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要把畢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國家和民族?!?/p>
他生于舊中國風雨如磐的歲月,在炮火下輾轉求學,在荊棘中拓荒,遠渡重洋出國深造;他沖破阻力回到祖國懷抱,為我國自動化研究與發(fā)展作出了開拓性貢獻;用汗水、青春為祖國實現(xiàn)火箭升空、衛(wèi)星環(huán)繞、九天攬月、踏足火星的壯麗夢想貢獻了力量;他在年近花甲時重返科研一線,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殫精竭慮……他的足跡訴說著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求索報國的曲折多艱,他的經(jīng)歷詮釋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拳拳初心。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慣性導航及空間飛行器控制專家、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他是一名優(yōu)秀的科學家,更是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
生于1920年的他,是29位“七一勛章”獲得者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就是新中國成立后沖破艱難險阻回到祖國懷抱揮灑熱血的神州赤子,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陸元九。
艱難求學歸途漫漫
“炮火下求學,荊棘中拓荒”,是陸元九人生的真實寫照。
1920年1月,陸元九出生于安徽滁縣一個教員家庭,自幼就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熏陶。
1937年,陸元九考取中央大學。當他得知學校新設“航空系”,不僅所學為國際前沿,而且將來還有出國學習機會后,他果斷選擇就讀該系發(fā)動機專業(yè)。在硝煙彌漫的求學歲月,年幼時便目睹日本軍艦耀武揚威的陸元九用功苦讀,望能早日成才,報效祖國。
作為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陸元九和他的同學們是中國本土第一批系統(tǒng)學習航空技術的大學生。畢業(yè)時,陸元九留校任助教,為出國作準備。
20世紀40年代中期,公費出國留學考試將舉行的消息傳來,陸元九自然不愿失去這次機會。他白天工作,晚上努力學習,最終考取了赴美第一批公費留學生,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深造。
當時,二戰(zhàn)期間日軍在太平洋密布的水雷尚未完全清除,陸元九的赴美之路只好選擇印度洋和大西洋航線,從重慶飛到昆明,再從昆明飛到印度加爾各答候船,光等船就等了兩個月。在風浪中煎熬近1個月后,最終從紐約登陸美國。環(huán)繞半個地球的航行自然少不了磨難,但與陸元九執(zhí)著理想的胸懷相比,這些只是人生路上的小插曲。
彼時,多數(shù)留學生根據(jù)國內的學習基礎通常選擇理論方面的專業(yè)。但陸元九覺得既然到了美國,就要學習一些新東西,學習更多的知識。
二戰(zhàn)后,自動控制技術得到迅速發(fā)展,慣性技術已在航空和地地導彈上開始應用,但作為導航尚處于萌芽階段。喜歡嘗試挑戰(zhàn)的陸元九選擇了儀器學,成為自動控制專家查爾斯·德雷珀教授的首位博士生。在這位世界慣性導航技術之父的引領下,他走進了前沿技術的前沿。
陸元九聰明刻苦,再加上他扎實的功底,成績相當突出。在兩年內,他一直是這門學科唯一的博士生,導師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學生十分喜愛。從1945年到1949年間,陸元九埋頭學習,并擔任助教,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豐碩成果。1949年,陸元九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慣性導航博士學位。
彼時,新中國百廢待興,陸元九知道,到了為祖國貢獻本領的時候了。他一邊工作,一邊參加進步組織,積極為回國作準備。但此時一道道難關橫在陸元九和祖國之間:第一,中美沒有外交關系,不能辦理回國手續(xù);第二,他從事的研究屬于重要機密,美國當局強迫他辦綠卡永久居留,放他回國更是無從談起。
為了掃清回國障礙,陸元九主動離開麻省理工學院涉密崗位,調往土木系一個研究室,后來又離開大學,到福特汽車公司研究所進行民用科技研究。其間,他參與了多項先進科技項目的探索,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輛氣墊式汽車的研制。
事業(yè)的成功,并不能減弱陸元九的思鄉(xiāng)情懷,他仍然強烈感覺到寄人籬下的壓抑和歧視。1955年的一天,郵局公告欄中的幾行中國字讓陸元九看到了希望。公告大意是,在美國的中國人包括留學生,自愿回國的現(xiàn)在可以回去,如有困難,可找印度駐美國大使館接洽……
歸心似箭的陸元九立即作出回國的決定。幾經(jīng)波折,1年后,陸元九一家終于登上了回國的輪船。經(jīng)過23天的海上顛簸,終于結束了11年的游子生活。踏上祖國的那一刻,陸元九心中百感交集:“這回國的路看似平常,可竟走了11年?!?/p>
