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伏爾泰的《老實人》雖然創(chuàng)作于18世紀的歐洲,但呈現(xiàn)的人類生存狀態(tài)卻具有當代性。這充斥著天災人禍的世界顯然不是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宣稱的“最好的世界”。作品對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進行了批判,也向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上帝發(fā)出叩問。同時,作品體現(xiàn)了人類骨子里的堅韌,有著和苦難斗爭、和命運抗衡的堅韌品格。
關鍵詞:《老實人》;樂觀主義;滿目瘡痍;叩問;堅韌
一、《老實人》與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
伏爾泰的作品《老實人》呈現(xiàn)了充斥著天災人禍的世界和飽含苦難的人生,作者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提出了質(zhì)疑和否定。
1.《老實人》
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曾經(jīng)說過,說出伏爾泰其人就等于說出了整個18世紀的特點。另一個說法認為,18世紀就是伏爾泰世紀。如果用一個詞來把握和刻畫18世紀的歐洲,那就是“理性”。理性,意味著拒絕“愚昧”、“野蠻”和“迷信”。
《老實人》出版于1755年,是伏爾泰66歲時的力作,也是伏爾泰哲理性諷刺小說的代表作。整部作品都在講述著天災人禍——戰(zhàn)爭、地震、瘟疫等——以及以“老實人”為首的幾位予牲畜無害的良民們的悲慘命運。
2.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
在哲學上,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他認為,“現(xiàn)存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當中最好的一個,這是萊布尼茨“前定和諧論”中的一個觀點。
在伏爾泰《老實人》中,家庭教師邦葛羅斯則是萊布尼茨樂觀主義的代言人。但整部作品所呈現(xiàn)的世界是充斥著天災人禍的滿目瘡痍的世界。顯然,這是對萊布尼茨觀點的質(zhì)疑和否定。
二、滿目瘡痍的人生
在小說中,幾個主要人物,包括老實人、居內(nèi)貢小姐、邦葛羅斯以及老太婆,他們都是予人畜無害的良民,他們的人生卻填滿了苦難和浩劫。
1.老實人
《老實人》的主人公,老實人,是男爵妹妹的私生子,因吻了自己的表妹,被男爵發(fā)現(xiàn)而被逐出了城堡,接著被拉為壯丁加入軍隊。被抽了四千大鞭,差點送命。而后,當他逃離軍隊,進入里斯本,卻遇上史上最大的地震。這次地震的原型是歷史上真實的一次地震,發(fā)生于1755年11月。據(jù)后來考據(jù),該次地震的震級在8.5到9級之間。那一天剛好是萬圣節(jié),教堂里坐滿了虔誠的信徒,地震來勢兇猛,當時就有3萬余人死亡,整座城市四分之三被毀。
在里斯本,老實人居然與居內(nèi)貢小姐重逢,兩人逃往南美洲。老實人竟然誤打誤撞,來到了傳說中的“黃金國”。但最終,自己的錢財都被騙走,又流落到伊斯坦布爾?!包S金國”的經(jīng)歷代表著人們在人生旅途上會有短暫的光輝歲月和幸福生活,然而,這往往是短暫的。且獲得的成功、財富或幸福,都會稍縱即逝。
2.居內(nèi)貢
居內(nèi)貢,是男爵的女兒,長得如花似玉。在老實人被逐出城堡不久,男爵一家慘遭入侵軍隊的殺戮。居內(nèi)貢小姐被入侵的保加利亞士兵強奸,而后被一保加利亞上尉劫走,接著被賣給一個極好女色的猶太人。因為異教裁判所的大法官看上了居內(nèi)貢,經(jīng)過一番爭奪,最后決定和那個猶太人共享居內(nèi)貢。當她和老實人重逢后,便隨老實人一起逃亡。
3.邦葛羅斯
邦葛羅斯,是男爵府邸里的家庭教師。在小說中是萊布尼茨的代言人,他堅信“現(xiàn)存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而且,他也相信萊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即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fā)生都有充足的理由。
邦葛羅斯因與男爵夫人通奸,染上梅毒,皮膚和鼻子都潰爛了。一次,他差掉被燒死,因為當時下起大雨,沒法點火,又改為被吊死。一個外科醫(yī)生買了他的尸體拿回去解剖,才發(fā)現(xiàn)他還活著。
4.老太婆
老太婆原本是教皇的私生女,如花似玉,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本來已經(jīng)與一王子訂婚。婚禮前夕,王子猝死,她隨母親乘船離開,不料在海上被海盜劫走,在海盜船上被黑人船長占有,后來又被當做妓女在歐洲輾轉(zhuǎn)買賣。有一次,被圍攻的時候,士兵們餓得沒有東西可以吃,就吃女人的肉。而老太婆也因此被割掉了半個屁股。
她本來是教皇的女兒,只有十五歲,短短三個月時間就變作赤貧,變作奴隸,幾乎天天被強奸,眼看母親的肢體四分五裂,自己又嘗遍饑餓和戰(zhàn)爭的味道。在阿爾澤,她經(jīng)歷了一場蔓延歐、亞、非三洲的鼠疫,她染上了鼠疫,卻居然沒有死。
三、形而上的叩問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上帝是萬事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和無所不能的。基督教宣稱上帝是慈愛而公義的。
1.叩問蒼天
為什么以老實人、居內(nèi)貢、邦葛羅斯和老太婆為代表的這些予人畜無害的良民要承受那么多的苦難、那么多噩夢般的經(jīng)歷?作品中的這幾個人物也代表了當代社會中許許多多的人。
如果說戰(zhàn)爭、掠奪等人禍是源于人性中的惡,那么天災的發(fā)生又是為何?《老實人》是18世紀的作品,卻依然能體現(xiàn)現(xiàn)在21世紀的人類生活的現(xiàn)狀。天災人禍不斷: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旱災引發(fā)的山火,暴雨引發(fā)的洪災都導致地球上無數(shù)的人死于非命,其中不乏正直良善的良民,不乏為社會貢獻才華的青年才俊;瘟疫在全球肆虐,無數(shù)家庭家破人亡,無數(shù)孩子失去至親……
正如伏爾泰在另一部作品《天真漢》中寫道“歷史只不過是一幅罪惡與災難的圖景。”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么?在有形的物質(zhì)世界之上的世界,不是有全知全能、全然良善的上帝嗎?不是說上帝掌管一切嗎?他為什么不阻止人類作惡?他為什么要讓自然災害產(chǎn)生?為什么面對人類的苦苦祈禱,他靜默無聲,顯得遙遠而冷漠?
