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靖 孫唯一 譚鑫億
我是民族音樂發(fā)展道路上的爬坡人,明知道它沒有終點,我還會就這樣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生命盡頭,哪怕歷經(jīng)再多的苦澀和寂寞。
——劉德海
一代琵琶大師、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劉德海先生(1937—2020)是中國琵琶藝術的領路人。他將自己比喻為“爬坡人”,一生致力于中國琵琶藝術的發(fā)展,兼容并蓄、博采眾長,構建起獨具劉氏風格和鮮明時代特色的琵琶藝術話語體系,成就了琵琶藝術史上的新高峰。在先生辭世一周年之際,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了“劉德海音樂藝術周”活動,以系列音樂會、講座和研討會的方式全面展現(xiàn)了劉德海的藝術世界,以此表達對先生的緬懷之情。
圖1 劉德海先生
三場音樂會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舉行,分別以“琵琶行—劉德海琵琶音樂巡禮”“傳統(tǒng)的翹望—民間音樂的時代回響”“‘和美頌’—絲竹相和之國樂交響”為主題展現(xiàn)了劉德海先生的藝術成就與思想理念。
劉德海先生認為“創(chuàng)作是琵琶發(fā)展的生命線”,他一生共創(chuàng)、編作品102部,其中原創(chuàng)作品53部,編創(chuàng)作品49部(包括14部“傳統(tǒng)音樂作品”、21部“中外音樂作品”、14部“民間和戲曲音樂作品”)。其作品堪稱中國民族器樂曲庫中的瑰寶,在題材、內(nèi)容、技巧上的創(chuàng)新不斷推動著我國琵琶藝術向前發(fā)展。本場音樂會選取其中的12首經(jīng)典之作,邀請來自高等音樂院校、國家院團以及琵琶行業(yè)學會的琵琶教育家、知名演奏家、學界專家共同為聽眾呈現(xiàn)了一場民樂盛宴。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楊靖用一曲《天鵝—獻給正直者》驚艷開場,以其精湛的演奏技法表現(xiàn)了天鵝時靜時動的生活情景,通過“拍弦”生動再現(xiàn)了天鵝輕拍翅膀、漸漸高飛的畫面,使聽眾回味無窮;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平湖派傳人楊寶元演奏的《平沙落雁》運用速度、音色的變化描寫了大雁遷徙南飛的情景;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趙靜演奏的《春蠶》是劉德海先生將新疆民間音樂素材和現(xiàn)代作曲技法相融合之作;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演奏了劉先生“舊曲新彈”的代表作之一《陳隋》,展現(xiàn)了“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古代女性姿態(tài);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教師韓妍演奏的“田園篇”之一《金色的夢》描繪了一幅夏日蟲鳴蛙叫,孩童開心玩耍的美好畫面;《〈瀛洲古調〉文板六曲》由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張強演奏,音樂靈巧、活潑;《昭陵六駿》由周慧、葛詠、李佳、王一平、宋梓瀅、陳哲六位齊奏,將戰(zhàn)馬勁健俊逸、身冒箭矢、馳騁奮戰(zhàn)的雄姿刻畫得入木三分;《天池》是劉先生歷時五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作品,由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青年琵琶演奏家奉朝紅演奏,聽者聞之如置身微風輕拂、碧波蕩漾的靜謐氛圍;中國音樂學院的董楠教授和葛詠副教授合作完成了劉先生遺作《〈平安玉珠送親人〉—獻給偉大的白衣天使》的首次公演,聲聲琵琶演繹了“淚珠落玉盤,聲聲求平安”之意;《霸王卸甲》是劉先生根據(jù)汪派李廷松先生的傳譜所作的新編作品,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琵琶演奏家吳玉霞將作品立意淋漓盡致地傳達了出來。
