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BRENIZKI R.H.BRUGNARA S.TREMMEL S.WARTZACK
采用表面涂層是減少內(nèi)燃機摩擦損失的有效措施之一。在配氣機構(gòu)中,優(yōu)化挺柱和凸輪軸之間的摩擦接觸具有較高的技術(shù)潛力。Schaeffler公司提出了1種采用納米結(jié)構(gòu)的摩擦催化物理氣相沉積(PVD)涂層系統(tǒng),可在受應(yīng)力作用的表面形成保護性摩擦膜。
摩擦;磨損;涂層;挺柱;效率
0 前言
根據(jù)統(tǒng)計,由于摩擦和磨損等現(xiàn)象的存在,各類設(shè)備在運作過程中約損失25%的能量。根據(jù)Holmberg等[1]的分析,在全球的交通、制造、發(fā)電和家庭應(yīng)用等4個領(lǐng)域,由摩擦接觸造成的能量損失可達119 EJ。其中,103 EJ用于克服摩擦,16 EJ用于制造因磨損而失效的組件。這些能量損失會對經(jīng)濟和生態(tài)造成重大影響[1-2]。由于降低CO2排放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減少車用發(fā)動機中因摩擦接觸造成的能量損失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提高能效,物理氣相沉積(PVD)涂層系統(tǒng)已成功用于發(fā)動機高應(yīng)力部件[3-5]。以桶式挺柱和凸輪軸之間的摩擦接觸為例,雖然PVD涂層具有降低摩擦的潛力,但由于復(fù)雜的運動學(xué)特性和不同的接觸壓力,對于涂層的要求也相對較高。1種新方法是采用由鉬、摩擦催化活性元素(X)和氮組成的納米結(jié)構(gòu)摩擦催化Mo-X-N PVD涂層系統(tǒng)。通過與基礎(chǔ)油及其添加劑的相互作用,該涂層系統(tǒng)可在受摩擦應(yīng)力作用的表面連續(xù)形成保護性摩擦膜。
1 涂層和潤滑劑
研究人員在銷盤式(PoD)摩擦計和單挺柱/單凸輪試驗臺上,對由16MnCr5(AISI 5115)制成的機械挺柱開展了摩擦試驗。在涂覆前,研究人員將氮碳共滲和硬化的挺柱進行表面拋光,使其平均粗糙度Ra=0.02±0.002 μm,并采用了PVD技術(shù)沉積類金剛石碳(DLC)涂層和Mo-X-N涂層。在涂覆后,研究人員對采用DLC涂層的挺柱進行了額外處理。試驗采用了2種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xué)會(SAE)黏度為0W20的機油和1種聚α烯烴合成油(PAO8)。各類樣品的特性如表1所示。
2 PoD摩擦計
研究人員通過PoD摩擦計評估了帶有涂層的挺柱的摩擦及磨損特性(采用PAO8和0W20機油)。為了開展試驗,在環(huán)境條件下(T=19.8±1 °C,相對濕度(RH)=37.7±7.2 %),使其直徑=10 mm、平均粗糙度Ra =0.02 μm、HV10硬度=820±80、由100Cr6(AISI 52100)制成的球與帶涂層的挺柱進行潤滑滑動接觸,分別在滑動速度v=0.1 m/s,摩擦半徑R=12.5 mm,滑動距離s=1 136.4 m和法向力F=40 N時保持恒定。在試驗之前,研究人員通過吸移管將機油均勻地涂抹在挺柱表面,涂抹量為5 μL。
3 單挺柱/單凸輪試驗臺
研究人員通過采用單挺柱/單凸輪試驗臺,在PAO8潤滑條件下對帶涂層的挺柱的磨損特性進行了研究(圖1)。該試驗臺配備了配氣機構(gòu)組件,可確保應(yīng)力條件與實際應(yīng)用相似。這些組件包括從100Cr6(AISI 52500)凸輪軸上拆分的單個凸輪(HV10硬度=725±25,平均粗糙度Ra=0.5 μm)、1個機械挺柱和1個氣門彈簧。
研究人員根據(jù)針對第3類車輛的全球統(tǒng)一輕型車試驗循環(huán)(WLTC),在600~1 900 r/min的較低凸輪軸轉(zhuǎn)速下進行磨損測量,循環(huán)時間為20 min。入口的油溫始終保持在90 °C左右。試驗在邊界摩擦和混合摩擦下以較低的凸輪軸轉(zhuǎn)速運行,通常會使發(fā)動機的摩擦損失達到最大,同時使表面的摩擦應(yīng)力更高[3-5]。經(jīng)過48 h的試驗后,研究人員取出挺柱,通過共聚焦激光掃描顯微鏡(CLSM)進行磨損測量,然后重新安裝并再次進行長達48 h的試驗。試驗時間總計達96 h后,研究人員再次通過CLSM來分析磨損。
4 采用PAO8基礎(chǔ)油的摩擦學(xué)研究
由PoD摩擦計試驗可知,Mo-X-N涂層(最終平均值,靜摩擦系數(shù)μs=0.11)與無涂層樣品(μs=0.12)相比,在整個滑動路徑上的摩擦均得以顯著降低。正如預(yù)期,涂有DLC的樣品具有較小的靜摩擦系數(shù)(μs=0.09)。
圖2示出了無涂層樣品和帶Mo-X-N涂層的樣品在摩擦試驗后的磨損痕跡表面及輪廓。采用拉曼光譜分析法(圖2中未顯示)開展的研究表明,在16MnCr5鋼表面的磨損痕跡中含有氧化鐵,這與氧化磨損有關(guān)。參考文獻[6]也指出了這種氧化磨損的機理。帶Mo-X-N涂層的挺柱并未檢測到磨損,承受摩擦應(yīng)力的區(qū)域僅出現(xiàn)了變色現(xiàn)象。拉曼光譜分析顯示,摩擦膜含有與無涂層樣品相似的氧化鐵成分。然而,與無涂層樣品相比,帶Mo-X-N涂層的樣品的摩擦膜雖含有氧化鐵成分,但并未檢測到磨損,并且摩擦性能也得到了有效改善。采用DLC涂層的樣品同樣也未檢測到磨損。
