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帥,呂立勇,劉耀耀,閆建華
以終身體育背景下運動類APP對大學生運動健身行為影響研究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以“運動類APP”“大學生”“運動健身”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共檢索下載期刊論文47篇,學位論文15篇。
1.2.2 問卷調查法
通過問卷星APP采用偶遇抽樣法收回問卷834份,其中有效問卷796份,有效率為95.44%。
調查問卷包括4個人口統(tǒng)計選項、30個選答題項和一個開放性問題,問卷填答者男、女性別比為47.56%和52.44%,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人數(shù)比分別為28.89%、46.98%、19.47%、3.77%、0.88%,體育類專業(yè)與非體育類專業(yè)比為15.58%和84.42%,涉及北京、廣東、黑龍江、海南、新疆等21個省市自治區(qū)。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利用EXCEL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了解大學生疫情期間運動類APP對大學生運動健身行為的影響。
2.1.1 大學生運動健身意識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全球公共衛(wèi)生工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全球體育工作也面臨著奧運會延期、多項體育賽事停賽的巨大沖擊。與此同時線上“云賽事”的競賽模式應運而生,全國數(shù)十所高校通過樂動力APP線上識別功能開展以俯臥撐、深蹲、開合跳等為主的“云運會”,在檢測學生疫情期間運動健身意識的同時帶動全校學生生參與運動健身,提高身體素質。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號召下,學生把米袋當成杠鈴、把臥室當成游泳館、把客廳當成操場,體育老師變身“UP主”成了網(wǎng)絡圈“最累的主播”,國家體育總局也邀請世界冠軍科普居家健身知識,以平衡疫情期居家健身的供需關系。
意識是物質的一種高級有序組織形式,它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統(tǒng)能夠感知的特征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表1顯示,在本次調查的796人中,疫情對46.11%的學生健身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符合新時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培養(yǎng)標準。
表1 疫情對大學生運動健身意識的影響(N=796)
2.1.2 運動健身行為
表2 疫情對大學生運動健身行為的影響(N=796)
居家健身作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運動健身的主要形式,對于健身時間、活動空間、健身方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有深夜健身吵醒鄰居的初中生、樓頂打太極的老爺爺、帶動全家健身的大學生。人的行為除受自身需要直接影響外,內(nèi)部認知和外界因素均會對運動參與產(chǎn)生影響,尤其是對自己越重要的人的運動參與效應影響越大,[1]居家健身形式更利于全家健身行為的形成。
作為一種新型健身形式,在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下官方持續(xù)不斷地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直播等方式進行居家健身的科普,同時阿里體育聯(lián)合優(yōu)酷少兒與50多家企事業(yè)單位合作推出“居家健身2.0版”以滿足居家健身的需求。調查顯示,疫情期大學生健身行為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天天鍛煉”仍有差距。
2.2.1 使用運動類APP的目的
2014年我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運動類APP進入了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高校聯(lián)合以運動世界校園為主的運動類APP對公共體育課實施了線上打卡的要求,作為學生公共體育課過程性評價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以激勵學生參與運動健身。
運動類APP能夠簡單便攜的呈現(xiàn)運動過程中的身體數(shù)據(jù)滿足心理需求,比如運動后將運動的指標數(shù)據(jù)軌跡等群曬、點贊,運動中促使內(nèi)啡肽、多巴胺、線粒體等生化指標的分泌增多,使人有強烈的流暢感作為獎賞,參與者想一想這種“成就感”和“感覺很好”的到來。[2]
在調查的796名大學生中有493名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APP的智能化、專業(yè)程度、使用效果、可操作性成為大學生選擇運動類APP的主要因素,keep和運動世界校園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主力軍,與傳統(tǒng)徒手健身不同,運動類APP融入健身后計步功能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用途之一,但也仍然保持了以往減肥、增肌、打卡的功能,具體情況見表3。也有部分大學生通過運動類APP購買會員、購買課程、購買器材和可穿戴設備。對于線上體育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表3 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目的(N=493)
2.2.2 運動健身的執(zhí)行程度
