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剛
摘要:白鮮皮別名八股牛、山牡丹,蕓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鮮的根皮。東北及內(nèi)蒙古四省區(qū)是白鮮皮的主要產(chǎn)區(qū),約占全國總量的80%左右。白鮮皮是傳統(tǒng)中草藥材,藥用歷史悠久,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效。本文從白鮮皮的生物學特征出發(fā)介紹其種子與種栽標準及栽培過程的選地與整地、播種、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采收加工,再到白鮮皮的產(chǎn)銷現(xiàn)狀進行綜合性的論述。
關(guān)鍵詞:需求增加;白鮮皮;種子;田間管理
1? 白鮮皮市場缺口較大
1.1? 藥廠需求增加
白鮮皮作為多種抗真菌活皮癬外用中成藥的主要成份,深受植物提取物廠、中藥飲片廠、中藥廠及獸藥廠的歡迎。由于白鮮皮的特殊用途和獨特的療效,許多藥廠開發(fā)了新藥、特藥和中成藥,進入市場后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供不應求。市場對白鮮皮的需求量增加迅猛。
1.2? 原生白鮮皮產(chǎn)量銳減
東北三省和內(nèi)蒙古為白鮮皮主產(chǎn)區(qū),約占總量80%左右。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湖北、四川和貴州等省區(qū)也有少量產(chǎn)出。由于市場需求的增大和價格的攀升,產(chǎn)區(qū)廣大群眾在利益的驅(qū)使下,每年產(chǎn)新時會進入產(chǎn)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無序采挖,導致野生資源不斷萎縮。
1.3? 市場價格攀升
進入21世紀后,2000年白鮮皮市場價格為15元左右,到2006年時每年遞增1~2元,到2009年時每年遞增2~3元,特別是2009年之后價格漲幅加大,2010年底達到40元左右。2010年之后價格漲幅趨于平穩(wěn),目前市場價格為110元左右。
以上三個主要原因已經(jīng)引起藥企、藥廠、藥商和藥農(nóng)的極大關(guān)注,野生白鮮皮的蘊藏量斷崖式下降,多地大型中藥村市場庫存趨零,但是各藥廠的需求卻不斷擴大,這就直接導致了廣大群眾開始馴化研究種植白鮮皮。
2? 白鮮皮栽培技術(shù)
2.1? 種子與栽培標準
2.1.1? 種子性狀
種子呈卷筒狀,長5~15cm,直徑1~2cm,厚0.2~0.5cm,外表面灰白色淡灰黃色,具細縱紋及細根痕,常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內(nèi)表面類白色,有細低紋。質(zhì)脆,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斷面不平坦,略呈層片狀,剝?nèi)ネ鈱佑鈾z視有閃爍的小亮點,有羊膻味,味微苦。
2.1.2? 種子采收
三年生以上的白鮮皮成熟種子可以做播種用。于晚秋種子成熟時采摘果穗或整株割下,最好在太陽沒出來前或陰天時采割,以防種子崩裂。將采割后的果穗鋪于平地上,脫粒。
2.1.3? 種子儲藏
用用麻袋或紡織袋盛裝,置于干燥通風處常溫貯存。注意防高溫、防潮、防鼠害。種子的儲存期一年。
2.2? 選地與整地
農(nóng)家肥:指就地使用的以大量的生物物質(zhì)為基礎的各種有機肥料,主要指經(jīng)過機制、充分腐爛的肥料、堆肥、綠肥和餅肥等。
以選擇腐質(zhì)層厚的土坡、山坡或灌叢中、林緣、平地、沙壤土為宜。怕旱、怕澇、耐寒。在選擇好地塊后,打床后先在地面上均勻撒揚農(nóng)家肥和殺菌藥、栽植施肥量1200kg/667m2以上,種植施肥800kg/667m2以上。
3? 播種
白鮮皮種子繁殖一般播種量10kg/667m2為宜。
3.1? 播種時間
春季播種從解凍開始進行,宜早不宜遲。秋季播種從10月下旬到結(jié)凍前均可進行。
3.2? 播種方法
可采用散播或條播的方法。
3.2.1? 散播
將種子散播在床面上,然后從壟溝處取細土均勻覆蓋在床面上,土厚1~2cm。然后保持濕度。
3.2.2? 條播
在床面上開溝,溝深4~5cm,行距25~35cm,株距25cm。將種子播種于溝內(nèi),然后將溝面上的細土摟平將種子覆蓋。然后保持濕度。
4? 移栽
采取床栽或壟栽的方式進行,移栽時間以春季解凍后或秋季結(jié)凍前為最好。壟栽時株數(shù)減半。
床栽時床寬1.5cm,高20cm,留作業(yè)道25cm,床面行距25cm,橫向摟溝,株距30cm,每穴可栽植1~2株。芽孢朝上,上覆蓋土厚3cm左右。床面摟平。
5? 田間管理
在整個生長季節(jié),見草就除,可以用白鮮皮專用除草劑,遇干旱必須澆水,雨季做好田間排水。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應除去地表莖葉,床面覆土2~3cm,保護幼苗越冬。二年生苗生長盛期時適當追施氮磷肥,也可噴施葉面肥。春季和秋季增施磷鉀肥。秋季床面蓋土或蓋一層腐熟后農(nóng)家肥,利于根部越冬。
6? 病蟲害防治
白鮮皮適應性強抗旱抗病能力較強,病蟲害少。①霜霉病,春季發(fā)病,多發(fā)生在葉部,葉初生褐色斑點,逐漸在葉子背面產(chǎn)生1層霉霜狀物,使葉片枯死??捎?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噴射。②菌核病,危害根莖基部,初呈黃褐色或深褐色的水漬狀棱形病斑,嚴重時根莖腐爛,地上部分倒伏枯萎,土表面可見菌絲及菌核??捎?%菌核得撒施。蟲害有地老虎、螻蛄、金龜子幼蟲、種蠅等。
7? 采收及留種
播種后6~7年,移栽5~6年即可采收,生長期8年品質(zhì)產(chǎn)量最好。產(chǎn)量可達2~3萬kg/667m2。在秋季白鮮皮地上部分枯萎后或翌年春季返青前采收其根部,但秋季時采收最好。先將地上莖葉割去,從床面一側(cè)開始將根挖出,去除泥土和殘莖,晾至半干后去除須根,抽去中間木質(zhì)硬芯,全干后保存。
每年7月中旬種子開始成熟,果瓣即將裂開時將果子剪下,蓋上透明塑料布,以防種子彈到他處,晾干后去除果皮及雜質(zhì)。
參考文獻
[1] 文永國,鄭彩玲.白鮮皮的市場前景及栽培技術(shù)[J].農(nóng)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0,227(11):179-180.
[2] 勇環(huán)英,姜學仕,趙桂敏,等.白鮮高效栽培技術(shù)[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17,20(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