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它第一次把屬于貴族的知識向大眾傳播。簡牘起源于商朝,但因竹子和木頭的保存時限不像甲骨和青銅那樣久遠(yuǎn),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商朝的簡牘,現(xiàn)存最古老的簡牘來自東周戰(zhàn)國時期。在商朝與周朝交替之際,由于書寫量的增加,能重復(fù)使用的簡牘取代了甲骨,成為書寫文字的主要材料,并且貫穿了周王朝的八百年的時間。
竹子作為常見的植物,堅韌性好、耐磨易染色、比木頭容易加工,古人用竹子做成竹簡來書寫文字。做竹簡要用長了三年以上的竹子,它的質(zhì)地較好,而且長短適于書寫和閱讀。把砍下來的竹子劈成細(xì)長的竹條,再用火烤竹片讓它脫水,有防腐防蟲的效果,也能在書寫時不讓墨暈染開。竹片的內(nèi)表面是白色的,叫做“笨”“竹黃”,一般就把字寫在內(nèi)側(cè)。由于竹子有豎條的肌理,在寫橫畫時有阻力,只能盡量把橫畫拉長,漸漸地文字就演變成了扁方形。古人在寫竹簡時如果寫錯字,就會用削刀削刮掉原來的字再重寫。削刀又叫“書刀”,功能等同于現(xiàn)在的橡皮擦。刀和筆是書寫竹簡的必要工具,因此文職官員被稱為“刀筆吏”。竹簡狹窄每片只能寫一行字,內(nèi)容長的文書就用很多竹簡按順序編號排列,再用麻繩或牛皮條編串起來,用牛皮條編的叫“韋編”,編好的竹簡稱為“冊”或“策”。
除了竹簡,古人還用木板來書寫。木板比竹簡寬厚,可以寫多行字,叫“木牘”。竹簡和木牘合稱為“簡牘”。編成冊的簡牘在長度的使用上是有規(guī)定的,寫皇帝詔書和朝廷律令用三尺(約67.5厘米)長的簡牘;抄寫經(jīng)書長是二尺四寸(約56厘米);民間大眾寫書信的長度是一尺(約23厘米),所以又稱書信為“尺牘”。
“刪”字在甲骨文中,左邊是編好的冊,右邊是用來削掉錯字的削刀,表示去掉文辭的字句?!暗洹钡募坠俏氖莾芍皇止Ь吹嘏踔耪芟荣t的著作,上面是冊,下面是兩只手。演變到篆書時,就沒有了兩只手,而是把古籍放在了一張案幾上,少了些敬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