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中海
中國文人的心里藏有一枚月亮,月亮在唐詩宋詞里傾瀉清輝。歲月這條不老的河流,因為一輪明月,產(chǎn)生出無數(shù)華章,而這些華章,又使這條河流變得熠熠生輝,多姿多彩。一曲曲唐詩宋韻,彈奏成高山流水,演奏出多少文人墨客的嘆詠和情懷;那輪高懸的明月,又寄托出多少游子牽掛的情思與鄉(xiāng)愁。中秋佳節(jié),多少才子佳人,舉杯邀月,抒情詠懷,留下的人間佳話和蕩氣回腸的故事,歷久彌新。那些寄托出來的情思、鄉(xiāng)愁,又如一股股清風,一輪明月,在浩如煙海的文章中璀璨奪目,流光溢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估大守,中秋之夜,想到了弟弟蘇轍,寫下了這首曠境高遠的驚世之作,通過對弟弟的思念,反襯出自己遺世而獨立的意緒,在月的圓缺陰晴當中,滲進了他很多的人生感慨和哲學意味。但蘇軾畢竟是蘇軾,用結尾的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把豪情又拔到了一個高度,顯示出詩人開闊的心胸和超遠的志向。
在寫中秋月的詩詞中,李白蘇軾都是繞不過去的高峰。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詩句中寫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痹娭械谋尘笆腔ㄩg,道具是一壺酒,有花有酒卻無酒伴,這對具有浪漫氣質的詩仙來說,更顯得冷清和孤獨。但詩人應用豐富而大膽的想象,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的情景中,邀來天上的明月和月下的影子,化作三人,舉杯共飲,表現(xiàn)出詩人浪漫主義的天性和風格特色。
在眾多的詠月詩歌中,張若虛的那首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之詩”的《春江花月夜》,確實是世界最美的詩。作品細致生動地描繪了優(yōu)美迷人的景色,自然生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的離情別緒。全詩融詩情畫意為一體,讀來如臨其境,韻味無窮。雖然寫的是春、江、花、月、夜這幾個方面的題材,但重點還是落到了月的圓與缺,進而表現(xiàn)出人情難圓的沉沉思索?!敖虾稳顺跻娫拢潞文瓿跽杖?。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一下子將人們帶進了蒙眬深邃略帶憂郁的意境。
在很多大詩人的眼里,月亮是有顏色的,也許,在李白的眼里,月亮是一朵玫瑰紅;在蘇軾的眼里,也許就是儒、釋、道雜揉在一起的一抹杏黃色;在張若虛的眼里,月亮或許就是皎白的顏色;但在憂國憂民的杜甫眼里,月亮則是一種火熱的牡丹紅!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薄吧韵挛咨綅{,猶銜白帝城。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刁斗皆催曉,蟾蟾且自傾。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這兩首詩,是詩人在避亂蜀中時所作,時逢中秋,用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來反襯出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詩人借此表達了反對戰(zhàn)亂的思想,進一步反襯出思念遠征的親人,祈愿平息戰(zhàn)爭,國泰民安。在第二首詩中,“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讓詩人想起了離鄉(xiāng)戍邊的“漢家營”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戰(zhàn)亂中背井離鄉(xiāng)的勞苦大眾。一個顛沛流離的詩人,還能推己及人地產(chǎn)生出如此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民本思想,這個本身就是一種血性的偉大。
可喜的是,杜甫的這種憂患和擔心,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已經(jīng)不會再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的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實力超強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