“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要把畢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國家和民族。”陸元九堅定地說。
執(zhí)著摸索艱苦創(chuàng)業(yè)
新中國的巨大變化,讓陸元九耳目一新,建設祖國的遠大抱負催人奮進。他帶著慣性導航這一先進的技術和一腔報國熱情回到祖國,準備大干一番。
當時,中國科學院正在籌建自動化所,國家分配在這方面有所專長的陸元九到自動化所工作,參與籌建和慣性導航技術有關的研究開發(fā)。那時陸元九除了總體規(guī)劃,一些雜活也親自過問。在自己的祖國工作,再苦再累他都覺得是快樂。
不久,陸元九還請在他之后歸國的留美人員楊嘉墀、屠善澄同到自動化所工作。這期間陸元九除進行工業(yè)生產(chǎn)自動化研究外還主持了飛行器自動控制研究、穩(wěn)定系統(tǒng)研究等,都取得了成果。
1958年,毛澤東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號召。陸元九大膽提出,要進行人造衛(wèi)星自動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回收衛(wèi)星”的概念。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實驗研究,與此同時,運載火箭結構圖和我國第一個探空火箭儀器艙模型在陸元九和同事們的手中誕生。
20世紀60年代初,陸元九在中科院、中國科技大學同時負責多項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期間,他還堅持撰寫專著,把自己在陀螺、慣性導航方面的所學所用編撰成書。
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上冊)》出版。這是我國慣性技術方面最早的專著之一。此書一改過去著作都以力學的觀點和方法進行論述的情況而采用自動控制的觀點和方法對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進行了論述。他提倡“元件為主,測試設備先行”的研制方針,對我國慣性技術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65年,陸元九主持組建了中科院液浮慣性技術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開展了我國單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擺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穩(wěn)定平臺的研制。在長春,我國第一臺大型精密離心機也在他的主持下誕生了。
一絲不茍奉獻航天
1978年,“科學的春天”來臨,已近花甲之年的陸元九重回科研一線,被調往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任所長。
擔任所長期間,陸元九積極參加航天型號方案的論證工作。他根據(jù)國外慣性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和國內的技術基礎對新一代運載火箭慣性制導方案的論證進行了指導,即確定采用以新型支承技術為基礎的單自由度陀螺構成平臺—計算機方案。
陸元九一直倡導要跟蹤世界尖端技術,并在型號工作中堅持貫徹“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他的主導下,國家批準建立了慣性儀表測試中心,中國航天先后開展了靜壓液浮支撐技術等預先研究課題以及各種測試設備的研制工作,為我國慣性儀表研制打下堅實基礎。在陀螺與慣性導航技術科研一線工作5年后,陸元九開始更多地從事項目評審、成果鑒定、故障分析和推進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工作。
航天工作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對質量、安全的極高要求。陸元九深知航天無小事,航天人如沒有事事認真的精神,很難擺脫失敗的命運。陸元九常說:“對上天產(chǎn)品,99分不及格,相當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還要評好壞?!?/p>
1996年,我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首次發(fā)射失敗,點火后2秒,火箭發(fā)生傾斜,飛行20秒左右墜落焚毀。為了盡快找出故障、查明原因,76歲高齡的陸元九臨危受命。他身先士卒,不顧年事已高連日工作,兩三天不睡覺是常有的事。大家都說,沒有陸先生的認真精神,不一定能把問題查得這樣仔細、徹底、清楚。
每次參加技術問題討論,陸元九總要說,自己是外行,先要向別人學習,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虛心詢問,解決問題的良方,還是“認真”二字。
日常陸元九身邊的人都說他好打交道,但他搞學問就是另一回事了。陸元九經(jīng)常受邀參加各類評審、論文答辯等會議,由于個性耿直,大家一聽陸元九要參會,往往格外緊張。大家明白:“陸老要求嚴?!边@種嚴格來自對航天產(chǎn)品的負責。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慣導專家謝天懷是陸元九的門生,他說陸老師的嚴格讓人難以置信,自己的畢業(yè)論文總共改了9次,整整寫了1年。在別人那里輕松過關的事到了他手里,不是文章改個“大花臉”,就是項目卡殼。
