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在無形中規(guī)范、約束人們的行為,起著道德導向的作用,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睦,對建設好家庭美德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的孝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與演變,其內涵極其豐富,精華與糟粕并存。近百年來,人們對孝文化的討論也從未停止過。當今,我們應辯證看待傳統(tǒng)孝文化,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讓傳統(tǒng)孝文化重塑再造,走向新生,并以此為借鑒,促進家庭美德建設。
關鍵詞:傳統(tǒng)孝文化;新型孝文化;困境對策
一、孝文化在家庭美德建設中的困境
首先,尊老敬老的觀念逐漸淡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也伴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盛行開來,這無疑對我國的傳統(tǒng)倫理體系造成很大的沖擊。加之家庭規(guī)模的愈發(fā)小型化,使以孝為根的傳統(tǒng)家庭紐帶關系開始松弛。人們對血緣關系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老一輩們被奉為“理所當然的信條”的孝文化,在當今卻被許多年輕人摒棄。
其次,老人愈發(fā)孤獨,甚至合法權益遭到侵害。中國目前的養(yǎng)老機制還不健全,養(yǎng)老的重任理所當然落在子女身上。然而在這道德滑坡的時代,道德失范現(xiàn)象屢見不鮮。有些子女“孝”觀念淡薄,覺得贍養(yǎng)老人是種負擔,不愿支付贍養(yǎng)費用,甚至乎虐待老人、霸占父母財產、與父母對簿公堂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子女給老人的精神的關懷往往不夠,疏于陪伴老人,很多老人常感孤獨。特別在農村受教育程度也不如城市,很多農村人的“孝”觀念缺失。這導致了農村地區(qū)孝道缺失的現(xiàn)象更加嚴重。
二、加強現(xiàn)代家庭美德建設的對策
(一)重視家庭對孝文化的教育
俗話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小抓孝文化的教育可以為家庭美德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然而在當今社會很多家庭,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往往與父母分居,與父母交流甚少,對父母缺乏應有的關心,甚至有的不贍養(yǎng)父母。加之不少家庭夫妻不和睦,這樣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教育是極其不利的。我國的家庭教育往往奉行片面的成才觀,主要重視子女技能和知識的培養(yǎng),忽視了對子女的道德教育。加之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不少家長溺愛孩子,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不愿意孩子吃苦,從小也不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孝道觀念,使孩子缺乏應有的管教,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不懂得感恩,這樣的父母無異于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親子沖突、對父母冷暴力乃至弒父弒母的極端事例也不時發(fā)生,不禁讓人唏噓不已。我們應當好好警醒當今社會的道德滑坡現(xiàn)象,好好反思那些反面案例,重新重視起對孝文化的家庭教育。
我國的孝文化歷經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與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度纸洝芬岳世噬峡诘奈淖中问?,對兄弟、父子、夫妻、等家庭關系都給予了概括性的指導,是人們進行孝文化教育的啟蒙性教材讀物,通過言傳身教,使孝文化播種在每個人心中?!缎⒔洝繁容^系統(tǒng)地闡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觀念?!胺蛐?,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它認為“孝”是上天定下的規(guī)范?!叭酥校笥谛ⅰ?,這強調了孝的重要地位?!皭塾H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這里則強調了孝對人們的約束作用。中國數(shù)千年來出過無數(shù)的孝子:漢文帝劉恒貴為天子,一直用心照顧母親,他以孝而聞名天下。母親生病,喝的湯藥也要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地讓母親服用;著名的書法家黃庭堅雖位高權重,仍堅持每晚都親自服侍母親,謹記做兒子的職責;而望眼現(xiàn)代,中國共產黨的陳毅元帥六十歲高齡仍堅持為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人民公仆孔繁森支援西藏建設回到家疲憊不堪仍為母親梳頭;我們理所當然要利用好如此豐富的孝文化教育素材寶庫來服務于孝文化教育與家庭美德建設。
在孝道方面,我們還提倡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學習。家長要“言傳”,對孩子進行孝知識的啟蒙;除了“言傳”,更要“身教”。要想子孝,先做孝子,家長要以身作則,孝順父母、孝順老人,做到夫妻和睦。家長在家還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化解代溝,與孩子相互理解、相互尊敬;要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實踐、共同進步。家長樹立了好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很好的促進孝文化在家庭內傳播發(fā)揚。
(二)普及學校對孝文化的教育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發(fā)揮著塑造人才的關鍵作用。把孝文化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中,使之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落實“以德治國”思想的重要舉措。
事實上,孝文化教育在我國古代教育一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孝文化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早在我國漢代就把《孝經》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要科目,“孝”與“廉”一起都被視為考核任用官員的重要標準。國家的重視與大力倡導,使我國古代社會形成了崇尚孝道的良好風氣。
然而隨著當今社會物質條件的改善,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當代青少年“孝”觀念逐漸淡漠,“孝”的倫理約束力不斷下降。當代青少年普遍存在嬌生慣養(yǎng)、以自我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問題。青少年離家出走、熬夜在網吧通宵玩游戲等現(xiàn)象也不是稀奇新聞。他們當中很多人不懂得愛惜自己,不知道生命是父母給的,愛惜自己身體就是對自己父母孝順這個道理;不少父母反映他們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安慰、關心父母,甚至故意惹父母生氣、與父母對著干。
