嚴光望著眼前不斷變化著的富春山,想到了自己所經(jīng)歷的那個王朝更迭無常的變化和爾虞我詐的官場,想到了那位高居朝堂之上的同學——光武帝劉秀,這些似近似遠的一切,終于被自己拋在了腦后。嚴光深深吸了一口氣,不由得伸出雙手,在眼前飄忽的光束里狠狠抓了一把,是空的,亦如那些過往,他笑著搖了搖頭。
我想,這應該是2000年前那個春天里最為愜意的場景吧!不然,嚴光怎會拋卻名利,千里迢迢,歸隱山居?
《后漢書》記載,嚴光本姓莊,叫莊光,字子陵,會稽(今浙江)余姚人。因漢明帝叫劉莊,為了避諱,改名為嚴光。細說起來,嚴光也算是出身于名門望族。漢武帝時,他的高高祖莊助,曾經(jīng)做過會稽的太守,正因如此,嚴光祖上才從河南遷至余姚。
嚴光的父親莊邁,曾經(jīng)做過南陽郡新野的縣令。嚴光自小就跟隨父親,受父親熏陶,喜讀書,愛思考,聰慧過人。當然,除了讀書之外,嚴光還是個“管”不住腿的人,受古圣先賢影響,愛好游歷,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書讀活,用“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來形容他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也可能是他日后不愿出仕、隱居山野、尋覓青山綠水相伴的一個主要原因。嚴光十幾歲就精通《詩》《書》,不同凡響。稍大后,《尚書》更是成了他的專攻。每每與同學們交流,他不但多才善辯,而且邏輯縝密多思,人們預言:小小余姚,將會因為嚴光而榮耀無限?!吧儆懈呙c光武同游學。”為進一步深造,嚴光跋山涉水獨自一人來到夢寐以求、人才濟濟的京都長安,在漢朝最高的學府太學府里就讀,也就是在這里遇到了十幾年后登上皇帝寶座的劉秀。嚴光和劉秀于太學相遇,一個官宦之家,一個帝王之后,雖然嚴光比劉秀大了整整32歲,但劉秀對博學多才的嚴光崇拜至極,二人彼此欣賞,性情相投,交情深厚。
西漢王朝,演繹了200多年輝煌之后,最終被一個叫作“新”的朝代取代。
一直仰慕先生才華的王莽,登基后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邀請嚴光出仕。然而,讓王莽意想不到的是,嚴光斷然拒絕了他的詔命。王莽雖然對此有些不悅,但他反倒更加真切地認為嚴光這種清高與孤傲,正是自己需要征服和利用的棟梁之材。對于王莽這種近似于糾纏的邀請,嚴光再三拒絕之后,還是心有余悸。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為徹底擺脫這種羈絆,嚴光悄悄離開了長安太學,獨自一人東出函谷關(guān),準備取道洛陽,南歸故鄉(xiāng)??捎媱潧]有變化快,此時的中原狼煙四起,荊棘滿地,可謂百里之內(nèi)不見人煙。嚴光一路走,一路望,一路蒼涼,不由得想起了圣人老子的哀嘆:“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睔w鄉(xiāng)已無路,無奈之下,嚴光想到儒家的發(fā)源地齊魯,這也是學子們心中的圣地,游歷好學的他早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去那里尋覓良師益友。于是,嚴光幾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群山連綿的沂蒙山南麓,最終在沂水河畔結(jié)廬安身。
公元25年,劉秀終于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登基上位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當劉秀得到了用人民血汗換來的“赤符”后,亦如王莽盛邀嚴光出仕。不料,嚴光卻避而不見。劉秀只好不談做官之事,只請他去宮中敘舊。
在帝都洛陽,當光武帝劉秀正式授予嚴光諫議大夫之職時,他跟以往一樣,堅決不做官,請求皇帝放他回家鄉(xiāng)。劉秀見他確實不愿為官,縱是一百個不愿意,也只好放了嚴光。
嚴光大搖大擺,身上反穿羊皮襖,頭上戴著草帽走進皇宮,卻一權(quán)不取,一名不沾,之后,他又穿著老羊皮襖,戴著大草帽從皇宮里走了出來。
瀨,沙石上流過的急水。
桐廬七里瀨,又稱嚴陵瀨、子陵瀨、嚴灘,因了嚴光在此隱居而聞名。而今,這一段被人們譽為“富春江小三峽”。
說起嚴光富春歸隱,不得不提范仲淹,兩人雖然相距近千年,卻有一段難解的歷史淵源。范仲淹作為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立身孤高,諫言無忌,以至屢諫屢貶,后來留下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千古名言。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的那個春天,草長鶯飛,萬物萌發(fā)。46歲的范仲淹又因反對仁宗皇帝廢黜郭皇后,被貶任睦州知州,當時睦州府城就在現(xiàn)在的建德梅城。范仲淹清楚地看到大宋王朝在太平盛世掩飾下的各種弊端,因此,他不斷地向朝廷提出各種建議,以至于一生遭遇三次貶謫,但他心胸開闊,推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這一點也與他崇拜的偶像嚴光有那么點兒相似。來睦州之前,范仲淹就已經(jīng)對此行做了規(guī)劃,除了修建校舍、興辦教育之外,最為主要的是去拜謁一下心中的偶像嚴光。等范仲淹來到嚴子陵釣臺時,此時的嚴光祠已破敗不堪,搖搖欲墜。范仲淹立即組織全力以赴修繕,特意派自己得力助手章岷推官主持修繕工程,還專門請來會稽的僧人為嚴子陵畫像,又親自寫信向大書法家邵竦求字,并寫下了著名的《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北宋時,睦州郡也稱桐廬郡),于是,就有了傳世名句:“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狈吨傺蜑楸Wo嚴祠建規(guī)立制,定下了官府修繕的規(guī)矩,免除了嚴家四代后裔的徭役,讓他們專門負責祭祀事情。自北宋到民國,嚴祠一共修繕了26次之多。范仲淹為睦州翻開了文化史上燦爛的一頁,使得嚴光歸隱的故事不僅僅停留在山水之間,還走進了世世代代人的心里,嚴先生“高風亮節(jié)”之燈被范仲淹撥亮。
一代大隱,一代忠臣,跨越時空相遇,千古傳頌。
責任編輯:蔣建偉
美術(shù)插圖:胡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