陸元九也曾寫過文章,指出科研人員必須要有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務實的作風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這種作風體現(xiàn)為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項理論分析、每一份設計文件、每一次試驗、每一個數(shù)據(jù),容不得半點疏漏?!拔艺J為,做這項工作既要有跑百米的沖勁,又要有跑萬米的耐力。”
對于陸元九的認真勁兒,也有吃不消的人,說他太厲害,不敢接近。甚至有人覺得他是個“怪老頭”,脾氣倔強,有時不給人留情面。更有人以為他是大人物,地位高所以架子大。
有人問他,為何那么大脾氣?陸元九說:“大學念書時,脾氣大的問題不突出。在國外時,脾氣漸漸大起來。那時候受外國人欺負,明明你做得對,他硬說你不對。那時候就怕被人欺負,所以個性很強,脾氣不好,吵嘴、對罵都干過?!?/p>
其實,也正是如此鮮明的個性,才書寫出陸元九的人生傳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跟陸元九共事的人都知道,讓年輕人“進步快一點”,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業(yè)的旗幟,是他的夙愿。
陸元九看重人才培養(yǎng),這是航天專家里出了名的。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建所初期,他就組織了科研人員的專業(yè)技術學習和外語學習,并親自講授英語和專業(yè)課程。當時他還兼任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和自動化系副系主任,講授陀螺及慣性導航方面的課程。在航天部控制器件研究所擔任所長期間仍親自給年輕的科技人員講授英語和專業(yè)技術課。航天系統(tǒng)培養(yǎng)研究生,也是陸元九積極倡導的結果。他努力使控制器件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在其后的數(shù)年中,該所人才不斷涌現(xiàn)。
陸元九常說:“人才的科學作風是我們中國航天面臨的較為重要的問題,是航天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也是邁向國際一流宇航公司的基石,我們必須解決好這個問題?!?/p>
2000年以后,步入耄耋之年的陸元九依舊活躍在航天一線。經(jīng)過幾年調研和思考,2005年,他發(fā)表文章《航天人才科學作風培養(yǎng)》,航天人才科學作風培養(yǎng)系統(tǒng)工程的構想,逐漸清晰起來。
在陸元九的指導下,航天系統(tǒng)自培高學歷人才已成風尚,航天人才斷層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活躍在我國航天科研、管理領域,為我國航天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良好局面。
如今,已至期頤之年的陸元九仍在為我國航天事業(yè)貢獻余熱。即使離開科研一線,只要基層研究人員抱著材料敲開他家門,陸元九依然熱心幫助解決技術問題。他認為,在航天這樣一個尖端科技領域,“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進行研發(fā)工作,需要不斷深入,所以科技人員要不斷前進、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p>
2021年“七一”前夕,陸元九以101歲的高齡,成為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最年長獲得者。這是對他一生心系祖國、科技報國崇高精神的最大肯定。而那顆穿越百年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
“我國航天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每一步前行都離不開黨的領導和支持。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很榮幸獲得了‘七一勛章’,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更是全體航天工作者的榮譽。”陸元九說。
101歲的陸元九對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仍有囑托。“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們,把創(chuàng)新當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科技報國,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我們偉大的國家和民族。”陸元九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