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出自宋代李覯《廣潛書》,意思是說,向善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師,寓意教師在育人向善中起主導作用。
一個崇德尚學的民族,總是把崇高的位置留給教師。從古到今,有許多文人雅士為教師作出了膾炙人口的注解。比如,“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這些經(jīng)久流傳的文字描繪了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場景。教育是什么樣子,明天就是什么樣子。立德育人最高尚、最美麗,但又最復雜、最艱巨,沒有好的教師,就談不上有好的教育。讓每一塊沃土都有教師“吐辭為經(jīng)、舉足為法”,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社會“為學莫重于尊師”,教育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民族復興征途上也會灑滿陽光。
前不久,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召開2021年上半年重點建設(shè)項目推進會,會上首次向政策處理滯后單位頒發(fā)“蝸牛獎”,縣衛(wèi)健局、石塘鎮(zhèn)、安溪畬族鄉(xiāng)成為首批“蝸牛獎”得主。
頒發(fā)“蝸牛獎”,是向“庸懶散浮拖”作風痼疾亮劍。地方政府評選、頒發(fā)“蝸牛獎”,就是要通過負向激勵的辦法,讓工作推動不力、履職不到位、有令不行、解決群眾重點關(guān)注問題不及時的責任單位和個人“紅紅臉”“出出汗”,通過鞭打“慢?!薄皯信!?,讓他們知恥后勇、奮發(fā)作為。有些黨員干部自以為無功無過就不會引起組織注意,可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殊不知,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人民群眾看在眼里,組織同樣也看在眼里。只有繃緊服務群眾這根弦,上緊為官有為的發(fā)條,真抓實干,才能贏得組織信任、群眾信賴。
——清代思想家魏源如此論述實踐的重要性
一個人唯有害怕的時候才能真正勇敢。
——許多年輕人被抑郁困擾,面對未知的生活充滿無力感,認為自己缺乏生活的勇氣。然而,光明和勇氣,其實已經(jīng)蠢蠢欲動,只等你再奮力堅持一下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jīng)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闡釋了為何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必須結(jié)合起來
面容上有微笑,交往中有包容;骨子里有堅強,言行中有修養(yǎng);眼中有善意,心底有善良。
——世界的溫暖,源自每個人
很多事情,你沒試過,就別輕易說是自己不適合、不擅長。
——給自己貼標簽,是給自己的最大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