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旗,王 磊,孫 成,蘇鵬飛
(1.懷遠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懷遠 233400;2.安徽省淮王漁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懷遠 233441)
泥鰍苗種培育是泥鰍養(yǎng)殖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培育方法成活率較低。2020年筆者在安徽省懷遠縣魏莊鎮(zhèn)方壩村安徽省淮王漁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泥鰍養(yǎng)殖基地應用微孔管道增氧技術開展了泥鰍苗種培育工作,通過60天的精心管理,取得了較好效果。7月初,10畝池塘共收獲泥鰍苗種3 172千克,平均體長6.4厘米,平均規(guī)格2.6克/尾,存活率61.0%。現將本次微孔增氧技術的應用情況總結如下。
培育池面積10畝,長方形,東西走向,坡比為1∶2,池塘為黏性壤土,池底淤泥厚度15厘米左右。進排水管道獨立,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交通和電力條件便捷。
采用羅茨鼓風機增氧系統(tǒng),增氧設備由鼓風機、主管道、支管道、微孔曝氣盤等組成。使用1臺羅茨鼓風機,功率為3.5千瓦。主管道為PVC塑料管,內徑為5.5厘米,壁厚為0.5厘米。支管道為橡膠軟管,直徑為1.2厘米。微孔曝氣盤的支架直徑0.8米,軟管均勻盤繞6~7圈,支架高度20厘米。安裝方法:羅茨鼓風機架設在池塘的一端,管道連接處使用膠水黏合或鐵絲擰緊密封,主管沿培育池四周鋪設,支管每間隔6~8米安裝1個接頭和閥門,再延伸到池底部,連接上微孔曝氣盤,安裝后的微孔曝氣盤高于池底10厘米以上即可,如若局部底泥較深,可使用磚塊墊高。整個池塘中共安裝了24個微孔曝氣盤,呈均勻分布狀態(tài)。
3月中下旬干塘,清理池塘中過多的淤泥,曬塘20天以上,有效殺滅有害生物、病原菌等,釋放底泥中的氮、磷等營養(yǎng)元素。4月下旬培育池進水30~40厘米,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化水后全池均勻潑灑,進行清塘消毒,以清除水體野雜魚及有害物質,改良池底土壤通透狀況。清塘后第2天畝施經充分發(fā)酵后的牛糞200千克,第4天水位深度加至60厘米后使用1次有機酸解毒劑調節(jié)酸堿度,凈化水質,分解清塘藥物殘留,提高泥鰍幼苗下塘后的成活率。
清塘后注入新水時使用60目尼龍篩絹網袋過濾,以防野雜魚、魚卵等進入培育池,注水期間經常檢查過濾情況,杜絕敵害生物入池。
5月2日每畝投放泥鰍幼苗20萬尾,共投苗200萬尾。放養(yǎng)的泥鰍幼苗規(guī)格整齊、無病無傷、活力較強,起捕、運輸、投放等操作全程帶水,輕拿輕放,下塘成活率較高。
本次投放的泥鰍幼苗是經過集中培育的優(yōu)質苗,即水花經過50小時的微流水孵化和開口喂食后、取出放養(yǎng)在靜水池中進一步強化培育的泥鰍苗。4月19日人工催產、環(huán)道微流水孵化,23日出環(huán)道進入小型水泥培育池進行集中培育,其間投喂少量蛋黃和鰻魚開口料,每天換水1次,每次1/3左右,10天后幼苗體長達到0.8~1.0厘米即可轉入土池培育。
培育期間注意保持水體溶氧不低于3.5毫克/升,陰雨天氣適當增加微孔增氧時間,特別是注重夜間增氧。晴天中午或13:00-16:00開機增氧兩小時以上,黎明時刻開機增氧2~3個小時。每天具體開機增氧時間以及開機時長需根據當時的天氣、水質變化和泥鰍苗攝食、活動情況綜合安排,泥鰍苗種投喂期間不開機增氧。
根據水質和泥鰍生長情況適時潑灑EM菌、芽孢桿菌等微生態(tài)制劑調節(jié)水質,抑制有害菌的繁衍。適時加水或換水,培育前期保持池水深0.6米左右,每10~15天注水1次,每次10厘米,6月水位保持在1米左右,每周加入新水1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培育期間勤于巡塘,觀察鰍苗的活動、攝食情況,注意水質變化,勤于換水,及時打撈掉剩余的殘餌以及懸浮污物,保持池水清潔。
餌料為膨化配合飼料,顆粒粒徑1.0毫米、粗蛋白質水平35%。泥鰍苗下塘后第2天開始投喂,每天投喂3次,投喂時間分別為9:00、14:00、18:30,3次投喂按照1∶1∶2的比例進行;培育前期每天全池投飼料20千克,中期60千克,后期90千克。投喂方法是使用小船全池均勻投喂,飼料具體投喂量還需根據天氣和水質、泥鰍攝食等情況靈活掌握,一般以投喂后2~3小時吃完為宜。定期拌飼料投喂多維多礦和乳酸菌,以提高泥鰍的消化吸收力和抗病力。
做到早、中、晚巡塘觀察,觀察池水水質變化和泥鰍苗種的攝食、生長發(fā)育情況,適時施用底質改良劑、EM復合菌和芽孢桿菌等調節(jié)養(yǎng)殖水體環(huán)境,定期施用二氧化氯、聚維酮碘等藥物進行水體消毒,及時清理水體漂浮物,保障泥鰍苗種正?;顒印=柚|測試盒,定期檢測氨氮、pH、亞硝酸鹽等水體理化指標,并結合自檢結果采取相應措施調節(jié)水質、控制病害發(fā)生。
7月初培育結束,采用地籠集中捕撈。7月2日停食、3日開始起捕、7日起捕結束,5天共捕獲泥鰍苗種3 172千克、122萬尾,平均體長6.4厘米,平均規(guī)格2.6克/尾,存活率61.0%。
投放水花200萬尾,單價20元/萬尾,計款4 000元;飼料3 800千克,單價5.6元/千克,計21 280元;池塘租金6 000元、人員工資6 000元、微孔管道設施折舊分攤2 500元、水電和藥品費等2 600元,合計生產成本42 380元。共生產泥鰍苗122萬尾,按單價0.06元/尾計,收入73 200元,獲利30 820元。投入與產出比為1∶1.7。
泥鰍苗種培育池塘水體較淺,不宜使用葉輪式增氧機、射流式增氧機、水車式增氧機等增氧設備。微孔增氧設備從池塘底部增氧,效果明顯優(yōu)于其他增氧設備。使用微孔增氧增加了養(yǎng)殖水體溶氧,提高了飼料養(yǎng)殖利用率,降低了餌料系數,對提升泥鰍苗種規(guī)格和品質效果顯著。
使用微孔增氧設施大幅提升了苗種培育成活率。泥鰍苗種培育成活率一般很低,本次培育成活率達到了61%,效果比較理想。微孔曝氣盤在培育池中均勻分布,滿足泥鰍苗種高密度培育的需求,提高了泥鰍幼苗的成活率。
本次泥鰍培育中沒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的病害,在培育中期通過鏡檢發(fā)現泥鰍苗體表有少量車輪蟲寄生,及時使用1次殺滅原蟲的藥控制了病害發(fā)生,說明通過微孔增氧改善了水體環(huán)境,提高了苗種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