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超
2020年12月29日,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qū)正式被確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標志著甘肅省又多了一塊“金字”招牌。炎炎夏日,碧波浩淼的炳靈湖掩映著劉家峽水電站,呼應著炳靈寺的古老石窟,兼具大西北的雄渾和江南的柔美,吸引著國內外無數(shù)游客前去探秘。
炳靈湖,高原上的馬爾代夫
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qū)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旅游區(qū)總面積150平方公里,由炳靈寺石窟、炳靈石林、炳靈湖三大區(qū)域組成,被稱作“古生物的伊甸園”“大禹治水的源頭”。
從蘭州乘大巴前行兩小時,我們很快來到了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qū)。景區(qū)入口處是黃河文化博覽館,這里用高科技展覽手段,將黃河文化、黃河治理、黃河水電、黃河景觀呈現(xiàn)給游客。未深入景區(qū),已經歷了一場精神洗禮。
繼續(xù)前行,在不遠處的龍匯山觀景平臺,我看到了炳靈湖特有的黃河奇觀——黃洮交匯。在這里黃河支流洮河匯入了黃河,交匯的兩條河一條混濁發(fā)黃,一條清澈碧藍,河水互不交融,涇渭分明,形成了一條奇特的水中分界線。
和大多數(shù)游客一樣,我們首先選擇去游覽劉家峽水電站,只是剛到目的地,就被炳靈湖的美征服了。站在劉家峽高處遠眺,炳靈湖好似一條巨龍,蜿蜒曲折,俯臥在兩山之間。這里的水在夏季完全呈綠色,就像一塊翡翠鑲在群山之中,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據(jù)說冬天呈寶藍色,群山倒映水中,水天一色,看上去平靜如海,宛若仙境。
距離劉家峽水電站不遠,我看到滑翔愛好者在峽谷間穿梭,據(jù)了解,癡迷于飛翔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在臨湖的懸崖壁上建起了劉家峽國際滑翔營地。近年來,營地已成功舉辦了國內最高規(guī)格的滑翔體育賽事,被稱為“中國的博卡拉、世界的劉家峽”,是新一代“網紅”打卡地。不得不說,在半空中尖叫著欣賞炳靈湖全景,真是太有意境了。
震撼我的依然是劉家峽水電站。它是我國首座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行制造設備、自行安裝、自行管理的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電站大壩高147米,像一棟四十多層的大樓巍然矗立在黃河之上。我們來的時間,恰逢電站大壩泄洪,站在劉家峽黃河大橋上近觀,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道雄偉壯觀的人工瀑布,黃河水從溢洪道傾瀉而下,似蛟龍出海,驚濤拍岸。這令我想起同行的一位游客感嘆的一句話:“劉家峽水電站絕對是一顆璀璨的‘黃河明珠!”
炳靈石林,天然雕塑館
從劉家峽碼頭乘坐快艇前行,我近距離了解炳靈湖。據(jù)船長介紹,炳靈湖水域面積達150平方公里,庫容達57億立方米,水質清澈、無污染,達到國家二級飲用水標準。放眼望去,靜如處子的炳靈湖猶如一面碩大的明鏡。繼續(xù)前行,船只進入了炳靈石林,兩岸奇峰對峙,壁立千仞,風景開始突變。
炳靈石林位于臨夏永靖縣城西南35公里,面積26.64平方公里,屬新生代早期白堊紀紫紅色細砂巖堆積而成的丹霞地貌。這里地質遺跡規(guī)模宏大、景觀秀美,地學內涵深蘊,2007年被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批準為省級地質公園。據(jù)說,炳靈石林地質科學價值、美學價值、生態(tài)價值、人文價值和民族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具有“天下第一奇觀”的美譽。
“炳靈石林包括四條大的溝谷,即馬龍溝、大寺溝、靜寧溝和大沙溝。有上百條支溝,諸如瓦房溝、睡佛溝、野雞溝、洞溝、迷溝、冰溝、直溝、板溝等。大溝與支溝、支溝與支溝縱橫交錯,曲折蜿蜒,深幽莫測。溝谷與石林有機地組合成一個整體……”隨著導游的介紹,石林迷宮般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順溝谷游覽,我盡興地領略了大寺溝的神奇、雙門溝的奇險、大沙溝的清秀……船只慢慢靠近的過程中,雄奇險峻的群峰,嶙峋怪異的巨石,千姿百態(tài)。有的像玲瓏的寶塔,有的像巍峨的宮殿;有的若群駝行進,有的若巨龍騰空;有的如怒吼的雄獅,有的如奔騰的駿馬,有的類西域僧人……大千世界,萬類造化,小則昆蟲、鳥獸,大則歷史人物、建筑物象,都被石林惟妙惟肖地勾畫了出來。
“山水之美,古來共談話。”正當我們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震撼時,導游接著說,“在永靖,水之壯闊靈秀,山之雄峻神奇,珠聯(lián)璧合,美不勝收。坐落于炳靈峽谷中的炳靈石林更是獨樹一幟,是一座浩瀚的天然雕塑館?!笔前。嬲呓?,才能體會到“萬笏朝天”之勢,這種透露著大自然變化莫測的景觀,猶若西域仙境。
炳靈寺石窟,世界文化遺產
船繼續(xù)前行,大約40分鐘,從炳靈石林中顯現(xiàn)出了一座巨大石窟——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是我國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炳靈”為藏語“千佛”或“十萬佛”之意,自古以來是佛教圣地,也可以稱道教圣地。炳靈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相繼開窟造像,不斷擴建。如今,石窟分下寺區(qū)、上寺區(qū)和洞溝區(qū),共有窟龕216個、造像800余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各種類型的佛塔50座,館藏彩陶、金銅造像、唐卡、佛經等文物400多件。
第171龕唐代石胎泥塑彌勒大佛,是炳靈寺的標志,始建于公元731年,位列世界第九大佛、中國第五大佛、甘肅第三大佛。大佛面朝黃河,正襟危坐于大山懷抱中,僅是遠遠望去,就令我肅然起敬。
近距離觀看石窟,才能真正領略它的文化之美。炳靈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時代不同,風格各異。不論是西秦的驃悍雄健,還是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珠圓玉潤、隋唐的豐滿夸張,或是宋代的求變寫實,都采用了以形寫神的物化藝術形式。
第169號窟是炳靈寺的“靈魂”,是距地面60多米高的依崖就勢的天然溶洞。為了一探究竟,恐高的我全程沒敢往下看,沿著接近90度的階梯,手腳并用往上爬。大約半小時后,才真正走近了石窟。
近距離觀察,炳靈寺的第169號窟可以說有“五最”,是景區(qū)內規(guī)模最大、時代最早、內容最豐富的洞窟,是各類造像最多的洞窟,也是各種故事最多的洞窟。洞窟現(xiàn)存佛龕24個、雕像112尊。在這里,可以看到《無量壽經》《法華經》《維摩詰經》《華嚴經》以及各類題材的壁畫,佛教造像和壁畫都反映了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風格和特點,其造型和雕飾既籠罩著神奇的宗教氣氛,又極富現(xiàn)實的生活情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從炳靈寺石窟離開,我的旅游之行也將結束。這次旅行雖短暫,卻給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在這里,丹霞地貌掩映著炳靈湖水景,呼應著千年洞窟,兼具大西北的粗獷與江南的柔美,透露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佛洲”的靜謐……景區(qū)的形、義、韻、色皆具獨特魅力,極富詩意,足以讓每一個接近它的人心曠神怡、渾然忘我。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