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張燕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乳甲外科,湖南 衡陽,421001)
近年來,女性乳腺癌的發(fā)病率日益上升,嚴重威脅全球女性健康。目前,乳腺癌的病因尚未明確,乳房腫塊和外形的改變是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晚期可出現(xiàn)皮膚破潰和轉移[1]。臨床普遍認為,在乳腺癌的治療中,手術治療是最根本的方法,而術后護理對手術效果產生直接影響[2]。本研究旨在探討乳腺癌術后護理過程中強化自我效能護理對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影響。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乳甲外科的80例乳腺癌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入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納入標準:① 完成知情同意書簽署;② 預計生存期>1年;③ 經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④ 符合乳腺癌的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① 合并其他全身疾?。虎?有手術禁忌證;③ 有嚴重的認知、精神或語音障礙。觀察組中,年齡46~66歲,平均年齡為(56.25±7.45)歲;乳腺癌分期為Ⅰ期4例,Ⅱ 期 29例,Ⅲ期7例;行保乳手術5例,未行保乳手術35例;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12例,初中至大專24例,本科及以上4例。對照組中,年齡47~67歲,平均年齡為(57.16±7.85)歲;乳腺癌分期為 Ⅰ 期5例,Ⅱ 期27例,Ⅲ 期8例;行保乳手術6例,未行保乳手術34例;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11例,初中至大專23例,大學及以上 6例。兩組間年齡、乳腺癌分期、保乳手術和文化程度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指導患者用藥、肢體活動、功能鍛煉、健康飲食,以及積極干預患者的不良心理等。囑患者手術6~8 h后可以正常飲食和下床。囑患者手術側的上肢要循序漸進地活動,否則上肢恢復會受到影響。
1.2.2 強化自我效能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同時結合強化自我效能護理。成立的自我效能護理小組成員為:主管護士、科室護士長、主管醫(yī)師和心理咨詢師。通過查閱文獻,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制訂乳腺癌術后三個階段的護理措施。① 入組階段(術后第3天)。對患者術后生活自理情況進行評估,并傾聽患者感受,對其情感進行共情,以及對患者的處境表示理解。實時引導患者,使其將自己的感受盡情表達出來,并對自己的優(yōu)點進行回顧。使患者意識到自身或疾病引發(fā)的錯誤偏執(zhí),以獲取新思想和新知識,促進其自信心的提升。② 團輔階段(術后第1~2周)。術后第1周完成團體規(guī)則的制訂,將情感支持提供給患者,使患者切身感受到支持。術后第2周鼓勵患者參加小組的支持性游戲,幫助其建立社會支持系統(tǒng),以及接納自己和身邊的變化,并學會獲取社會支持利用度。③ 復診階段(術后1個月)。對患者出院后的肢體活動和心理情緒等狀況進行個體化評估,對患者問題進行匯總,并及時回復。
1.3.1 自我效能感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4]的內容包括總體自信心和應對能力等10項。每項運用Likert 4級評分法,完全不正確記1分,有點正確記2分,多數(shù)正確記3分,完全正確記4分??偡?0~40分,表示低~高。
1.3.2 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 采用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PTGI)[5]進行評價,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0~5分,總分 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越好。
1.3.3 上肢關節(jié)活動度(ROM) 比較兩組的上肢ROM內容,包括內旋和后伸。
1.3.4 護理依從性 依據(jù)自行設計的護理依從性問卷進行評價,完全依從為具有樂觀的情緒、主動應對和功能鍛煉過程中完全依據(jù)指導動作;部分依從為具有一般的情緒、被動應對和功能鍛煉過程中部分依據(jù)指導動作,以及一些情況下具有較少的運動次數(shù)和運動動作;不依從為有低落的情緒、不愿應對和不進行功能鍛煉或偶爾進行功能鍛煉[6]。
1.3.5 護理滿意度 依據(jù)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問卷進行評價,總分為0~100分。90~100分為很滿意,80~89分為較滿意,70~79分為一般,0~69分為不滿意。滿意度(%)=(很滿意患者數(shù)+較滿意患者數(shù))/患者總數(shù)×100%
護理前,兩組間GSES和PTGI評分,以及上肢內旋和后伸ROM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護理后,兩組的GSES和PTGI評分均高于護理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兩組的上肢內旋和后伸ROM均大于護理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護理后,觀察組的GSES和PTG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觀察組的上肢內旋和后伸ROM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我效能感、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和上肢ROM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依從性為97.50%(39/40),高于對照組的75.00%(30/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2.50%(37/40),高于對照組的75.00%(30/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乳腺癌患者常伴有皮膚潰瘍、皮膚結節(jié),以及皮膚呈橘皮樣癥狀。超聲檢查是目前篩查乳腺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乳腺癌晚期的生存期相對其他惡性腫瘤較長,一般可維持兩三年。隨著醫(yī)學發(fā)展,逐漸把乳腺癌作為慢性疾病來管理。乳腺癌晚期的治療目的是控制疾病進展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等。通過現(xiàn)有的手段,根據(jù)疾病進展調整藥物來控制疾病,部分患者可以達到3~5年或5~10年的帶瘤生存時間,甚至可長期帶瘤生存。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人的自我效能感越強,在遇到困難時越會努力尋找方法解決它。對乳腺癌患者來說,自我效能感指患者相信自己能夠康復的信念。提升自我效能感能夠提升人的自信,從而有效增強乳腺癌患者術后長期帶病生存的信心[7]。相關醫(yī)學研究[8]表明,強化自我效能感的護理能夠提高乳腺癌術后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GSES和PTGI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值均<0.05),上肢內旋和后伸ROM均較對照組顯著增大(P值均<0.05),說明在乳腺癌術后患者的護理中,強化自我效能感護理方式能夠促進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升。通過強化自我效能感護理,護理人員將支持和關愛提供給患者,使患者在患病后改善其負性心理,從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和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此外,通過團體輔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學會獲取社會支持,改變患者的自我負向認知,促進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升,以及間接提升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9-10]。
本研究結果還表明,觀察組的護理依從性和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值均<0.05),說明強化自我效能護理能夠將有利條件提供給乳腺癌術后患者,從而促進患者護理依從性和滿意度的提升[11]。通過強化自我效能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引導,使其對自身疾病有更準確的思考和認知,從而促進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促使其在面對疾病時積極、樂觀,最終提升患者護理依從性和滿意度[12-13]。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實施強化自我效能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創(chuàng)傷后成長水平,臨床值得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