音樂會結尾,老、中、青、少四代83位琵琶人共同奏響了由劉德海先生編創(chuàng)的《十面埋伏》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不僅詮釋了先生對于傳統(tǒng)經(jīng)典古曲的理解與認知,更展現(xiàn)了琵琶藝術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劉德海先生始終不忘中國音樂之本—民間音樂,自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建中國彈撥樂五重奏團“五朵金花”以來,堅持以開放的態(tài)度認真審視當代民族器樂教育;于2001年發(fā)起“‘1’行動計劃”(即一年一個民間樂種的采風學習),對地方民間樂種進行搶救性保護;2013年倡導的“回歸江南文化搖籃”活動,再次體現(xiàn)出他對傳承與發(fā)展地方民間樂種的責任與擔當。本場音樂會正是基于先生對民族民間樂種的探索與教學實踐,分為民間樂種與當代民族室內(nèi)樂兩大板塊。
汕頭潮州大鑼鼓協(xié)會與中國音樂學院紫禁城室內(nèi)樂團共同演繹的潮陽笛套鑼鼓《八仙歡宴》拉開音樂會序幕,展現(xiàn)了華麗典雅的宮廷音樂風味;上海長橋江南絲竹樂團演奏的《中花六板》典雅細膩、委婉動聽;廣東音樂傳統(tǒng)古曲《雙生恨》由南亭會樂團演奏,使用“五架頭”(高胡、揚琴、椰胡、秦琴、洞簫)編制,表達出人們對封建婚姻的怨恨及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中國音樂學院十位師生通過《柳青娘》(潮州音樂傳統(tǒng)樂曲,劉德海改編)刻畫出了舞伎柳青娘婀娜的舞姿及其對悲慘命運的哀怨之情;泉州南音樂團與紫禁城青年室內(nèi)樂團演繹的福建南音四大名譜之一《走馬》以生動的音樂語言描摹出了八駿馬的矯健雄姿;西安鼓樂藝術團的“行樂”《滿園春》(六調)使觀眾仿佛置身西安古都,感受大唐的盛世風韻。
中央音樂學院金磬吹打組的蘇南民間吹打《將軍令》用兩支大嗩吶配以“大鑼大鼓”,渲染了軍隊威武雄壯的氣勢;中國阮咸樂團演奏的《酒狂》是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劉青根據(jù)姚丙炎先生的打譜改編的重奏作品,樂曲意在重構七賢竹林下飲酒作樂的情景;《白石道人音畫》是中國音樂學院高為杰教授根據(jù)宋詞大家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編配伴奏、加入人聲演唱而作,此次為該作品的世界首演;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朱琳受楊靖教授委約而作的《倉才》運用琵琶的多樣技法模仿了戲曲中大鑼、小鑼、釵和板鼓的音色;絲弦五重奏組演奏的《躍龍》以“寧海平調”為音樂素材,表達了作曲家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劉德海先生編配版本的《夜深沉》由中國女子彈撥樂團演奏;作曲家張新懷應紫禁城室內(nèi)樂團約請所作的《華州韻》由紫禁城室內(nèi)樂團與陜西戲曲研究院眉碗團聯(lián)袂演繹。這場音樂會是對劉德海先生的致敬,同時也是“‘1’行動計劃”和“回歸江南文化搖籃”的延續(xù)。
1997年—2002年劉德海先生參與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民族器樂教學改革,培養(yǎng)了一批批藝術理想堅定、專業(yè)過硬的青少年樂手。如今昔日的校友們帶著對大師的緬懷再次相聚,一起重溫青蔥歲月。本場音樂會旨在通過不同編制樂團的演奏,展現(xiàn)劉先生對民族樂團建設發(fā)展的理念。
音樂會以朱琳教授創(chuàng)作、中國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演奏的民族管弦樂小品《舞之光影》開場;隨后是中央民族樂團琵琶首席董曉琳與中國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共同演繹的琵琶協(xié)奏曲《草原小姐妹》(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創(chuàng)作,1972年)。