學校的孝文化教育工作不到位也是造成當今社會“孝”觀念淡漠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的學校都有開展德育工作,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其工作的效果往往是很不好的。
首先,學校應定期組織形式多樣的有關孝文化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學??梢越Y合實際,開展清明節(jié)掃墓、重陽節(jié)敬老等活動,帶領同學們走進敬老院,與老人們聊聊天,讓同學們在尊老敬老的氛圍中陶冶情操。
其次,學校應主動加強對家長教育方法的引導。例如通過家長會,讓家長之間得到更多的交流與溝通;例如舉辦家庭教育相關講座,邀請專家現(xiàn)場指導,為家長補充孝文化教育的知識;例如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布置同學們回到家中幫父母分擔家務,幫父母捶背、洗腳,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為父母做的事,回到學校讓同學們討論、分享,以促進親子關系。
然后,開設孝文化相關課程,把孝文化作為一門必修課。把孝文化課程提高到“主科”的地位,能讓孝文化得到更多的重視,也有利于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孝文化。此外,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時,也盡可能把孝文化的內容講解的通俗化,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樂于接受,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學校各門課程也可因勢力利導,將孝文化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在語文、歷史、地理等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適時插入一些孝順典故、孝子事跡。還要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因材施教,開展不同層次的孝文化教育,讓孝文化的種子潛移默化播種在學生的心中。
(三)加強社會對孝文化的引導和宣揚
道德與法律自古以來就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我們提倡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將孝文化的合理之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樹立尊老愛幼、睦鄰友好的良好風尚,使孝文化在當代煥發(fā)活力。另一方面,還應制定和完善專門的孝親法律,推動孝的制度化、法律化。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的關鍵期,然而近幾十年來各種西方腐朽思想沖擊著我國的文化體系,不少人的是非善惡觀淡化甚至扭曲,孝道觀念淡漠,社會道德滑坡明顯,道德失范現(xiàn)象愈演愈烈。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我們要以法促孝,把一些普遍性的孝的道德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增強其硬性約束力,發(fā)揮道德與法律的互補作用,讓法律成為保證孝文化建設的堅強后盾。
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一個重視孝文化的禮儀之邦,都有表彰孝子的傳統(tǒng)。在當代社會,我們也有開展這方面的工作,但是重視程度還不夠。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選擇一定的行為參照物,好的參照物有利于引導人們向善,樹榜樣、抓典型無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因此,在孝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中,我們要更加重視開展孝子的評選活動,大力樹立行孝的個人道德模范和家庭模范,對先進的個人與家庭予以榮譽表彰,還應該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形成人人學習榜樣、人人爭當孝子的社會風尚。
“舉孝廉”曾是我國古代社會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孝廉”就是孝順且廉潔之人,古人認為具備這樣品質的人才值得任用。而近現(xiàn)代以來,“舉孝廉”顯然早已被人們拋到腦后。沒有了對官員干部的道德考核要求,其后果是很嚴重的。在當代社會,我們重新呼吁把“孝”作為人們找工作的道德門檻和道德考核標準,讓“孝”與人們的工作掛鉤,建立人人都有的“孝”檔案。讓行孝良好的人應聘工作和提拔任用時享有一定競爭優(yōu)勢,而行孝記錄不良的人慎重錄用或者不錄用,試問一個不懂孝順的人,人們如何相信他到社會上能關愛他人。
我們還要加強傳媒對“孝”的輿論監(jiān)督和宣傳作用。當今社會的傳媒發(fā)展已相當完善,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早已普及開來。傳媒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號召力強等特點,是懲惡揚善、進行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工具。央視曾做過一個公益廣告:孩子看到媽媽幫奶奶端水洗腳時,孩子也為自己的媽媽端來洗腳水。最后屏幕上留下一句廣告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該廣告一出,造成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不少人表示感觸頗深,紛紛感動落淚。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通過各種媒介更多報道、歌頌孝順的人物和事跡,宣傳新型孝文化的理念,讓“孝”的種子播種在每個人心中;還要報道、嚴厲譴責不孝行為,讓不孝之人如同過街老鼠,無地自容。
(四)與時俱進,建設新型孝文化
在當今這個文明開放的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孝道的內容、功能勢必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我們理應對傳統(tǒng)孝文化中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涵做出相應的調整,努力建設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新型孝道。像對待其他一切文化一樣,我們對待傳統(tǒng)孝文化,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來者不拒。我們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堅持批判繼承、故為今用。在當今社會,我們提倡建設新型孝文化,剝去孝身上的封建外衣,發(fā)揚孝里面人性的真善美。
參考文獻:
[1]王翠.孝文化的歷史回眸與當代建構[J].孔子研究.2013(06):97-101
[2]馬盡舉.關于孝文化批判的再思考[J].倫理學研究.2003(06):35-39
[3]張淑珍.當代孝文化的缺失與對策[J].青年時代.2016(24):15
作者簡介:李彩晶(1964-),湖南永州人,碩士,副教授,惠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