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凱,王魯敏
(1.青島市即墨區(qū)海洋發(fā)展服務中心,山東青島 266200;2.青島市即墨區(qū)畜牧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動物衛(wèi)生檢疫中心,山東青島 266200)
魚類養(yǎng)殖的成功取決于是否能提供營養(yǎng)均衡、美味和易消化的飼料,這是決定水產養(yǎng)殖企業(yè)盈利的關鍵因素。因此,飼料在水產養(yǎng)殖增長和擴大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營養(yǎng)均衡的飼料必須包含所有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在這些營養(yǎng)素中,礦物質是必需微量營養(yǎng)素,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研究微量營養(yǎng)素對魚類的影響(吳云發(fā)等,2007)。一般來說,礦物質是正常生命過程所必需的,魚類從飼料或環(huán)境水中獲取礦物質,因此,為了保證魚的身體和骨骼的正常生長,根據(jù)需求提供足夠的礦物質至關重要(郭桂芝,2016)。飼料中的礦物質組成與魚類可食部分和非可食部分的礦物質含量有著相關性(Prabhu等,2016)。水產養(yǎng)殖營養(yǎng)和飼料配方的研究可以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廢物產量和環(huán)境影響,因為未食用和未消化的飼料是水產養(yǎng)殖的主要浪費部分(Gao等,2019)。鎂通過ATP依賴的離子泵在轉移磷酸基團、維持離子平衡和滲透平衡方面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硫胺焦磷酸反應的執(zhí)行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謝也是必不可少的(Chen和Huang,2015)。除此之外,鎂還參與機體骨骼發(fā)育、核酸代謝、抗氧化和免疫反應(夏永高等,2004)。本研究以淡水魚鯰魚為研究對象,研究飼料中添加不同濃度的鎂對鯰魚生長、血清生化指標及機體組分的影響。
1.1 試驗設計試驗將800條初始體重為(7.58±0.08)g的鯰魚按照均勻度分為4組,每組200條(50條/重復)。對照組飼喂基礎日糧(無硫酸鎂),T1~T3組在基礎日糧中添加硫酸鎂,使鎂水平為0.2、0.4和0.6 g/kg。試驗為期10周。飼用硫酸鎂(純度95.5%)購自四川隆達生物有限公司。
表1 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1.2 飼養(yǎng)管理試驗期間每個水箱都有井水供應,試驗日糧分別于每天8:00和15:00各飼喂1次,水溫維持在26.4~28.2℃、溶解氧維持在66.4~78 mg/L。每兩周記錄一次飼料投喂量及魚的重量。試驗結束后計算蛋白效率、存活率和生長指標。
1.3 樣品采集與分析試驗結束后,每個重復隨機選擇10條魚采集血液,將采集的血液一部分保留全血,一部分用于分離血清。血清樣品用試劑盒法測定生化指標。全血用于測定血紅蛋白濃度、血清容積及磷、鎂濃度。生化指標均采用商品試劑盒測定。同時將整條魚處死,分割后烘干,粉碎制備成風干樣品,樣品用于測定常規(guī)養(yǎng)分及礦物質含量(方富永等,2007)。
1.4 數(shù)據(jù)分析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AS軟件(19.0版本)One-way 方差分析模型,采用Turkey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對生長性能的影響由表2可知,T1和T2組鯰魚的末重、采食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和T3組(P<0.05),對照組鯰魚的特定生長率和相對增重顯著低于處理組(P<0.05)。針對蛋白效率,T2組較對照組和T3組分別顯著提高12.0%和14.46%(P<0.05),但料重比分別顯著降低1.57%和1.18%(P<0.05)。各組鯰魚的存活率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飼料中鎂添加水平對鯰魚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對血液指標的影響由表3可知,日糧處理對鯰魚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血球容積及血清大部分生化指標的影響均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血清磷濃度顯著高于T2和T3組(P<0.05),但T2和T3組血清鎂濃度顯著提高(P<0.05)。T2和T3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和T1組(P<0.05),同時對照組血清丙二醛濃度最高(P<0.05)。
表3 飼料中鎂添加水平對鯰魚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
2.3 飼料中鎂添加水平對鯰魚體成分的影響由表4可知,各組鯰魚機體水分、粗蛋白質、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鈣含量顯著高于T2和T3組(P<0.05),同時該組磷含量顯著高于處理組(P<0.05)。T3組機體鎂含量最高(P<0.05),而對照組鎂含量最低(P<0.05)。對照組與處理組對機體鋅含量的影響無顯著差異(P>0.05)。
表4 飼料中鎂添加水平對鯰魚體成分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日糧鎂水平的升高,鯰魚體重、相對增重及飼料效率并未表現(xiàn)為顯著升高,且鎂水平達到0.6 g/kg時,飼料效率、蛋白效率及采食量均下降,這與Musharraf 和Khan(2018)報道的結果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能與魚的種類、生長階段、試驗條件及鎂的添加水平不同有關。NRC(2011)報道認為,體重增加并不被認為是礦物質營養(yǎng)研究的良好指標,因為礦物質缺乏的有害影響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xiàn)。因此,鎂水平的適宜需要量是根據(jù)機體鎂沉積來估計的,其他響應變量如組織、血清礦物質濃度和血液學參數(shù)是礦物營養(yǎng)需求研究的首選指標。
活性氧是正常細胞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氧自由基,過度產生的活性氧與許多生物分子發(fā)生反應,如必需蛋白和膜脂,導致脂質過氧化和蛋白質氧化,從而改變膜的完整性(李國林和印大中,2007)??寡趸到y(tǒng)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其中抗氧化系統(tǒng)由兩部分組成:酶抗氧化劑和非酶抗氧化劑。非酶性部分包括谷胱甘肽、抗壞血酸等,而SOD、CAT和GSH-Px構成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的酶性部分。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日糧鎂水平達到0.4和0.6 g/kg時可以顯著改善血清SOD活性,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這與Bariskaner等(2003)報道的硫酸鎂可以抑制MDA含量結果一致。
隨著日糧鎂含量的增加,鯰魚血清鎂濃度和機體鎂濃度也顯著升高。有報道稱,適宜的鎂水平會提高體內蛋白質的合成效率,而缺乏鎂水平會導致體內蛋白質合成降低(Chen和Huang,2014),但在本研究中未發(fā)現(xiàn)機體營養(yǎng)成分有顯著差異。此外,我們發(fā)現(xiàn),對照組機體鈣水平較高,可能是因為低水平的鎂會增加鈣的吸收,缺鎂日糧導致全身磷和鈣增加,由于鎂的缺乏,導致一價離子和二價離子的比例失衡,導致鈣在軟組織中沉積(Chen和Huang,2015)。
綜合考慮鯰魚的生長性能、血清生化及機體礦物含量,鯰魚飼料中適宜的鎂水平為0.4~0.6 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