基督教學說和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論”的契合點在于他們都認為苦難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人們控訴命運、悲天憫人,是因為只看到了自己的經(jīng)歷和自身周圍的世界,這種看法是很狹隘的。要放眼大千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在整體上是完美和諧的,一切都處在最好的狀態(tài)。這種理論能一定程度上說服不幸的人們接受現(xiàn)實,從而得到心靈上的安慰。然而,這無異于短暫的麻醉劑,世上的苦難、不公更多地是給人們帶來沮喪、無助甚至無力的憤怒感!
2.啟蒙時期的理性批判
歐洲的18世紀,是啟蒙的時代,是要用理性的光輝去驅(qū)散迷信和蒙昧的黑暗。對于一些既成的學說,啟蒙思想家們拒絕無條件的接受和盲目的崇拜。而是要根據(jù)實踐來檢驗真理。
在作品中,邦葛羅斯以及老實人在經(jīng)歷災難的同時,還不勉強地自圓其說,給各種痛苦的經(jīng)歷找“合理”的因果邏輯。很多理由都荒謬至極,這無異于自欺欺人、自我麻痹。
《老實人》這部作品折射出來的不僅是18世紀的人類生活的狀況,也折射出當代人類生活的狀況。天災不斷,惡劣的事件層出不同。顯然,現(xiàn)存世界并不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而且,在《哲學通信》中,伏爾泰指出:現(xiàn)存世界可以更好!但是這種更好的狀態(tài),不是單純依靠上帝可以達到的!
《老實人》這部作品發(fā)出的叩問,是啟蒙時期理性思辨的叩問,也代表了當代人們的心聲。
四、形而下的堅韌
顯然,現(xiàn)存世界并不是所有世界中好的一個。也許,一切事情的發(fā)生,并不像萊布尼茨宣稱的那樣有充足的理由。然而,人們本能地都不會放棄這個充斥著天災人禍的世界,人們都掙扎著,只為了活著。正如作品中的老太婆所說:“幾百次想自殺,卻始終丟不下人生。這個可笑的弱點,大概就是我們的致命傷:時時刻刻要扔掉的枷鎖,偏偏要繼續(xù)背下去;一面痛恨自己的生命,一面又死抓住不放;把咬你的毒蛇摟在懷里撫摩,直到它吃掉你的心肝為止。這不是愚不可及時什么?”
在《老實人》的結尾部分,老實人他們從一個土耳其的農(nóng)民老漢那里得到了人生的答案:工作可以使我們免除三大害處:煩悶、縱欲、饑寒。不管怎樣,耕種自己的園地要緊。這個人生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務實的哲學精神,也似乎是作者為充滿苦難和不確定的人生找到了一個相對實在的出路,那就是努力去做自己該做的,做自己能做的。
從古至今,人類都苦苦地和命運抗爭著,堅韌地活著,天災也好、人禍也罷都不能使人們放棄生活。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人類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大福的改善,然而,人類多劫難的命運始終揮之不去,天災人禍還是頻頻降臨。科技的進步仍然無法解答命運無常的難題,面對苦難人們還會發(fā)出對上蒼的叩問,與此同此,人們在苦難中熬著、堅韌地活著!這就是人類生存的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法]伏爾泰著,傅雷譯,《老實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
[2]劉佳樂:淺析伏爾泰對萊布尼茨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廈門大學外文學院第十三屆研究生學術研究會、第三屆外國語言文學博士論壇論文集,2020
[3]李梓鈺:伏爾泰《老實人》的哲學意蘊[J],現(xiàn)代交際,2020
作者簡介:吳金娉,法語語言文學碩士,西南民族大學外語語言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