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
據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化石的人,另一種是不認識化石的人。因為一旦認識化石,必定會成為喜歡化石的人。
中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看見了琥珀中的昆蟲化石,喜歡得不得了,專門寫了一首詩《詠琥珀》:“曾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覿?!?/p>
北宋科學家沈括,奉命到北方邊防視察,路過太行山麓,看到螺蚌化石,在《夢溪筆談》中洋洋灑灑寫了很多解釋,顯然是對化石著了迷。
再比如我們熟悉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跟隨英國劍橋大學的地質學教授薛知微去英國威爾士北部考察。薛知微是英國當時極負盛名的地質學家和地層古生物學家之一。在他的指導下,達爾文從此喜歡上了化石。后來,達爾文對南美洲古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啟發(fā)了他對生物絕滅現(xiàn)象以及物種可變性的正確理解。他在《物種起源》的緒論中寫道:“當我以博物學者的身份參加貝格爾號環(huán)航世界時,我曾在美洲看到有關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現(xiàn)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質關系的某些事實,這些事實使我深為震動?!?/p>
這樣的震動仍在繼續(xù)!古生物學家利用一具鴨嘴龍化石,借助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技術重建腫瘤及周圍血管的三維圖像,確診了這頭鴨嘴龍患有以吸煙為主要因素導致的器官功能障礙。這說明這種病至少從白堊紀時期就出現(xiàn)了,但恐龍總不會抽煙吧?所以古生物學研究還能為一些病找到更多未知的病因。
古生物學家還發(fā)現(xiàn)恐龍也會得骨髓炎、猛犸象的骸骨也會有人類典型的病變。每天親近大自然的恐龍難道也有頸椎病?
近日,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對世界上曾經生存過的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巨犀的研究讓人驚奇不已:這種重達24噸的龐然大物,在2650萬年前可以在青藏高原的南北兩側之間自由地穿梭遷徙。
通過化石,我們不僅可以認識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還可以依據化石對地層進行劃分,確定地質年代。就拿翼龍來說,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知道,這類會飛的爬行動物生存于三疊紀晚期至白堊紀末期。因此,含翼龍化石的地層必定屬于中生代無疑。而翼龍有許多不同的種類,每一種都有其更具體的生存時代,因此可以據此把地層年代劃分得更精細。
不同化石所適宜的氣候環(huán)境背景,可以通過將今論古的方法重建,同時也能夠以遠古生物對過去全球變化的響應模式,來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就像海百合,它不是百合花而是一種動物,但它的存在能夠指示當時的沉積物是產生在海洋中的。底棲的海百合和漂浮的海百合,又能指示近岸和遠洋的不同環(huán)境,從而指導古地理的再造工作。
化石真是大自然神奇的饋贈,是遠古生物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物。所以,怎么會不人見人愛呢?古生物學王國還有哪些不可思議的神奇新發(fā)現(xiàn)?讓我們將它們一一喚醒,跟隨古生物學家們的腳步,一起走進奇妙的遠古生物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