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妙花 黃心茹 郭詠佳
1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 516001;2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兒科 516001
白血病是臨床常見的血液科疾病,發(fā)熱、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骨關節(jié)疼痛等是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其給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危害。白血病患兒多為15歲以下的兒童,作為小兒常見惡性腫瘤疾病,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方法治療,將導致患兒病情加重,直接威脅患兒生命健康安全。白血病患兒在化療期間采用PICC置管能取得良好效果,其能為患兒提供一條安全、長期靜脈治療的通道,能對患兒肘部靜脈予以保護,但是在置管過程中患兒可能存在不配合現(xiàn)象,將對穿刺工作帶來不良影響,應當治療效果〔1〕。本次研究通過納入120例白血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就前饋控制在PICC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
本次研究納入的人數(shù)共有120例,均為接受PICC穿刺治療的白血病患兒,隨機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3~14歲,平均(8.25±2.35)歲;觀察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4~13歲,平均(7.52±3.16)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在患兒PICC置管護理中應用傳統(tǒng)模式展開相關教育,主要對患兒及家屬講解置管的目的、優(yōu)點及需注意的事項;觀察組:在白血病患兒PICC護理風險管理中應用前饋控制策略,具體內容包括:①醫(yī)護共同參與:由責任護理人員向患兒及家屬講解PICC置管的有效性,包括置管目的、優(yōu)點等內容;并請已經(jīng)實施PICC置管的患兒及家屬講解整個治療過程,以及置管后的感受,使患兒及家屬對PICC有更多的了解,并告知患兒及家屬置管前應對兩側肘部靜脈做好保護〔2-4〕。然后,由主治醫(yī)生向家屬介紹PICC置管的優(yōu)勢,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等,使患兒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②術前指導及體位訓練:PICC??谱o理人員在患兒接受PICC置管的前一天進行訪視,對患兒的血管情況進行評估,并向患兒及家屬講解PICC置管相關的知識,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可利用圖片、資料等方式進行介紹;尤其要注重講解導管送達鎖骨下靜脈時,將頭轉向穿刺側,下頜貼近胸鎖關節(jié),對這種體位的配合與置管成功率的關系反復強調;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如何配合治療,并指導其進行相關動作的練習,使其動作連貫性得到提升,在這個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給予患兒鼓勵,使患兒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5-6〕。③心理護理:手術實施前,護理人員對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主要采用心理學理論與技術進行評估,如果患兒存在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應當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導干預措施,通過個體化的心理支持,使得患兒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7-8〕。比如,從患兒感興趣的事物著手進行了解,使其注意力得以轉移,或者采取音樂療法使其不良情緒得到緩解。
對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進行比較,包括患兒及家屬選擇置管依從性、患兒術前肘部血管保護率、患兒術中體位配合情況;對兩組患兒置管效果進行比較,包括首次置管成功率、24 h穿刺點出血情況;對兩組患兒PICC護理風險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包括PICC堵管、導管相關性感染、非計劃性拔管、靜脈炎發(fā)生率;對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指標。
相關數(shù)據(jù)的分析采取SPSS1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選擇置管依從性、患兒術前肘部血管保護率、患兒術中體位配合均更優(yōu),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的比較〔n(%)〕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首次穿刺成功率更高,24 h穿刺點出血情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置管效果的比較〔n(%)〕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PICC護理風險發(fā)生率更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PICC護理風險發(fā)生情況的比較〔n(%)〕
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臨床在白血病患兒治療中需要采用PICC置管方法,其作為一種安全、有效、方便的置管技術,目前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其是將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由肘窩靜脈沿血管送入上腔靜脈的一種方法,將其應用于白血病患兒臨床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是在置管后極易出現(xiàn)一些并發(fā)癥,如,PICC堵管、靜脈炎等,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預后效果,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與防范PICC置管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十分有必要〔9-12〕。臨床對白血病患兒采用傳統(tǒng)模式展開PICC置管的相關教育,其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臨床應當針對常規(guī)模式的不足予以改進,為患兒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以此為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奠定基礎〔13〕。
前饋控制尤為注重質量控制,“零缺陷”是其主要目標期望,但是如果沒有對管理制度與流程予以規(guī)范化,僅僅只是依靠護理人員的自覺性是無法取得良好的護理質量控制管理的。預防是提高護理質量控制管理的前提條件,前饋控制在偏差的防止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其有助于提高護理質控管理整體效果,因此,將其應用于白血病患兒PICC護理風險管理中具有重要實踐意義〔14-1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選擇置管依從性、患兒術前肘部血管保護率、患兒術中體位配合均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24 h穿刺點出血情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PICC護理風險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更高。由此說明,在白血病患兒PICC護理風險管理中應用前饋控制能取得顯著效果,護理人員通過將以人文本的理念落實到臨床護理中,對白血病患兒的心理進行評估,給予其個體化的心理支持,有助于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并其進行正確體位的訓練,從而使其治療依從性得以提升,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兒PICC置管成功率。另外,前饋控制的應用能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通過有效控制一些影響因素,能降低護理風險發(fā)生率。因此,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兒PICC置管成功率,有助于提高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該方法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劉秋莉等〔16〕通過納入100例PICC置管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實驗組(50例);兩組分別采用傳統(tǒng)護理經(jīng)驗管理、前饋控制風險管理,對兩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PICC堵管、導管相關性感染、置管部位皮損發(fā)生率均更低,差異顯著。由此得出結論:在白血病患兒PICC護理風險管理中應用前饋控制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有助于減少各種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其值得推廣使用。本次研究結果與臨床相關文獻所取得的成果相一致,說明本次研究結果具有可靠性。
綜上所述,與常規(guī)模式相比,將前饋控制應用于白血病患兒PICC護理風險管理中具有重要意義,尤其體現(xiàn)在家屬參與主動性的充分調動,置管成功率的提升,術后24 h穿刺點出血率的減少等方面,其具有眾多優(yōu)勢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