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寧
縱觀歷史,清官廉吏不勝枚舉,但貪贓枉法的行為也不乏少數(shù)。在傳統(tǒng)社會,幾乎每個“宦海人士”會碰到貪腐墮化的考驗,而這些清風廉正之人,在應對此類情形時,逐漸創(chuàng)造出了一套獨特的“拒禮之術”。在筆者看來,中國古代廉吏的拒禮之術,對于當前各級干部以史為鏡,進一步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真正做到清正廉潔、執(zhí)法為民有不少益處。
古代廉吏拒禮術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八種。
一者為“謝而退之”。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38歲時在武帝朝中做太史令,主持編寫《史記》。一天,大將軍李廣利派人送來一對罕見的白璧。司馬遷的女兒見了,愛不釋手。司馬遷對女兒說:“白璧貴在無暇,人也是如此。我身為庸碌小臣,不敢以白璧自比,然而收下它們,操守上的瑕斑就會增多了。”于是,司馬遷寫了謝帖,讓女兒把白璧包好,交來人帶回。
第二是“嚴詞拒之”。東漢東萊郡太守楊震曾舉薦王密為昌邑縣縣令。一次,楊震路經(jīng)昌邑縣,王密捧出10斤黃金酬謝恩師,楊震連連擺手拒絕。王密輕聲說:“我送點東西,是為了表示感激之情。況且現(xiàn)在是夜晚,無外人知道?!睏钫饑烂C地說:“你送金子與我,即使無外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說得王密羞愧難言,只好將金子收回。
其次是“懸堂警之”。東漢南陽太守羊續(xù)平日潔身儉行,有個下屬看他生活過于清苦,拿來幾條魚請羊續(xù)品嘗。羊續(xù)推辭不下,干脆將魚高懸庭堂之上。鮮魚曬成了魚干,再也沒有人敢給太守送東西了。
第四為“事后回之”。唐開元四年(716),監(jiān)察御史杜暹受朝廷之命前往突厥巡察,西突厥設宴款待,席間拿出很多金子作為見面禮贈與杜暹。為了邊遠地區(qū)人民的情誼,杜暹不得已暫時接受了贈金。夜深人靜時,杜暹命人悄悄將贈金埋在自己所住帳篷的幕帳下。幾天后杜暹離開西突厥,行至半路,用公文通知突厥人將埋藏在幕帳下的金子收回。
第五是“當眾斥之”。清代乾隆年間,有人于夜間給當朝宰相劉統(tǒng)勛送禮,劉統(tǒng)勛當即令家人將其逐出門外。次日,又將此人召至議政室,當眾呵斥:“昏夜叩門,賢者不來,你有什么話可以當著大家的面說個明白,即使老夫有什么過失也可當眾指出?!蹦莻€送禮者羞愧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其六為“交公卻之”。明代何喬新在福建任副使時,一位管理外貿的官員去世,家產(chǎn)無人繼承,當?shù)毓賳T就將他的家產(chǎn)分送本省幾名要員。何喬新嚴辭拒絕。后實在難以推辭,就將那份財產(chǎn)收下后送交國庫。
再次是“檄文喻之”。明代都察院右僉御吏海瑞是有名的清官。他在巡撫十府時,為拒絕別人送禮,發(fā)出了《禁饋送告示》,曉諭各級官員,剎住了送禮之風。
最后是“以詩律之”。明代監(jiān)察御史吳納受朝廷之命巡視貴州,考察“三司”吏治。半月之后,吳納離黔返京,至四川境內時,后面追來一騎,稱奉“三司”之命,向巡案大人奉獻黃金百兩。吳納不接黃金,向隨從取過文房四寶,在禮盒上作詩,婉言回絕:“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并士物,任教沉在碧波間?!?/p>
古代拒禮之術林林總總,但總的而言,這些方法與手段只有在官員本身具有廉正意識的基礎上才會發(fā)揮出效用。我們要想保證社會的風清氣正,就必須雙管齊下,不僅要在體制機制建設上下功夫,也要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深入每位公職人員的人心,讓他們產(chǎn)生廉潔公正的“肌肉記憶”,在面對貪腐誘惑時就能夠第一時間與其劃清界限。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qū)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