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男
散文是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常見的一種課文文體,也是新課標要求下重要的閱讀教學內(nèi)容組成,可見散文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程度。但就當前的教學情況來看,不少教師存在著功利化教學傾向,只是單純地將散文教學停留在閱讀的淺層,忽視了散文的本質(zhì)特征,難以真正讓學生深入文本內(nèi)涵。基于此現(xiàn)象,本文從四個方面對散文教學提出了新的優(yōu)化建議。
一、基于題材分類,開展專題教學
“散文應該教什么?”這是任何一位語文教師都無法避免的問題。要回答好這一問題,首先要明確好散文的分類與特點。對此,教師可以從教材著手,將本學期教材中所涉及的散文進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具體課文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一般而言,可以將散文分為:記敘類、抒情類以及議論類三種類型。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散文《散步》時,經(jīng)過仔細研讀,確認了這是一篇記敘性散文。文章以一家人的散步為背景,引發(fā)出對于“生命的感慨”,表現(xiàn)了這一家人濃厚的親情氛圍。為了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住本文的情感基調(diào),在課堂教學中,首先從文章的關鍵詞著手(如“田野”“散步”等),引導學生關注主人公的動態(tài),試根據(jù)主人公的言行分析其情感變化,嘗試著感受“我”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接著,教師又引入一篇“抒情性散文”,圍繞著該散文的特點組織學生展開文章分析,引領學生關注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托物言志以及借景抒情等表現(xiàn)手法,關注文章的情節(jié)變化與情緒變化,在反復對比中深入文章內(nèi)涵,品味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此這般,才能讓學生感知散文的魅力,提高散文鑒賞能力。
二、走入文本語境,體驗散文情感
散文中的一些詞句,看似尋常,但如果仔細深究,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意境,耐人尋味。進入到初中以后,學生才開始慢慢接觸散文這種體裁,因而,對于如何閱讀散文學生是手足無措的。教師可以從環(huán)境氛圍著手,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他們進入到特定的語境中品味文章語句,透過樸實的文字去感受背后的情感波動,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背影》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情感共鳴,教師在研讀完課文,明確教學目標后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首先基于文章的情節(jié)將“背影”發(fā)生的不同場景進行分類,并制作成動畫短片。接著,帶領學生展開分段閱讀,一一展示對應的“背影”短片,引領學生分析不同“背影”場景中,作者的情感及其變化軌跡。在這樣的教學流程指引下,學生一共在文章中發(fā)現(xiàn)四次“背影”,其中,買橘子的“背影”在作者筆下最為細致,盡管動作艱難,“父親”仍舊堅持要買橘子。
當學生分場景認識和理解不同“背影”后,再回顧上下文便能發(fā)現(xiàn),除了有關“背影”的描寫外,作者也寫了不少父親的話語。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進去吧,里面沒人”,單從語言特點來看,這句話樸實無華,平鋪直敘,但卻滲透濃烈的情感。這種敘述,更能體現(xiàn)父親的不善言辭,只能用蒼涼的背影展示父愛。當父親說著“里面沒人”時,擔心著行李被偷,催促“我”回去,這也是父親樸實的愛的體現(xiàn)。結(jié)合一定的情境,引領學生換位思考,學生便能夠慢慢體會到“背影”的另一層含義,即“父親”的不善言辭卻又深過文字表層含義,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領悟散文真正要表達的隱含語義。
三、借助讀寫結(jié)合,培養(yǎng)語用能力
讀寫結(jié)合是一種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法,能夠在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遷移的同時,鍛煉和檢驗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對于散文閱讀教學而言,這也是一種關鍵的教學手段。具體來說,將讀寫結(jié)合運用于散文閱讀教學活動,主要發(fā)生在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與課后練習環(huán)節(jié)。在學生掌握文本內(nèi)涵,讀懂作者情感后,教師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有代表性片段作為范例,鼓勵學生通過仿寫來鍛煉并檢驗寫作能力。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完《老王》后,為了鞏固學生在課堂中所學到的閱讀技巧,也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采用了讀寫結(jié)合的方法,給學生布置了一次仿寫任務?!巴K诘湃喌淖希虮е鶄碜舆M我家來,不顯得那么高……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在閱讀分析環(huán)節(jié),教師便帶領著學生對該段進行了詳細分析。作者在描寫人物時,運用了修辭、比喻以及夸張等手法,兼顧記敘與描寫,為讀者描繪了一個鮮活、生動的“老王”形象。學生經(jīng)過細致的人物形象分析,自然也就掌握了作者的人物描寫手法,在自己腦海中形成了一定的寫作思路。在課后,教師又通過練習,以描繪“老王”的段落為范例,組織學生進行借鑒與仿寫,便能夠有效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完美結(jié)合起來,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推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讀寫結(jié)合不僅可以以教材內(nèi)容為范例,也可以以課外閱讀素材為例。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完《紫藤蘿瀑布》后,為了增強學生對相同描寫手法的印象,強化學生記憶,教師選擇了同為狀物抒情文的文章《一棵小桃樹》作為拓展閱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讀、內(nèi)容對比分析尋找兩篇文章的相似點。經(jīng)過一番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同為所見所感、回憶往事,在文本的末端都有再次點明主旨。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參照相同的寫作手法進行仿寫,既達到了課堂鞏固的目的,也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推進文本對話,引發(fā)情感共鳴
新一輪課改后,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模式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知。在此背景之下,散文閱讀教學同樣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散文閱讀興趣,使學生與散文情感共鳴。只有找準了散文的情感基調(diào),明白作者透過字里行間所要表達的情感,才算是真正地讀懂散文,懂得如何鑒賞散文。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背影》時,便十分注重把握文章情感基調(diào),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產(chǎn)生共鳴。整篇文章以父親的背影為主線,敘述了作者與父親之間的幾件小事,以此來表現(xiàn)父親不善言辭卻深沉、濃烈的愛意。在課堂上,教師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與視頻,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作者的世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氛圍的渲染之下,學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特定情境之中,感受到了濃濃的父子情誼,逐漸開始產(chǎn)生共鳴。
五、引導品讀感悟,學習散文語言
言語優(yōu)美是散文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在組織完學生閱讀整篇散文后,教師可以將其中的部分句子拿出來進行深入分析,引領學生關注對人物、景色的細節(jié)描寫。為何有如此安排呢?在一些散文中,作者的言語看似簡潔,但卻通過對人物或景色的描寫,傳遞了自己的對于生活、對于社會的獨特感受,這也是散文的魅力所在。對此,教師要善于關注細節(jié),引領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做到真正的讀通、讀懂散文。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濟南的春天》時,便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關注細節(jié)。當學生通過通讀課文,掌握了文本大致內(nèi)容后,教師便提出一系列問題,引領學生關注細節(jié):為什么老舍要將山上的矮松比喻成“日本的看護婦”?這樣的表達凸顯了什么樣的情感?透過這段文字,你從中讀懂了什么?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一邊回顧文本,一邊展開獨立思考,又在與其他同學的相互討論中分享收獲,完善個人見解,最終理解了散文的深意。
綜上所述,散文作為初中階段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文學載體,影響著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對此,教師應當重視散文教學,積極從文字語言、文本意境以及情感體驗等角度引領學生學習并鑒賞散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