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龍
我家住在陶然亭公園附近,小時候我常去公園里溜達,見過不少動物。
記得有一次我去北京動物園看河馬,但河馬一直泡在水里不出來。忽然,我突發(fā)奇想:“河馬藏在水下的尾巴長什么樣?”為了看一眼河馬的尾巴,我便一直蹲守在河馬館旁。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四個小時的等待,河馬出水了。我當時確實看到了河馬的尾巴,皺皺的,有點毛。
大學畢業(yè)后,我去了專業(yè)對口的生物公司,待了不到半年就辭職了,我覺得還是應該去做飼養(yǎng)員,做自己喜歡的職業(yè)。然后有一個人告訴我,“有一個動物救護中心貓盟你可以去?!蔽揖腿チ?。貓盟是一個專注于中國野生貓科動物保護的非盈利機構,主要關注中國本土野生貓科動物。
原先我不太理解為什么大家都那么喜歡熊貓,感覺它們只是靠可愛博取關注,而在貓盟的一次調查,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
當時我們要去成都附近的白水河保護區(qū)拍熊貓。以前這里是有熊貓的,后來因為汶川地震,再沒有熊貓出現(xiàn)過。
成都處在四川盆地的中心,盆地周圍都是很陡峭的山,直直地插到半空中。越往外走,地勢越艱難。我們開車剛到保護區(qū)時,在那山底下看,同事說,這個地方連猴子都爬不上去。
自然環(huán)境和復雜的氣候變化,讓那條路線變得非常艱辛。我們第一天從早上出發(fā),爬到下午三四點,然后開始扎營。帳篷剛支起來,我就把睡袋打開,倒頭就睡。其他人還在忙著生火,我已經全然不知,只感覺火烤起來暖烘烘的。
那次野外調查后,我對熊貓這個物種充滿了敬畏——熊貓原來不是在動物園里那個樣子,而是在那樣糟糕的生存環(huán)境里,在我覺得自己簡直要死過去的地方,仍能自在生活的樣子。它們真的非常神奇,有非常強大的生存能力。
貓盟還有一個重要保護物種是華北豹,主要集中在山西。我感覺在那個地方,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非常和諧,人在村口農田干活兒,隔著條小河,從對岸的山坡上走下來一只狍子,在河里喝水,當地人抬頭看見是狍子,也不會有什么過激的反應,就接著干活兒。村口遇上只狍子,也不會想著打回來吃。
可能很多住在大城市里的人很難想象,其實有很多野生動物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春天,許多雛鳥剛生下來時,渾身都是絨毛。偶爾會有雛鳥,在餓了的時候,從巢里蹦出來到旁邊的樹枝上,一個意外,可能就直接從樹上掉下來。這種情況下,路人把它送回救護中心,我們大部分情況都能喂活,但這些雛鳥會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跟同伴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我們只能把這些大大小小同種類的鳥關一起,讓它們互相交流。能教會一只貓頭鷹如何成為一只真正的貓頭鷹的,只有其他貓頭鷹,而不是我們人類。
在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動物都沒有名字,我希望每一只被救護的本土動物最終都能回到野外,回到它們本來生活的地方,也希望在那個地方的人類,都能像救護中心里的工作人員那樣,珍惜并愛護著它們。
(小恍摘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