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
媽媽,您在安江,我在長沙,隔得很遠很遠。我在夢里總是想著您,想著安江這個地方。
人事難料啊,您這樣一位習慣了繁華都市的大家閨秀,最后竟會永遠留在這么一個偏遠的小山村。
還記得嗎?1957年前,我要從重慶的大學分配到這兒,是您陪著我,臉貼著地圖,手指順著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這么一個小點點。當時您嘆了口氣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我說:“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睕]想到的是,為了我,為了幫我?guī)『?,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媽媽您哪!您哪里走得慣鄉(xiāng)間的田??!我總記得,每次都要小孫孫牽著您的手,您才敢走過屋前屋后的田間小道。
對于一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來說,70歲了,一切還要重新來適應。我從來沒有問過您有什么難處,我總以為會有時間的,會有時間的。等我閑一點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時候,我還在長沙忙著開會。
那天正好是中秋節(jié),全國的同行都來了,搞雜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著也得陪大家過這個節(jié)啊,只是兒子永遠虧欠媽媽您了……其實我知道,那個時候已經(jīng)是您的最后時刻。我總盼望著媽媽您能多撐兩天。誰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趕,我還是沒能見上媽媽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媽媽當時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長,您一定有很多話要對兒子說,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這么多年哪,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試驗,少出一天差,坐下來靜靜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本部分寫我對母親去世的愧疚之情】
媽媽,每當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當我在國際講壇上談笑風生,每當我接過一座又一座獎杯,我總是對人說,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媽媽您啊!
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么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無法想象,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沒有您的執(zhí)著和鼓勵,我怎么能夠獲得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教育,獲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膽識?無法想象,沒有您在我的搖籃前跟我講尼采,講這位昂揚著生命力、意志力的偉大哲人,我怎么能夠在千百次的失敗中堅信,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使萬千民眾告別饑餓?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本部分寫母親對我人生的重要影響】
稻子熟了,媽媽,您能聞到嗎?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還留著熟悉的歡笑?隔著21年的時光啊,我依稀看見,小孫孫牽著您的手,走過稻浪的背影;我還要告訴您,一輩子沒有耕種過的母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積成垛,谷子在陽光中嗶啵作響,水田在西曬下泛出橙黃的顏色……這都是兒子要跟您說的話,說不完的話??!
開頭點題。
用第二人稱表達,有利于抒發(fā)強烈深沉的感情,顯得親切自然,用“您”較之于“你”又能表達對母親的尊重。
無疑而問,引起注意和思考。
動作、神態(tài)、細節(jié)描寫連用,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母親對我的關心,同時也表現(xiàn)了母親對世事的洞察。
這里的小提琴,是艱難世事中的精神慰藉。
這個細節(jié)很好,袁老的母親出身名門,卻因為兒子到鄉(xiāng)村而重新習慣農(nóng)村的艱苦生活。
寫作角度好,“不適應,問難處”,這是此段的切入角度,將我的工作之忙、母親殷殷的等待融合在我的濃情傾訴之中。
還是兩條線索交匯,一方面是兒子工作忙,急急地趕,一方面是媽媽彌留之際熱切的盼,對比中更顯情感張力。
排比、反復手法的運用,突出強調(diào)了兒子的愧疚之情,表現(xiàn)了母親對兒子的期盼,也表現(xiàn)了“我”工作的忙碌、對事業(yè)的獻身精神。
排比手法的運用,突出強調(diào)了我最大的榮耀和媽媽最深的影響密不可分。
前面“種子”含義為“雜交水稻的種子”。
后面“種子”含義為小時候母親對作者的啟蒙和教育。
情景復現(xiàn),詩化的語言,把兒子對母親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升華到了極點。
一錘定音,聲聲含淚!
(此文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歲生日晚會上的致辭,略有改動)
點 評
本來是兒子生日晚會上的致辭,袁老卻寫成了追思母親的經(jīng)典之作。母親去世21年,袁老對母親充滿思念之情。母親的影響、支持與幫助,讓他對母親充滿感激、敬重之情。因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親身邊多多陪伴,特別是母親去世時不在身邊,袁老充滿愧疚、后悔之情。三情合一,再通過詩化的文字表現(xiàn)出來,堪稱是抒情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