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子宮B-Lynch縫合術+子宮左角加壓捆綁術+盆腔粘連松解術+子宮動脈結扎術”,如果不是看到手術記錄,很難相信這么多術式出現在一臺手術上。據報道,近日,為了控制產婦曉雯的子宮出血,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yī)院產科在為其進行剖宮產后,接著又實施了4個術式,才得以保全產婦的子宮,母嬰平安。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剖宮產手術技術也得到顯著的提升,但是術后大出血情況偶爾還會出現。選擇剖宮產手術的產婦在手術之后會出現出血的情況,這是子宮正在恢復初始狀態(tài)而進行收縮時引發(fā)的正常生理反應。但是如果在手術完成之后馬上就出現大量的陰道流血,那就不屬于正常情況了,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導致剖宮產術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或者切口撕裂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的因素,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子宮收縮乏力的問題,占據剖宮產術后出血的70%~80%。
子宮收縮乏力 最為多見,子宮肌纖維過度伸長如羊水過多、雙胎、巨大兒、產程過長等;疤痕子宮,畸形子宮;妊高征致子宮水腫;孕婦及家屬理想生男孩但得知為女孩后精神因素也可導致宮縮乏力。
胎盤因素 ⑴胎盤胎膜殘留:宮腔內的殘留胎盤組織發(fā)生變性、壞死、機化,形成胎盤息肉,當壞死的組織脫落時,暴露基底血管,引起大量出血。⑵蛻膜殘留:如有大面積蛻膜延遲脫落,影響子宮復舊,繼發(fā)子宮內膜炎癥,可造成晚期產后出血。⑶植入性胎盤:當胎盤壞死時,基底部血管暴露可引起子宮大量出血。
切口感染、撕裂 感染及縫合不當均可使切口組織壞死脫落而使切口裂開,患者常表現為術后3周左右突然發(fā)生的無痛性大量陰道流血,并反復發(fā)作,短時內患者陷于休克狀態(tài)。檢查時發(fā)現陰道及宮頸管內有血塊,宮頸外口松,有時可在子宮下段切口處觸及凹陷、突起或血塊,此時切勿強行撕拉或觸推“異物”,否則可導致難以控制的大出血。
子宮動靜脈瘺 發(fā)生于剖宮產術后1~2周為多,也有產后8~10周,甚至產后6個月,出血量大。是由于剖宮產手術操作不當及不恰當的宮腔操作導致。
凝血功能異常 生理上的因素也不容忽視,無論是原發(fā)性或者繼發(fā)性的凝血功能障礙,都可以引起大小不等的產后出血情況。凝血功能異常會出現胎盤早剝、羊水栓塞等婦科并發(fā)癥,這樣就會出現彌散性血管凝血情況,最后導致子宮大量出血。
臨床治療剖宮產術后出血,以病因治療為主,具體方法包括——
使用子宮收縮劑 對于宮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應用宮縮劑相當重要,而且一定要早。目前臨床上使用的縮宮素制劑有兩種:縮宮素和卡貝縮宮素,后者是合成的長效縮宮素。
宮腔紗條填塞法 是比較古老的止血方法,但是卻非常有效。在過去因為感染或者其他原因已經被臨床上放棄了。近幾年,隨著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高效的抗生素以及超聲監(jiān)測系統的進步,一些新的填塞材料開始出現,比如宮腔球囊,于是,宮腔填塞方法又被臨床上重新啟用。
盆腔動脈結扎 妊娠期子宮內的血液90%都需要子宮動脈上行供給,因此將子宮動脈結扎之后,就會降低子宮動脈的血壓,然后減少血流量的。
B-Lynch縫合術 為一種新的外科手術控制產后出血的子宮縫合方法,適用于宮縮乏力、胎盤因素和凝血功能異常性產后出血,特別對普通宮縮劑無法奏效而有可能切除子宮的病例有效。
血管介入栓塞治療 對于子宮動靜脈瘺引發(fā)的出血,應盡早行雙側血管介入栓塞治療,選擇新鮮的明膠海綿顆粒作栓塞劑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