劉青教授為音樂會創(chuàng)作的《泉》以“清泉”的音樂形象隱喻了劉德海先生一生的靈感源泉—“民間音樂”和“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這次演出是該作品的世界首演,由中國音樂學院校友弓弦樂團完成。樂團進行了大膽地探索與實踐,在高音聲部加入板胡群體,使其更加堅實,同時增加馬頭琴聲部與大提琴、低音提琴聲部,形成更加豐厚的中低音聲部。
中國音樂學院校友彈撥樂團在以往樂隊編制基礎上加入了兩把十二平均律制的南音琵琶(由李建瑜制作)、四張高音琵琶(由樂海樂器提供)、四張低音琵琶(由曹衛(wèi)東制作)、高音揚琴等。十二平均律制的南音琵琶與傳統(tǒng)琵琶形成深厚、充滿穿透力的立體音響效果;改革后的高音琵琶填補了琵琶聲部與柳琴聲部之間的音色斷層,使整體音響效果更加飽滿、厚實;低音琵琶、低音揚琴與大阮聲部形成立體的中低音聲部,琵琶群體形成高、中、低音響群,整個樂隊更具交響性。樂團《出發(fā)點》《少年狂想》(均為葉小鋼、張曉峰創(chuàng)作)、《柔板》(高為杰根據(jù)巴伯弦樂四重奏改編)、《月兒高》(衛(wèi)仲樂演奏譜、王丹紅編配)的良好演出效果說明對于民族樂團聲部重構的探索與嘗試取得成功,這是對劉德海先生理念的秉承與延續(xù),也彰顯出中國音樂學院在此領域的引領示范作用。
三場音樂會的價值與意義不僅在于為觀眾們帶來美妙的視聽體驗,更激發(fā)后輩作曲家、表演者和音樂愛好者對琵琶藝術乃至中國民族器樂的熱愛,為民樂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劉德海先生晚年一直致力于民族民間樂種的傳承與發(fā)展,因此本次藝術周邀請西安鼓樂、泉州南音、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民族民間樂種傳承人及音樂高校的教育、研究者進行講座,展現(xiàn)民間音樂的無窮魅力。
《西安鼓樂音樂文化概觀》中,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程天健從起源、風格流派、樂器分類、宮調體系、演奏“俗語”等方面生動詳細地講解了西安鼓樂這一古老又頗具文化底蘊的地方樂種;上海市級江南絲竹代表性傳承人周峰以《江南雅韻》為題講述了江南絲竹“中正平和”“親密”的特征;陜西藝術職業(yè)學院張新懷教授在《陜西地方樂種》中對秦腔、眉戶、碗碗腔、弦板腔等七種陜西地方戲曲劇種作出介紹和解析;《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南音》是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南音代表性傳承人曾家陽所作,全方位講解了泉州南音的歷史、工乂譜、樂器和表演形式;來自星海音樂學院的余樂夫和吳迪兩位老師的《多元一體 跨越傳承—廣東音樂在當代》展示了廣東音樂發(fā)展歷程中演出形式的變化及具體演奏時的柔韌性和空間,此外也表達了對于傳統(tǒng)音樂傳承與傳播的見解;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邢立元進行了以《多元匯流—上海音樂學院二胡教學傳承的研究(1927—1964)》為題的講座。
六場講座基于劉德海先生將民間音樂引入高校教學的構想與倡議,以實際行動為民間音樂資源向高校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轉化賦能。
藝術周最后一天,“劉德海音樂藝術研討會”在國音堂舉辦。中國音樂學院副校長黃虎教授出席研討會并主持相關環(huán)節(jié)。研討會共分為五個單元,分別由中國音樂學院齊琨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劉紅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張伯瑜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副校長黃虎教授和中國音樂學院沈誠教授主持。
中國音樂學院樊祖蔭教授以《憶德?!窞轭},追憶了他與劉德海先生相識五十余載的深厚情誼。樊老師講到,德海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民族室內(nèi)樂建設、民族器樂教學改革的各種試驗、2002年發(fā)起的“‘1’行動計劃”等,都是對教學改革具有深遠意義的探索行動,展示了他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模式和中國音樂學院辦學模式的深層次思考和付諸實踐的勇氣。樊老師認為:如果能夠在其中吸納德海提出的合理主張和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fā)展,那將是對德海最好的紀念。