研究人員在單挺柱/單凸輪試驗臺上采用PAO8,并進行了摩擦學(xué)研究。圖3示出了無涂層挺柱、帶Mo-X-N涂層的挺柱和帶DLC涂層的挺柱分別在48 h和96 h試驗后的表面輪廓和圖像。由于挺柱處于旋轉(zhuǎn)狀態(tài),研究人員在這2種情況下均可觀察到同心圓標記。這些標記表示挺柱在磨損試驗期間,在混合潤滑和邊界潤滑條件下的運行過程。無涂層挺柱在中心附近區(qū)域磨損較嚴重,這與超過800 MPa的最高接觸壓力有關(guān)。由此引起的較薄油膜厚度和最高滑動速度會導(dǎo)致磨料磨損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然而,圖3 在單挺柱/單凸輪試驗臺上采用PAO8進行試驗后,無涂層、帶Mo-X-N涂層和帶DLC涂層的挺柱的表面輪廓與圖像即使經(jīng)過96 h的試驗,帶Mo-X-N涂層的挺柱也并未檢測到磨損。在摩擦應(yīng)力最高的區(qū)域也僅觀察到變色和輕微的表面拋光。研究人員在采用DLC涂層的挺柱上,僅觀察到輕微的表面拋光,并未檢測到磨損。
經(jīng)過96 h的試驗后,研究人員對帶Mo-X-N涂層的挺柱的高應(yīng)力區(qū)域進行了二次中性質(zhì)譜(SNMS)分析。結(jié)果表明,碳和氧主要分布在近表面區(qū)域(圖4(a)),拉曼分析證明了其表面存在氧化鐵化合物。碳的富集現(xiàn)象是涂層與PAO8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由此促使了摩擦膜的形成。此外,表面區(qū)域明顯可見摩擦催化元素X,其直接關(guān)系到摩擦膜(由配對體和潤滑劑的材料成分組成)的形成,從而能防止表面磨損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圖4(b))。
5 采用0W20機油的進一步研究
為開展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在PoD試驗中采用了2種不同的0W20機油(采用和不采用含鉬添加劑)研究納米結(jié)構(gòu)Mo-X-N涂層的摩擦特性。如圖5所示,與無涂層的拋光鋼表面相比,采用Mo-X-N涂層時的摩擦得以明顯改善。在機油不采用含鉬添加劑的情況下,摩擦降低了20%。與無涂層樣品相比,采用含鉬添加劑的機油可使摩擦進一步降低約35%。這些結(jié)果表明,摩擦催化Mo-X-N涂層系統(tǒng)與含鉬潤滑劑相結(jié)合,在降低摩擦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6 結(jié)論
采用PAO8時,由于形成了摩擦膜,所以納米結(jié)構(gòu)Mo-X-N涂層在PoD摩擦計試驗和單挺柱/單凸輪試驗臺中均表現(xiàn)出與DLC涂層相同的磨損特性。在純滑動條件下,Mo-X-N涂層上的摩擦膜由氧化鐵化合物組成。在混合與邊界摩擦條件下(高應(yīng)力的挺柱/凸輪接觸),Mo-X-N涂層上的摩擦膜由氧化鐵化合物和碳組成。
在PoD試驗中,與無涂層的拋光鋼表面相比,Mo-X-N涂層與含鉬0W20機油的結(jié)合可使摩擦降低35%。這說明在邊界和混合摩擦條件下,納米結(jié)構(gòu)的摩擦催化Mo-X-N涂層具有提高發(fā)動機部件效率的巨大潛力。
[1]HOLMBERG K,ERDEMIR A.Influence of tribology on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costs and emissions[J]. Friction,2017(5):263-284.
[2]HOLMBERG K,ERDEMIR A.The impact of tribology on energy use and CO2 emission globally and in combustion engine and electric cars[J]. Tribology International,2019, 135:389-396.
[3]SCHULZ E. Interactions between amorphous carbon coatings and engine oil additives: prediction of the friction behavior using optimiz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J]. Ceramic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Proceedings,2013,33(3):209-224.
[4]DOBRENIZKI L.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automobile bucket tappet/camshaft contacts by DLC coatings-influence of engine oil, temperature and camshaft speed[J].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2016,308:360-373.
[5]KOCH F,GEIGER U.Reibungsanalyse der kolbengruppe im gefeuerten motortrieb[C]. 37. Tribologie-Fachtagung,1996.
[6]ERDEMIR A. Carbon-based tribofilms from lubricating oils[J]. Nature,2016,536: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