體育鍛煉的執(zhí)行度是衡量運動健身效果的一個重要影響因子,沒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大學生獨自進行鍛煉的堅持性難以得到切實的保障。表4顯示,有57.62%的大學生跟隨運動類APP達到較好以上的執(zhí)行程度,得益于運動類APP通過語言和音效的激勵塑造大學生運動健身情景,大學生可根據(jù)自身的運動素養(yǎng)水平選擇切實可行的鍛煉強度與計劃,建立明確而合理運動目標,穩(wěn)步提升自我效能感,激發(fā)運動的熱情與動力。由此可見,運動類APP的人性化設計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執(zhí)行度。
表4 跟隨運動類APP練習時執(zhí)行程度(N=493)
2.3.1 運動健身時間
運動時長是影響鍛煉效果的一個重要尺度。要促進大學生堅持體育鍛煉,要先提高他們對體育活動的心理依戀。[3]由于大學生長期以來沒有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中學時代強制性一天兩次跑操帶給學生運動時的枯燥乏味,忙于學業(yè)很難有精力掌握一到兩種運動技能作為興趣愛好。大學的課余生活多姿多彩,極具誘惑力,難有時間顧及運動時長的培養(yǎng),是導致大學生運動時長過短的重要原因。圖1顯示,使用運動類APP前每次運動30-60分鐘的154人提升至使用運動類APP后的211人。由此可見,運動類APP的運用有效增長大學生運動時長,離不開專業(yè)的指導提升身體素養(yǎng):鼓勵的語言喚醒運動機能;精準的定位服務運動成就。運動類APP進行積極的成果反饋,減少獨自運動中自我放棄的習得性無助感,增加運動后的成就體驗,促進大學生持續(xù)穩(wěn)定的運動時長表現(xiàn)。
圖1 使用運動類APP前后每次的運動時長對比(N=493)
2.3.2 運動健身頻率從運動生理學角度來看,每周運動的次數(shù)與運動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大學生體育課程講授運動健身專業(yè)的理論知識部分較少,大多以技術課的形式展開。缺乏專業(yè)的指導易出現(xiàn)平時運動量小的人群在鍛煉初期過度運動,致使身體的不適應感增加,以及自我激勵感較弱的人群會使每周運動的堅持性下降。圖2顯示運動頻率在每周3次以上的人數(shù)從使用運動類APP前的208人提升到使用運動類APP后的362人。運動類APP的使用對大學生鍛煉行為具有較大的激勵作用。使用運動類APP頻率增高,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形成。[4]運動類APP的減脂計劃、運動健身知識與話題以及運動健康數(shù)據(jù)的分享等功能,滿足大學生減脂與健康、緩解疲勞與壓力、社交與娛樂的需要,利于大學生課外時間與運動健身相粘連,從而主動融入課外體育鍛煉中。
圖2 使用運動類APP前后每次的運動頻率對比(N=493)
2.4.1 對大學生的影響
由表5使用運動類APP對大學生的影響可知,運動類APP對提升運動健身意識、運動健身能力、運動健身行為、運動健身效果、緩解情緒壓力有顯著作用,選擇頻率均占到60%以上。這表明運動類APP健身功能的多樣化成為大學生運動健身的助推劑。
表5 對大學生的影響(N=493)
運動類APP的運動軌跡記錄功能是運動健身的“錄像機”,不僅便于運動中自我監(jiān)督,同時還可使大學生在運動健身過程中自我激勵和運動后獲得成就感,提升運動健身過程的趣味性,激發(fā)大學生運動健身參與度;運動類APP的指導功能是運動健身的“程序員”,可根據(jù)個人的身體素質情況與動機,為大學生提供科學個性化的運動健身計劃于動作演示,使運動健身過程更具科學性和正確性,提高運動健身能力和效果;運動類APP的靈活性與便捷性,可以在不同的場所下選擇適合的項目進行運動健身,便于大學生運動健身的開展。
2.4.2 對他人參與運動健身的帶動效果
由表6對他人參與運動健身的帶動效果可知,在使用運動類APP后,對他人參與運動健身產(chǎn)生積極影響占總人數(shù)53.75%,表明運動類APP以提高他人參與運動健身的方式助力全民健身工程的推進。
表6 對他人參與運動健身的帶動效果(N=493)
運動類APP中運動交友、群組挑戰(zhàn)、同城關注等功能讓具有共同體育愛好的大學生為實現(xiàn)團體成員的共同愿望自發(fā)組織和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大學生通過參與團體組織形式的課外體育鍛煉,可以學會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和合作,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協(xié)作精神和為他人服務的精神等,這些實踐與鍛煉無疑都對大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吸引力。[5]多數(shù)大學生個人在進行運動健身過程中,由于沒有陪伴和運動氛圍的烘托,極易出現(xiàn)無意志力的情況,導致運動健身無連續(xù)性,致使運動效果差。運動類APP中的交友、動態(tài)發(fā)布、團隊任務和關注等功能,大學生可在APP中結交更多的體育愛好者,共同參與到體育健身中,營造良好的體育社交氛圍,參與團隊任務,培養(yǎng)團隊的協(xié)作能力。例如APP中出現(xiàn)的跑團,共同監(jiān)督進行運動健身。
3.1.1 作為一種新型健身模式,居家健身成為疫情期大學生的健身方式,在線上“云賽事”和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引領下大學生健身意識和健身行為均有較好的表現(xiàn)。
3.1.2 運動類APP以操作簡單、功能齊全、專業(yè)性高的特點促使大學生更高的執(zhí)行程度、更長的健身時間、更高的健身頻率滿足大學生心理“成就感”。
3.1.3 運動類APP以提高大學生健身積極性調節(jié)心理壓力備受大學生群體熱捧,對全社會運動健身的開展具有帶動作用。
3.2.1 發(fā)揮運動類APP優(yōu)勢,建立運動類APP結合線下教學的“課內(nèi)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大學生運動健身參與度。
3.2.2 開發(fā)專門性大學生群體運動類APP,實現(xiàn)“健身-娛樂-交友”一體化的功能模式。
3.2.3 學校提高對體育課程要求使大學生具備指導社會人群運動健身的能力,從全民健身工程的參與者轉變?yōu)橹笇д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