著名琵琶、戲曲理論家莊永平在《論劉德海在琵琶發(fā)展史中的歷史地位》發(fā)言中,從九個方面闡明了劉先生在琵琶藝術上的成就和在中國琵琶史上的崇高地位:1.劉德海的哲學思考;2.兼收并蓄,學習流派,但不做流派傳人;3.手形結構不同以往,并影響了一批演奏家;4.總結出了能夠達到最佳音色的“彈挑”方法;5.依托自身的天賦,造就出流暢自然的風格;6.借鑒其他樂器的演奏手法;7.新指法的開拓;8.舊曲新彈;9.新曲創(chuàng)作。
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孫維熙教授以《回顧與感想—憶劉德海先生》為題,回顧了他所了解的劉先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學習和工作情況,包括先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在樂器上的改革以及演奏技法上的革新。通過孫教授的回顧,讓與會者對劉先生的成長之路有了進一步了解。
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湯良興以《向劉德海先生致敬—記六十年中的二三事》為題,通過幾個典型事件,回顧了劉德海先生的一生,展現(xiàn)了先生從青年到老年的藝術追求,在繼承傳統(tǒng)和發(fā)揚創(chuàng)新之間為我們樹立的榜樣。
中央音樂學院于紅梅教授因時間沖突,特請中央音樂學院樊薇教授代為宣讀文章《尋喚精神故鄉(xiāng)—劉德海先生之于當代民樂人的省思》,從當代民樂人的角度,分析了劉德海先生對于民樂同行人的助力,對民樂后輩們的幫助;著名二胡演奏家王國潼的發(fā)言題目為《憶德海兄—寫在劉德海先生逝世一周年》,由中國音樂學院張尊連教授代為宣讀,通過回憶與劉先生的諸多往事,表達了對先生深切的緬懷與無盡的哀思;文學家朱玉學以文章《“虛懷清竹氣若蘭”—論劉德?!慈松档膶徝狼轫崱繁磉_了對劉先生深深的敬意和無盡的追思;楊寶元教授通過回憶跟隨劉先生學習、生活的點滴,表達了對先生的崇敬與思念;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編審侯鈞以《情深似海,心系國樂—劉德海先生的唱片情緣》為題,從劉先生演奏、擔任藝術指導和錄音幾個側面,介紹了先生與唱片的情緣;中央音樂學院章紅艷教授通過回顧與劉先生交集的事件,表述了先生作為音樂大師的人文觀照,并對比先生學習的廣博,對專業(yè)院校學生學習的“?!迸c“窄”進行了反思;《人民音樂》前副主編于慶新(由黃虎教授代為宣讀)高度評價了“劉德海音樂藝術周”策劃水準,他認為主辦者的辦會理念很好地詮釋了劉德海先生博大精深的美學追求和教學理念,是對劉德海精神最好的紀念。
劉德海先生的演奏技術精湛,情感表達細膩,藝術表現(xiàn)力豐富,擅長演奏多種風格的樂曲,他以超凡的演奏技藝,推動琵琶藝術走向世界的舞臺。
上海音樂學院蕭梅教授在《穿行十字路口的表演者—琵琶尊者劉德海的啟示》中提出劉先生正是以其擅長的琵琶為出發(fā)點,通過自身強大的聲音主權,不斷穿過不同社會語境和文化語境的十字路口,展開他對中國音樂半個多世紀的爬坡探索。
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劉紅教授以《劉德海琵琶藝術成就之時代背景及其對當下民樂表演藝術的啟迪》為題進行了發(fā)言,他認為,在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相對貧瘠的時期,劉德海先生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藝術人生,我們要在這樣的反差中去感悟先生的藝術精神,反思當下民樂(國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之路。