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潮
當我再一次回到這片土地,一種熟悉而陌生的感覺便從心底蔓延開來,微風拂面,柳枝新發(fā),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月季花香。車剛剛拐過村口,就已經(jīng)遠遠地看見老屋立在那里。這么多年過去,住在屋子里的人從外婆變成了舅舅和妗子,這座老房子的樣子卻同我記憶中的并無差別。
午飯過后,舅舅安頓我先在房間休息。這個房間是由外婆的老廚房改的,老廚房很大,南邊一間盤著灶臺,中間一間還擺放有八仙桌和條幾;北邊一間鋪著一張帶著頂?shù)拈酱?,外婆就住在這張榻床上。外婆在世前,執(zhí)意分用兩個廚房,后來孩子們長大,或外出求學,或外出工作,這兩個廚房便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派上用場。再后來,在外爺去世的第十個年頭,外婆也撒手西去,以前熱熱鬧鬧的大廚房一下子冷清起來,于是舅舅便扒掉灶臺改成了套間臥室,留給已經(jīng)出嫁的表妹回娘家時候住。
我躺在床上,回憶著兒時我和表弟們無數(shù)次伸著頭擠在灶臺的鍋旁;回憶著我頭碰到八仙桌后號啕大哭,外婆拿著掃帚打八仙桌的場景;回憶著這張只有在電視劇中才看得到的床榻。如今房間被重新布置,恍然間只覺得時光交疊。
小時候,每個寒暑假都在外婆家度過。春天菜園中新生的嫩菜, 燥熱夏季時村后的攔河壩, 秋天田野滿地的油菜花田間,以及冬日里的皚皚白雪,目之所及, 都曾經(jīng)記下我調(diào)皮的印記。依稀記得同表弟表妹們玩鬧的地方就是廚房后面的小山坡, 我同他們無數(shù)次地爬上不高的土坡, 然后拿著用竹子和鐵絲做成的推棍,推著鐵環(huán)瘋跑下去。如此簡單的游戲便可以玩上一個上午, 然后帶著一身的泥土回到院子,媽媽同外婆總是一邊嗔怪著一邊從水井里壓水, 為我洗衣服。那時的天氣那樣好,以至于過了很多年, 每當我想起那個午后,閉上眼, 依舊可以聞到陽光下漂浮著的洗衣粉的味道。
兒時的鄉(xiāng)下,冬天總是很冷, 屋子里要燒火才可以取暖。很多個冬天的早上, 還沒睡醒, 就已經(jīng)聞到燒柴火的煙味, 外婆總是很早起床, 在一家人還在睡夢中時便把大廚房燒熱。我那時候光著身子就要去摳窗戶上的冰塊。那時室外溫度太低, 為了不漏進冷風, 總要在窗戶上蒙一層塑料布。白天屋子里面燒過柴火后, 室內(nèi)的水蒸氣便會在窗前的塑料布上結(jié)上一層薄薄的水霧,夜里會形成水滴結(jié)成冰,而我的樂趣就是把那一層薄冰一點點地摳下來。
如今,此間依舊,外婆卻已不在。童年的記憶如此美好,我卻早已進入不惑之年。當年一起田野間瘋跑的伙伴早已遍尋不在,表弟們已經(jīng)娶妻生子做起生意,再見面時,也只能生疏而故作熟稔地閑談。
其實這一生,第一次理解“死別”這一個詞便是外婆去世。當時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仿佛心靈感應(yīng)一樣,一大早鬼使神差地給母親打了個電話,得到的便是外婆已經(jīng)離世的消息。一路奔波,還是那個熟悉的村口,車子剛剛拐過,便已經(jīng)看見屋前架起的靈棚。那天,外婆躺在堂屋,我卻躲進大廚房哭,我甚至一直遺憾為何外婆沒躺在這間大廚房。出殯的那天早上下著雨,大人們在靈柩前燒著黃表紙,我只是在旁邊靜靜地看著,看著紙灰飛揚,看著那一堆火一點點熄滅。我想隨著這火堆一同緩慢熄滅的,便是外婆一生的記憶。 她的少女時代如同走過, 壯年時在田間地頭,無數(shù)次地耕耘與收獲, 眼前這一方不大的土地, 數(shù)載寒來暑往, 日出日落, 她所經(jīng)歷過的時光便如同這緩緩熄滅的火堆, 逐漸遠去。當時我以為,我會經(jīng)?;貋砜此?,可是時光流轉(zhuǎn),其實自那之后我很少回來。
