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21》由上影擔任主拍攝地,騰訊影業(yè)、上影集團和三次元影業(yè)等影視企業(yè)聯手出品,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時刻,用電影講述建黨故事、表現建黨精神。上影團隊以置景、道具“老法師”們的經驗,“燉”出了屬于電影《1921》的年代感、氛圍感,努力讓觀眾品味百年前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真實味道。
上影車墩基地是《1921》的主拍攝地,依托車墩原有的石庫門建筑,《1921》把一大、二大、漁陽里、博文女校有機融合,在車墩建起了一大會址建筑群。上影特地邀請車墩一大建筑群由設計一大紀念館和修繕一大舊址的華建集團來負責建設。在100 天的時間里,上影集團和華建集團密切配合,完成了整個項目的實施。上影集團的美術置景團隊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電影置景的手法,用水噴、用火燒,在短期之內讓建筑群表現出了1921 年的建筑面貌。華建集團團隊坦言,這是一次“跨界”的新挑戰(zhàn),如果沒有上影資深的美術團隊,很難建出這類“有年代感的新建筑”。
事實上,從一磚一瓦開始營造電影需要的年代氛圍,是上影制作團隊的強項。比如,如何“舊而不臟”地進行“做舊”,這樣的“上影手藝”是上影廠代代相傳的經驗,也是營造出“年代感”“氛圍感”的關鍵一環(huán)。為了符合當時的歷史風貌,車墩一大會址建筑群所有的磚瓦都是特別定制的。但要實現最佳效果,還需要電影置景部門的繪刷技師來給建筑“化妝”。由于出窯的磚塊顏色有一定色差,上影的置景繪刷師必須用相應的涂料對整體墻面進行調整,以達到整體的美感和自然。在此基礎上,他們還要憑借經驗,逐步刷出日曬風吹雨淋在建筑上留下的印痕。
電影《1921》的美術指導吳嘉葵,恰是30 年前上影廠拍攝建黨70 周年獻禮片《開天辟地》時的美術指導。很多時候,歷史題材的道具制作,老師傅們的匠心堪比修文物。這一次拍攝《1921》,吳嘉葵帶領的美術團隊要根據黨史文獻資料設計道具“毛主席的手稿”。雖然這薄薄幾張紙在電影中不過一閃而過,但吳嘉葵還是堅持要用“最真實的字體”。最終,在上海一座紀念館里,美術團隊找到來一封毛主席當年寫給友人的信件影印件,大家模仿其字體,完成了“毛主席手稿”這件特殊的道具。
還有的道具,卻必須通過“不真”來實現屏幕上的視覺真實?!凹t船”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這艘“紅船”在車墩影視基地的攝影棚內復刻而成。為了復刻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紅船,吳嘉葵多次帶隊前往嘉興南湖實地考察、拍攝照片,在電腦上構建了“紅船”的三維模型,并在多次測試后將整體比例做出了調整——比真實的“紅船”放大了約25%。由于時間的流逝,現存紅船上的圖案已經不是很清晰,美術和置景部門為了在細節(jié)上達到高的完成度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按照資料圖片上的樣式定制了艙內的道具。
在上影車墩基地的一大會址建筑群,推開望志路106 號的大門,保留著《1921》設置的一大會議場景。游客參觀時,講解員會特意提到桌上擺放的一只花瓶:“出現在電影中的這只粉紫色花瓶,是根據資料記載,從上影道具庫上千只花瓶中找到的最接近原件的道具?!?/p>
原來,在《1921》拍攝前的資料搜集階段,導演組查找到了這樣一份文字史料:早年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布展時,工作人員曾走訪當年的參會人員,對方回憶當時桌上擺有一個粉紫色的花瓶,其顏色非常特殊;當時的紀念館為了還原場景,便專門找人燒制,周總理還特批了一點黃金用于花瓶的調色。
為了尋找一只與這段史料描述相匹配的花瓶,上影道具庫房真正做到了“千里挑一”,從庫存的1000 多只花瓶里找到了最接近史料描述的那一個。上影數十年的道具制作和收藏積累,為電影《1921》場景的真實感提供了保障,片中大量的道具本身就是有年頭的“古董”,帶著最自然的時間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