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琵琶首席、國家一級演奏員陳音的發(fā)言《創(chuàng)新 求變 開辟新道路—從演奏談劉德海大師琵琶藝術》,從“改編《十面埋伏》等古曲”“強調創(chuàng)作”“自我主義與創(chuàng)新精神”等七個方面論述了劉德海先生在演奏方面為琵琶藝術發(fā)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秘書長王書偉先生認為,新技巧、新技法、新技藝是劉德海先生一生的風向標,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演奏技藝給后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chǎn),對于推動琵琶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劉德海先生的作品,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中國琵琶發(fā)展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中央音樂學院梁茂春教授的發(fā)言題目為《劉德海晚期琵琶創(chuàng)作初探》,以“三個階段、六個特點、三個建議”為主線高度概括了劉德海先生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與特點。梁老師將劉先生晚期(2000—2020)的創(chuàng)作特點概括為:1.回歸傳統(tǒng);2.回到兒童時代;3.回歸江南文化搖籃;4.回歸絲綢之路;5.追求在琵琶創(chuàng)作上和聲和復調的表現(xiàn)力;6.回到人間大愛。他還提出三個建議:1.舉辦劉德海晚期琵琶作品專場音樂會;2.出版劉德海琵琶作品全集;3.在各種專業(yè)和業(yè)余琵琶比賽活動中推廣劉先生的作品。
著名作曲家顧冠仁先生在《劉德海先生創(chuàng)作理念對我們的啟迪》中充分肯定了劉德海先生“技”“情”“理”三位一體的創(chuàng)作觀所具有的指導、啟迪作用,并分享了三點體會:1.提倡音樂作品的多樣化;2.在將民族音樂“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以外,還可以通過整理、加工、改編等方法,使其貼近當代聽眾的審美需求;3.營造良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相互尊重的創(chuàng)作氛圍,有利于充分發(fā)揮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凸顯其創(chuàng)作個性。
高為杰教授的發(fā)言《德高望重琵琶泰斗 海納百川經(jīng)典傳承—作為作曲家的劉德?!窂淖髑鷮I(yè)角度,評述了劉德海先生作為作曲家所達到的藝術成就。他大量例舉經(jīng)劉先生改編并重新演繹的傳統(tǒng)曲目,展現(xiàn)了先生“用音樂說話,不要‘說教’”,打破流派的藩籬,博采眾長、另辟新境的超高創(chuàng)作力。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楊青教授的發(fā)言《劉德海先生與我的音樂情緣——三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記事》,圍繞三部音樂作品,回顧了與劉德海先生共事的細微事件,表現(xiàn)了劉先生令人贊嘆的藝術造詣,對后輩想法的尊重和對同行工作的肯定。
劉青教授在發(fā)言中分享了自己在本次藝術周活動中上演的作品《泉》的創(chuàng)作筆記,回顧了創(chuàng)作過程,她講道,是劉先生的“純真、童心”與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反叛精神” 這兩個性格特征深深打動了她,并為她的作品《泉》提供了創(chuàng)作靈感。
四川音樂學院梁云江教授(由四川音樂學院宋梓瀅老師代為宣讀)認為,劉德海先生傾注畢生心血在“原創(chuàng)音樂”“民間音樂”“古曲新奏”中,對國家、對音樂、對琵琶充滿深情厚意,先生的創(chuàng)作,透露出對人生、對自然的深層思考。
劉德海先生曾從“傳統(tǒng)性、民族性、世界性”三個方面提出了琵琶藝術的“金三角”哲學思想,對琵琶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楊靖教授《〈琴海游思〉的啟示—劉德海音樂藝術周的學術思考》中講到劉德海先生始終堅持的“音樂以情本體為終極關懷”的人本音樂觀,“技術是情的載體”的技術觀和“樂學即人學”的創(chuàng)作觀。并由此觀照此次藝術周內(nèi)容策劃的學術定位與起點,即用音樂本體的力量,學術研究的視角,共同“盤點”先生對琵琶藝術和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的所作出的貢獻和帶來的影響。
