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玲 孫小艷 張春俠 文成
徐州市兒童醫(yī)院呼吸內三科 221006
在兒童時期最為常見的支氣管哮喘屬于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復發(fā)作、發(fā)病率高、難治愈及慢性持續(xù)等特點,該病對患兒身心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為其家庭造成嚴重的精神壓力及經濟負擔〔1-2〕。哮喘治療水平隨著全球哮喘防治創(chuàng)議(GINA方案)的應用及推廣有顯著提高〔3〕。兒童哮喘規(guī)范化診治方式以教育管理、治療及規(guī)范性診斷為主。在防治哮喘中,只通過醫(yī)院中醫(yī)護人員的護理和治療無法控制哮喘,還需患兒家長的配合,醫(yī)護人員對其采取健康宣教及有效指導,幫助患兒家長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及哮喘知識,從而達到完全控制哮喘的目的〔4-5〕。為探討家庭護理管理對學齡前兒童哮喘的肺功能及生命質量的影響,本研究對該院收治的哮喘患兒行家庭護理管理干預,對比常規(guī)護理效果。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市兒童醫(yī)院收治的學齡前哮喘患兒86例,按數字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都符合2016年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中哮喘的診斷標準,②年齡均≤6歲,③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②癌癥晚期者,③器官功能衰竭者,④臨床資料不全者,⑤有精神病史者,⑥拒絕配合此研究。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6歲,平均(4.24±1.17)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4.59±3.14)個月。觀察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1~6歲,平均(4.18±1.31)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14.26±3.45)個月。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1)一般護理:患兒住院期間,保持病房環(huán)境溫濕度適宜及安靜,防止其接觸煙霧及動物毛皮等過敏原。嚴密觀察患兒疾病狀況,并及時告知主治醫(yī)生疾病變化狀況,嚴格以醫(yī)囑為根據進行治療。醫(yī)護人員協助患兒采取適量活動、體位變換及排痰,叮囑患兒家長讓患兒攝入易消化、清淡、高維生素及高熱量的食物,禁止攝入易過敏食物。(2)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醫(yī)護人員向患兒家長仔細講解哮喘發(fā)病機理,使其知曉疾病有關病癥的處理方法,從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并對患兒采取應有的開導及安慰,消除或緩解其恐懼及緊張等負面心理,有益于其樹立良好情緒,使患兒減少哭鬧而積極樂觀面對疾病。同時及時對患兒家長產生的擔憂、焦慮及緊張等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并囑咐患兒家長對自身情緒進行控制,使其沉著冷靜應對患兒的抑郁及憤怒等不良情緒。(3)出院指導:①維持室內空氣新鮮及流通,防止香味重的鮮花、灰塵飛揚及烹調油煙,禁止吸煙。②防止患兒受涼感冒,應隨氣溫起伏減增其衣服,避免哮喘因上呼吸道被感染而發(fā)作。③定時飲食,飲食搭配豐富營養(yǎng),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及新鮮蔬菜等食物,禁止攝入能誘發(fā)或誘發(fā)過敏的食物。④禁止對孩子進行打罵,防止其因哭鬧引發(fā)哮喘。⑤鍛煉應適量且循序漸進,防止患兒出現劇烈運動。⑥哮喘發(fā)作時,應處理規(guī)范,并就醫(yī)及時。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行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引入家庭護理管理干預。(1)建立家庭檔案:①患兒常規(guī)資料。其中包含年齡、性格特征、性別、以往病歷資料、病史及治療方式等。②家庭常規(guī)資料。其中包含居住環(huán)境、居住住址、家庭中各成員職業(yè)及組成、生活方式、起居飲食及收入情況等。③健康日志。主要為家長自出院當天開始記錄遵醫(yī)囑藥物治療、哮喘發(fā)作、自我處理、就醫(yī)等醫(yī)學相關事件以及活動、飲食、情緒變化等生活事件。(2)家長管理:①疾病管理:對患兒家長采取發(fā)放健康手冊及臨床專家健康宣講等方法,加深其對哮喘病的護理要點、治療原則及病種特點的認知,使家長掌握吸入治療方法及基本護理操作,學會哮喘急性發(fā)作處理方法、改善家居環(huán)境、日常飲食科學搭配、峰流速儀的使用、避免及尋找引發(fā)疾病發(fā)作因素等事宜。②心理疏導:醫(yī)護人員幫助患兒家長對自身情緒進行控制,使其積極主動應對患兒因患病時間過長而產生的抑郁及憤怒等不良情緒,促進家庭成員間關系融洽。同時幫助患兒樹立良好情緒,使其積極樂觀,特別是完成對患兒在住院過程中及發(fā)作急性時期的情緒管理。采取每3個月1次的集中教育,從住院開始至隨訪結束共3次。(3)患兒教育:讓通過專業(yè)訓練的醫(yī)護人員對患兒采取鼓勵及開導,幫助患兒與其余小朋友進行共同活動及學習。醫(yī)護人員在患兒家長同意下鼓勵患兒與本組其他患兒互相鼓勵及學習,形式不限,頻次要求不可低于3個月1次,家長們自行商定具體時間。(4)反饋與交流:①及時溝通。新申請或使用現有微信賬號,成立微信群,使各患兒家庭能隨時反饋及交流信息。②常規(guī)隨訪。醫(yī)護人員對各家庭每半月實施電話隨訪一次,對發(fā)現的有關問題進行記錄及指導。③強化干預。在復診時,醫(yī)護人員對患兒治療方案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并以其健康日志及病情狀況為根據,對患兒家長采取重點再教育及提問。按時在每月實施集中教育對患兒及其家長,以分次召開座談會及本月發(fā)現問題為根據,實行咨詢及交流。④入戶干預。醫(yī)護人員每季度采取1次入戶干預,對家庭氛圍、健康自我管理、家居環(huán)境、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等進行評估。
