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揚
如果孩子不喜歡家長給自己起的名字,或因此對家長產(chǎn)生誤解,家長應(yīng)該怎么做呢?
那次聚會,文友第一次帶來了自己的女兒。小姑娘在向大家做自我介紹時說:“我的名字隱含在唐代詩人李白的一句詩中——‘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作家老師們好,我是江曉晴?!贝蠹翌D時被她別致的開場白,以及富有詩意的自我介紹吸引了,紛紛夸她的名字好聽,問她在哪里上學,對她贊許有加。時隔一年多的今天,我還記得這個女孩,并能輕松記住并正確寫出她的名字,這與她對自己名字富于詩意的描述密不可分。一個如此愛自己名字的女孩,又怎會不令人對她印象深刻呢?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孩子不喜歡自己的名字,不僅聽到別人叫自己時會抵觸,而且漸漸喪失了自信,就連動畫片中都有這樣的場景,在《哆啦A夢:伴我同行2》中,大雄一直覺得父母給自己取的名字很普通,不好聽,他還曾憤怒地對哆啦A夢說:“哪有人會給自己兒子起名叫‘大雄的!”直到后來,大雄用“時光機”回到過去,在產(chǎn)房門外聽到父母的對話,爸爸說起這個名字,是希望他能健康長大,不斷成長。隨后,父母還對大雄的未來做了很多美好的展望……最后,大雄聽到父母說:“兒子以后干什么都可以,只要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為他人著想且勇敢、開朗活潑又堅強、善良正直又帥氣就可以?!甭犃烁改傅膶υ挘笮蹖γ值男慕Y(jié)才終于解開……
家長給孩子起的名字,飽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祝福,陪伴孩子的一生。那么,如果孩子不喜歡家長給自己起的名字,或因此對家長產(chǎn)生誤解,家長應(yīng)該怎么做呢?
向孩子闡明起名字的初衷
每一位家長在給孩子起名字時,都是用心良苦的。有的名字雖然看似尋常,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孩子嫌棄家長給起的名字不好聽時,家長不要不置可否,而是要把自己當初給孩子起名字的想法、用意和初心講給孩子聽。比如,孩子覺得叫“雨虹”太俗氣,家長可以如實說出,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孩子出生那天下了一整天的雨,孩子降生時,雨停了并出現(xiàn)彩虹;孩子說自己叫“洪遇”,卻被同學起名叫“烤山芋”,嚷嚷著想改名字,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他出生那年,家鄉(xiāng)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非常令人難忘;還有的孩子的名字是父母名字各取一個字(或諧音)組成的,孩子覺得很沒有新意,家長可以向孩子解釋,孩子的名字預示著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jié)晶。
相信即使是再普通的名字,也寄寓著父母對孩子濃濃的愛和期盼,即使孩子覺得自己的名字土氣,只要家長耐心解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孩子說清楚,孩子早晚會想明白,并逐漸喜歡上自己的名字。
喊孩子名字也要分場合
每個孩子對自己的名字,都有一個逐漸適應(yīng)的過程。在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小學之前,家長和親朋好友可能更習慣叫孩子的小名,小名叫起來不但順口,還非常有親切感,如果遇到家長高興的時候,還可能直呼孩子“寶貝兒”。于是,當孩子聽到大家叫他小名時,也更樂于接受。但在孩子上幼兒園或小學后,或者在公開和正式場合,家長、老師或同學叫孩子全名,孩子可能會不適應(yīng),甚至產(chǎn)生抗拒和排斥心理,會裝作聽不見;還有很多家長平時一直叫孩子小名,但在生氣的時候,會突然用嚴厲的語氣大聲地喊出孩子的全名,作為對孩子的懲罰或警告。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在腦海中產(chǎn)生條件反射,從而產(chǎn)生心理陰影,一聽見家長叫自己的全名就會從心底里感到恐懼和壓抑。
其實,喊孩子的名字是需要分場合的。比如,在親戚朋友相聚的場合,家長可以喊孩子小名,孩子會有被大家寵愛的感覺,特別是家中老人聽到孩子的小名,會很自然地回想起孩子小時候的點滴往事,對孩子會更加疼惜;當著孩子的老師、同學的面,家長要喊孩子全名,這樣對孩子的言行是一種無形的約束,會讓孩子自覺地變得嚴肅認真、遵規(guī)守紀,也不會因為孩子的小名過于可愛而遭到同學取笑;如果孩子在英語輔導班上課,或者在學校學習英語后,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字,家長可以在孩子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中叫孩子的英文名字,讓孩子有一種身處英語學習環(huán)境中的“代入感”。
讓孩子多簽自己的名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讓孩子多簽自己的名字,而不要全由家長代勞。比如,家長給孩子新發(fā)的教科書或新買的輔導書包好書皮,一定要讓孩子先寫上自己的名字;家長帶孩子出去參加親子活動,要讓孩子在“簽到處”的表格中自己簽上名字;在做公益活動或為貧困山區(qū)的孩子捐獻物資時,家長要讓孩子親筆在“物資明細清單”上簽自己的名字……這些簽名字的時刻,會讓孩子有一種正式、光榮、神圣的感覺,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讓孩子為自己的名字感到驕傲和自豪。
當孩子上了初中或者高中之后,會出于好奇、攀比、炫耀的心理,從網(wǎng)上、手機軟件上找到一些自己名字的藝術(shù)字和花體字進行臨摹,想把自己的名字寫出飄逸、灑脫的感覺。家長看到后不要批評孩子,而應(yīng)進行適當指導。因為無論是未來的升學、就業(yè),還是社交,孩子都會有簽名的機會。即使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般、寫的字一般,但能把自己的名字簽好,對孩子也是一種激勵,也會讓別人對孩子更有好感。
鼓勵孩子給自己起“化名”
孩子的思想和家長畢竟是不一樣的,有時候家長覺得自己為孩子起名煞費苦心,但孩子卻不買賬,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有了自己的審美和自我意識之后。孩子開始嫌棄自己的名字,其實也是對家長的一種抗議。家長沒有必要因此和孩子講理,為此傷感情,而應(yīng)該換一種思路,鼓勵孩子給自己起一個“化名”。無論孩子起的“化名”有多摸不著頭腦和古靈精怪,家長都不要妄加揣測和評判,而是應(yīng)該尊重孩子對自己的“命名權(quán)”。
家長鼓勵孩子給自己起“化名”的另外一個好處是: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孩子如果將自己的本名展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或社交媒體上,一旦遇到別有用心的人,可能會暴露孩子及家庭的隱私。如果孩子的微博、微信、抖音等賬號都用自己的“化名”,那就安全多了,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孩子所取的“化名”,肯定很符合孩子的性格或者目前的心理狀態(tài),或者代表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這樣也便于家長多一個方式和渠道去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愉快、舒心地度過“青春期”,孩子也能更清楚地區(qū)分“化名”和真名的界限——“化名”代表課余生活,而一旦以真名示人,就要迅速轉(zhuǎn)換成學生的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
家長們請告訴自己的孩子:自尊、自愛、自強、自信,從愛自己的名字開始!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