著名作曲家蔣婉求在《琵琶音樂藝術中的哲學思辨—讀劉德?!凑軐W筆記斷想〉有感》中,分享了“尋人、守根、固本、鑄魂、塑神、達真”六點學習感悟,認為后輩學者應不失時機地去研究、去傳承、去弘揚劉先生的音樂哲思。
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館長楊剛以《回歸江南文化搖籃—劉德海先生十年江南行歷程記事》為題,講述劉先生生前與其談起的“四大心愿”:1.重訪流派;2.推動創(chuàng)作;3.根植民間、吸收養(yǎng)分、傳承傳播;4.弘揚國樂先輩周少梅音樂文化項目系列活動。他表示,經(jīng)過近十年努力,先生的這些心愿都已化為行動,得到相當程度的實現(xiàn)。另外一篇圍繞“回歸”文化事件展開的探討是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劉天華研究會秘書長方立平所作的《回歸江南文化搖籃—當代琵琶與民樂的再啟蒙》,他認為重提“回歸”使民樂界更加關注“傳統(tǒng)”的引領和啟蒙作用,在當下,更具有尖銳的針對性和強烈的審美訴求,批判了民樂界泛濫的虛無主義與娛樂至上的不良精神導向,后輩應繼承劉德海先生遺志,將“回歸”活動繼續(xù)推進下去。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學院紫禁城室內(nèi)樂團音樂總監(jiān)劉順教授在自由發(fā)言環(huán)節(jié)通過講述與劉德海先生采風時的點滴細節(jié),再現(xiàn)先生心系樂人,反感應酬等官僚習氣的真性情。
自1960年劉德海先生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yè)后留校任教,便開啟了他長達60年的教育生涯。他秉持的演奏、作曲、理論、教學四者合而為一的“3+1”全能式人才教育理念,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領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吳玉霞研究員的發(fā)言《情懷永駐心間—追憶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中講到,劉德海先生的教學偏重啟發(fā),有教無類“四色理論”彰顯人文情懷,“求新求變”的理念無處不在。先生“琵琶學科思維建立”“琵琶文化‘和而不同’”“琵琶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理念的形成,與他長期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以及從事舞臺教學、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分不開。
中國音樂學院楊通八教授在自由發(fā)言環(huán)節(jié),贊譽劉德海先生為罕見的藝術天才,進而討論到藝術教育中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并提出了3點建議:1.要樹立正確的藝術教育觀和人才觀;2.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人才、保護人才;3.要為人才創(chuàng)造出充分發(fā)揮能力的空間。如此才能使我們國家的、民族的藝術事業(yè)更加興旺發(fā)達。
研討會最后,黃虎教授作總結發(fā)言道:“劉德海音樂藝術周的圓滿舉辦,用事實證明了琵琶人是一支團結的隊伍,一支能干大事的隊伍,進而我更加堅信,國樂人是一支團結的隊伍,一支能干成大事的隊伍,更是一支可以擔負育國器、強國音重任的隊伍?!?/p>
斯人已去,經(jīng)典永存。研討會上,專家、學者與劉德海先生的親人、生前好友、同事、學生齊聚一堂,共同追憶先生的德、學、才、識,以及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摯愛與深情。
“劉德海音樂藝術周”的舉辦是對劉德海先生在中國民族音樂發(fā)展中貢獻的銘記,是對無數(shù)琵琶與中國音樂后繼者們的鞭策與激勵,既彰顯了中國音樂學院在中國器樂藝術教育傳承發(fā)展中的深厚底蘊和卓越貢獻,又體現(xiàn)了中國音樂學院在構建“中國樂派”和建設“雙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