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龍
自古以來,北方地區(qū)就有供暖系統(tǒng)。當然,享受供暖服務,是需要支付取暖費的,古人也不例外。
每當寒冬來臨,古人支付“取暖費”時,會收到一些取暖補助。補助的“取暖費”均由朝廷統(tǒng)一分發(fā),早期通過實物形式發(fā)放,至明代改為現(xiàn)金發(fā)放,但能享受這個待遇的僅限于皇室成員和官員,普通人則沒有。
“取暖費”的發(fā)放在宋朝時就已經頗具規(guī)模。一般從每年農歷十月開始發(fā)放,直至次年正月。最高級別的官員如宰相和樞密使,每人可以領取到200秤木炭,其余官員則為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而宋代的一秤,相當于如今的20斤。以宰相為例,每個冬天能領到4000斤木炭,而平日里燒飯用的木炭還能每月另行領取。
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取暖費”更是多得驚人。當時宮中的“取暖費”按日領取,就拿后宮來說,最高級別的皇太后一天就能領到120斤木炭,而一般的妃嬪也能領到六七十斤左右,其他皇子皇孫的“取暖費”數(shù)量同樣十分可觀??紤]到需要取暖的時日,“取暖費”的數(shù)量足以讓人瞠目結舌。
此外,古代發(fā)放“取暖費”的機構也頗值一提。
明朝時稱發(fā)放“取暖費”的機構為“惜薪司”,專門負責宮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柴炭的供應;清朝時則改名為“營造司”,內設“薪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專門負責供應煤炭,另一部分負責管理“取暖費”。
古時官方給達官顯貴供應的“取暖費”,對平民而言可望而不可即。就拿煤炭來說,雖然北宋已經開始普及,但價格依舊非常昂貴,大多數(shù)人難以承受。冬天的時候,一些窮苦的百姓由于沒有取暖工具和燃料,只能受凍,有的甚至被活活凍死。
到了清朝中后期,西方工業(yè)革命的成果開始逐漸惠及中國,一些可以制煤的機器傳入國內,極大地提高了煤炭的質量和產量,使煤炭的成本降到了普通民眾能夠承受的范圍;再加上各種新型燃料的出現(xiàn)也極大充實了燃料市場,豐富了百姓的選擇空間。至此,官府放松了對煤炭的管控,京城開始出現(xiàn)煤炭私營點,老百姓終于有足夠的燃料為寒冬增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