我躺在那里,半夢半醒間似乎聽到外婆的腳步聲,還似從前一樣,我在屋子里睡懶覺,而外婆已經(jīng)開始準備一天的飯食。我貪戀夢中熟悉的感覺,不愿醒來,似乎河水可以回頭,而時間可以往復(fù)。
我是被表弟家的兒子敲門聲叫醒的,表侄兒不過幾歲,是表弟的大兒子,與其說是敲門,不如說是偷看,大概是好奇我這個不常見的表伯究竟在這里是什么角色。他看我醒來便慢慢走到我的床邊,瞪著大眼睛打量我,我與他對視,仿佛與年少的自己對視。我不禁想,這個孩子長大后,對我的印象會是如何呢?關(guān)于這間大廚房,他會有自己的記憶,他如何長大,如何哭,如何笑,如何生活,可是他的記憶里不會有我的外婆和我瘋玩的童年。在他的記憶里, 院子里的水井早已廢棄不用, 取而代之的是只要通上電按下按鈕便可以自動抽水的機器。 而老木窗也不知何時換上了鋁合金材質(zhì)的,密封性良好, 也不需要每年冬天在窗前蒙上一層塑料布。
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老家逐漸成一個符號,雖然一代一代人在這里繁衍生息,但是我畢竟已經(jīng)離開去了遠方。我不禁想,更老的一代,那些與我血脈相承,我卻無緣相見的祖輩們,他們?nèi)绾紊?,如何哭,如何笑,如何長大,又如何承擔起一個家的重擔。而未來的子孫們,他們?nèi)绾紊睿绾慰?,如何笑,如何長大,又如何承擔起一個家的重擔。
外婆在世時總是喜歡給我講她年輕時的故事,那時的她們?nèi)绾瓮骠[,如何對著望不到的路的盡頭充滿著模糊的,道不明的期望。那時條件艱苦,孩子早早便當起了家, 外婆在很小的時候, 便在她的父母出去種田時,準備一家的飯食。外婆是一家的老大, 還要照看家里的弟妹, 一天就在忙碌中過去。 也許她曾有過模糊的期待,期待可以有另一種生活, 可是生活太過艱辛, 努力過活便已經(jīng)耗盡所有力氣, 她還未明了這期待便已扛起生活的重擔。
多年之后我終于明了,那模糊的期望是走出這片祖祖輩輩生存的山村,去用腳丈量外面的世界,哪怕那時的她們還不知外面的世界如何。然而她們最終都嫁了人,重復(fù)著上一輩人的生活,生兒育女。這故事她反反復(fù)復(fù)地對我講,那時我還不懂,外婆也曾有過少女情懷, 也曾有過對未來的憧憬,只是她沒有機會實現(xiàn),甚至沒有機會說出口。 哪怕她有這么多的子女,是否有人問過她,她這一生過得是不是幸福, 那些掩埋在歲月里的辛苦她又是否有人訴說。
生活對于我來講是不同的,20世紀80年代初,父親已經(jīng)當兵復(fù)員在城市有了工作,不像外婆講述的只能日復(fù)一日地做農(nóng)活,而是在機關(guān)里上班。收入雖不算豐厚,但卻可以維持一家人的溫飽,把我送到街道的學校。那時新建的教學樓,嶄新的桌椅擺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挺拔的楊樹矗立在道路的兩旁。而我是如此的幸運,沒有重復(fù)外婆的人生,沒有像外婆說的那樣很小就要承擔起繁重的家務(wù),與我而言,少年時最大的壓力不過是學習,最擔心的不過是期末考試。
長大后,我離開了我的故鄉(xiāng),去城里讀書。走在路燈下的校園里, 想起的卻是兒時長大的鄉(xiāng)村, 從泥濘的土路到腳下的柏油馬路, 不過幾十載,可生活卻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個人的一生,似乎可以走很遠,但是終究固定在一個村子與城市的距離。
我與外婆的人生不過相隔了幾十年,境遇已是大不相同,外婆的人生與我而言已是如此遙遠。我起身站在老屋的門外凝望,屋外筆直的道路通向村莊每一個角落。
我還在歲月中蹉跎嗎?我凝望這個小山村,思索著怎樣才能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如此,才不負我與這片土地最深的羈絆,不負這黃土地對我的養(yǎng)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