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明
煙臺市煙臺山醫(yī)院眼科 264000
眼外傷一般發(fā)生于一些意外傷害情況下,是由于在物理或化學因素的作用下,眼球或附屬器受到損害,導致患者眼球或周圍的組織功能受損,引起患者視力下降,甚至部分患者發(fā)生失明〔1〕。據(jù)統(tǒng)計〔2〕,全世界約有160萬盲人失明的原因是外傷。眼睛作為機體重要的接收和傳遞信息的媒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伴隨著焦慮、恐懼甚至抑郁等情緒〔3〕,術后患者也常常伴隨社會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的下降,因此術后在患者出院后也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在有效進行院外延續(xù)性護理過程中促進患者情緒的改善,以及社會功能、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社會支持干預〔4〕是一種充分利用家庭、朋友、社區(qū)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干預方法,能夠促進患者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為此,本研究將其應用于眼外傷患者的干預過程中,分析對患者不良情緒、社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煙臺市煙臺山醫(yī)院行眼外傷手術的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機械性眼創(chuàng)傷診斷標準〔5〕;②單側(cè)眼外傷者;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相關疾病者;②雙側(cè)眼外傷者;③有眼外傷史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對照組 術后行常規(guī)的出院指導及健康教育指導等護理方法,如眼外傷術后家庭護理、用眼注意事項等。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社會支持干預,具體如下。①眼外傷相關知識的宣教:出院前,由責任護士通過語言和發(fā)放宣傳冊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眼外傷的院外護理注意事項,避免過度用眼,按時隨訪等。②信息推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與家人、同事、朋友進行溝通交流。建立眼外傷患者家屬群,定期或不定期推送眼外傷或日常用眼健康知識,一方面促進患者及家屬獲得相關的指導,另一方面家屬群的建立避免增加患者的用眼負擔。③隨訪:通過微信、電話、上門、門診等多種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強調(diào)要遵醫(yī)囑用藥和護理,并介紹用藥過程中相關的注意事項,避免由于未按要求用藥導致術后恢復不理想。④社會支持系統(tǒng):借助家屬的力量,通過微信等溝通工具向患者的同事、朋友分享眼外傷的相關注意事項,愛眼護眼常識,促進患者在出院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夠獲得來自周圍親朋好友及同事的關愛和照顧。⑤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進行科學飲食,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以利于術后恢復。⑥心理疏導:視力的降低、術后的擔心等常引起患者產(chǎn)生不良情緒,通過隨訪過程中感受患者的情緒變化,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對于存在焦慮或抑郁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輕其心理壓力。
1.3.1不良情緒 ①焦慮情緒〔6〕:采用SAS量表評估患者的焦慮情緒,采用4級評分法;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②抑郁情緒〔7〕:采用SDS量表評估患者的抑郁情緒,采用4級評分法;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對患者隨訪2個月,比較干預前后患者的情緒變化情況。
1.3.2社會功能 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8〕評估干預前后患者的社會功能情況,采用3級記分法。其中,0分表示患者無異常,或僅有不引起抱怨或問題的很輕微缺陷;1分表示患者有功能缺陷;2分表示患者有嚴重的功能缺陷。該量表共有10個條目,分值范圍為0~20分,若總分≥2分,則認為患者有功能缺陷。
1.3.3生活質(zhì)量評估 采用SF-36量表〔9〕評價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包括軀體健康、情緒角色功能、軀體角色功能、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精力及總體健康;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佳。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及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SAS及SDS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及SDS評分的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D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SDSS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S評分的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F-36量表8個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SF-36量表評分的比較(分,
眼外傷是一種嚴重的意外傷害,流行病學報道顯示〔10〕,每年我國有百萬人以上發(fā)生眼外傷,是導致患者單眼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11〕。嚴重患者需要進行單側(cè)眼球摘除,以免在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作用下導致健側(cè)眼睛功能受損〔12〕。由于視力受損,患者在術后恢復的過程中常伴隨情緒低落等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不僅對病情恢復不利,也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等帶來不利影響?;颊呱踔習舾卸嘁桑瑢е缕渖鐣δ芗吧钯|(zhì)量的下降。因此,在患者出院后的延續(xù)性護理中不僅要關注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還應該對患者的情緒、生活狀態(tài)進行關注。社會干預支持能夠有效地調(diào)動患者周圍親朋好友對患者的關愛,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
社會支持干預能夠充分利用來自家庭、組織、朋友的支持,為患者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綜合干預。本研究中,為患者制定了社會支持干預,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SAS及SD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較輕,臨床效果更好。這是由于一方面在隨訪的過程中,對患者的情緒密切關注,并進行有效疏導,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微信等溝通工具,向患者家屬、朋友等分享眼外傷的相關注意事項,促進患者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感受到來自周圍的支持、鼓勵和幫助,促進情緒的改善。楊娟等〔4〕在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預過程中,采用社會支持干預方法,也發(fā)現(xiàn)能夠有效地調(diào)動患者身邊支持系統(tǒng)的情感支持,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
本研究在對患者社會功能分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為期2個月的社會支持干預,觀察組的社會功能SD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反映出觀察組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狀態(tài)更好。原因可能是:來自身邊人的關心、支持、鼓勵,能夠促進患者更充分地感受被尊重,有利于減輕或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與周圍的人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從心理上接受來自別人善意的幫助。且通過微信等方式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也促進家屬監(jiān)督患者對醫(yī)囑的遵從性,監(jiān)督患者按照醫(yī)生的要求,進行日常用藥及護理,遵照日常注意事項,進一步促進患者建立正確的認知形態(tài),促進社會功能的恢復。李燕等〔13〕的研究認為,通過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能夠促進患者體驗和感受溫情、支持,并將情感支持轉(zhuǎn)化為遵醫(yī)的動力,肩負起家庭和社會功能,降低社會功能缺失的程度。
研究〔14〕顯示,生活質(zhì)量與社會支持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社會支持能夠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本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觀察組的生活質(zhì)量優(yōu)于對照組。通過有效的社會支持干預,不僅促進患者在日常生活不便處可獲得來自周圍的幫助,同時,周圍人在獲得眼外傷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后,為患者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社會支持干預方法能夠使患者獲得來自家庭、朋友等的支持與鼓勵,促進情緒、社會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