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你媽媽生了弟弟就不要你了”“你爸爸媽媽離婚你跟誰呀”“爸爸好還是媽媽好呀”“把你送給我好不好”“你知不知道你是垃圾桶撿來的呀”,很多人的童年都遭遇過這樣的問題。在當時的氛圍里,這樣開玩笑往往是表示親昵的逗小孩行為,本質(zhì)上并無惡意。然而,少不更事的孩子無法分辨哪些是玩笑,只要開口就會成為開玩笑者捉弄的對象。經(jīng)歷了幾回被笑場之后,孩子們才會逐漸建立起警惕性,跳出此類問題的泥潭。
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個體修養(yǎng)和學識的增加,此類不適玩笑受到了某種控制和約束。在關愛兒童心理健康且具有常識的人看來,不適的玩笑應該從話語層面“取締”。因為這種話語體系里,絕大多數(shù)兒童都處于輸面,成年人不過是拿孩子的痛苦、難堪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他們有意無意忽略了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就見過孩子當場被“你是父母撿來的”嚇得哇哇大哭的場面。某些不適的玩笑變成捅向了孩子幼小心靈的刀子。
從人心深處消除這種“不適玩笑文化”存在的土壤,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父母可以教會孩子不予理會,或者干脆反駁回去。和總是受“虐”于人相比,不如加強防御上的主動性——“如果我的爸爸媽媽問你的孩子同樣的問題,你覺得行嗎?”或者“叔叔阿姨,你們對我說這樣的話是不對的?!?/p>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