1.3.1肺功能 觀察并記錄兩組護理前及護理12個月后第1秒用力呼氣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及呼氣峰流速占預計值百分比(PEF%)肺功能進行評估。分數越高則肺功能越好。
1.3.2哮喘控制水平 采用兒童哮喘控制測試問卷(C-ACT)對兩組護理前及護理6個月后哮喘控制水平進行評價。其中包含活動受限、急救藥物使用方法、患兒自我評估哮喘控制情況的能力、喘息及夜間癥狀、等5個問題,各項滿分5分,總分25分。未控制:19分及以下;部分控制:20~24分;完全控制:得分為25分。
1.3.3生活質量 采用兒童生活質量問卷(PAQLQ)對兩組護理前及護理6個月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其中包含癥狀、活動受限及情感等3個維度,共23個問題。各個問題滿分7分,總分161分。分數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
觀察組護理6個月后FEV1%及PE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
觀察組護理6個月后哮喘控制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比較(分,
觀察組護理6個月后癥狀、活動受限、情感功能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分,
支氣管哮喘發(fā)病原因主要與氣道高反應性有關,目前該慢性炎癥在我國青少年發(fā)病率逐漸提高,因患兒及其家長對疾病認知底,導致治療依從性差〔6-7〕。哮喘急性發(fā)作能造成患兒日?;顒邮芟蕖⑺哒系K甚至影響其身心發(fā)育,同時疾病的反復對患兒家庭造成心理及經濟負擔,從而對患兒及其家庭成員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有學者認為,哮喘管理除需患兒及醫(yī)護人員疾病管理行為,也需監(jiān)護人或家長聯同下進行,故家庭氛圍、監(jiān)護人或家長、患兒等全體為家庭管理系統(tǒng)〔8-9〕。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6個月后各項肺功能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對學齡前哮喘患兒行家庭護理管理可有效改善肺功能。原因主要為誘發(fā)哮喘發(fā)作的因素有許多,其中在預防哮喘惡化及發(fā)作過程中,患兒家長對疾病日常護理常識的掌握水平具有關鍵作用。在對哮喘兒童疾病采取家庭護理管理中,醫(yī)護人員對患兒家長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及健康宣講,提高其對哮喘病的護理要點、治療原則及病種特點的認知,從而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使其治療依從性提高〔10〕。同時患兒家長掌握哮喘日常護理方法、日常注意事項及急性發(fā)作處理方法等,使其對患兒進行有效的護理,從而提高患兒的肺功能〔11-12〕。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6個月后哮喘控制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對學齡前哮喘患兒行家庭護理管理可有效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原因主要為從建立家庭檔案始,將家長管理及心理疏導為主體,并采取反饋與交流,從而保證整體方案順利實施,促使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加強及幫助患兒樹立良好情緒,使其及其家長積極、樂觀面對疾病,促進家庭內部關系的融洽,提高家長出院指導依從性。同時,家長對日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并獲得相應解決方法,小型座談會的舉行有益于患兒家長間相互交流家庭護理心得,提高其對患兒的家庭護理效果,在從而提高其哮喘控制水平〔13-14〕。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6個月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對學齡前哮喘患兒行家庭護理管理可有效提高生活質量。原因主要為在家庭護理管理中,使患兒其他家庭成員均積極參與到對患兒的治療過程中,其中包含護理工作的延伸及健康知識的認知,使家長在家中對患兒采取全面護理,從而加快患兒康復。同時醫(yī)護人員對患兒采取患兒教育,緩解或消除患兒孤獨及焦躁等不良情緒,使其積極樂觀地面對疾病,并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15〕。
綜上所述,對學齡前哮喘患兒行家庭護理管理可有效改善肺功能,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及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