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20世紀50年代,年輕的武警官兵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珠峰腳下修路,這無疑是對生命極限的挑戰(zhàn),雖然他們身體健康,但卻無法克服缺氧帶來的嚴重高原反應(yīng)。
一天,從浙江接來了一批新兵,加入到修筑中尼公路的隊伍中。劇烈的高原反應(yīng),讓許多戰(zhàn)士暈倒在帳篷里的簡易床上。這時,有個名叫楊勇的小戰(zhàn)士艱難地從床上爬起來,強打精神在操場上慢慢跑起步來,可是沒跑幾步便摔倒在地。一個老兵過來要攙扶他,卻被婉言拒絕:“不要扶我,讓我慢慢適應(yīng)。在成都訓練時,班長就告訴過我們,對付高山反應(yīng)不能貪睡,要適量活動?!北粭钣碌念B強精神所感動,新兵紛紛爬起來在操場排成行列,楊勇又向連長請戰(zhàn):“請首長不必擔心,給我們分配任務(wù)吧。”
在后來的日子里,楊勇又以行動證明了什么是戰(zhàn)士。當年12月,大雪封山前部隊要撤離施工前線,全員返回拉薩休整。撤離前,楊勇主動要求留守。在同意了他的請求后,連隊又決定由他和一名醫(yī)生、一名炊事員組成一個留守小組。不料在中途,炊事員因父親去世返回成都料理喪事,醫(yī)生又因患急性肺水腫被楊勇送往日喀則醫(yī)院救治,山上只剩下楊勇一個人。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他完全可以給在拉薩休整的部隊首長發(fā)電報請求支援,但他沒有這么做。因為此時正值春節(jié)前夕,他是想讓戰(zhàn)友們度過一個安穩(wěn)年。偌大的營地,就只有危險、孤單和寂寞時刻包圍著他,但楊勇沒有退縮,硬是咬牙挺了過來!第二年3月底,雪融冰消,當官兵們返回工地時,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此時的楊勇,頭發(fā)竟然全部花白了,語言表達困難,舌頭也不聽使喚,因為他已有3個月沒有說過一句話了。此情此景,戰(zhàn)友們除了揪心和自責,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不久后,浙江省援藏干部慰問團聽說了這件事,專門來到珠峰腳下看望楊勇。浙江省帶隊的一位副省長,深情地撫摸著楊勇花白的頭發(fā)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地哽咽道:“我的兒子今年也是18歲,可他在父母的呵護下還不怎么懂事,而你,卻成了一名堅強的武警戰(zhàn)士,你是我們浙江人的驕傲啊?!?/p>
楊勇只是憨厚地笑了笑,靦腆地說:“我是一名武警戰(zhàn)士,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只有義無反顧地沖上去!”
這是著名作家孟黎東在紀實文學《西藏記憶》中講述的一個真實故事,他由此心生感慨:“在詩人的眼中,珠穆朗瑪峰是浪漫的;在佛教徒的眼中,珠穆朗瑪峰是神圣的;在登山者的眼中,珠穆朗瑪峰又是雄偉的;而在當年筑路的官兵眼中,珠穆朗瑪峰卻是冷峻和威嚴的。當今天的登山英雄們在珠峰頂上高舉著五星紅旗呼喚成功的時候,你們是否想到過通往珠峰的路,是由包括楊勇在內(nèi)的那些年輕武警戰(zhàn)士們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鋪成的?他們雖然沒有登頂,但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