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江永是一塊寶地,那么,上甘棠古村就是這塊寶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走進上甘棠古村,仿若穿越了時空,步入一個神秘而古老的“世外桃源”。
上甘棠古村,居江永縣城西南25公里處,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滄桑,村名未改,位置不變,建筑布局始終如一,居住人口始終為周氏家族。這在中國古村鎮(zhèn)史上,實屬罕見。
1000多年前,山東青州周氏族人奉詔南下平叛,橫掃千敵、大獲全勝之后,一道金光閃爍,將上甘棠村這顆璀璨的明珠推至眼前。這里,風(fēng)景秀麗,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謝沐河蜿蜒曲折,清澈見底,潺潺流淌;屏峰山脈層巒疊嶂,郁郁蔥蔥,鳥語花香。不是桃源,勝似桃源!他們陶醉了!此時戰(zhàn)亂已息,叛匪已滅,不居此地,還往何處?
于是,他們停車?yán)振R,卸甲收刀,劈荊斬棘,填土平地,燒磚砌墻,鋸木搭梁,硬生生在一片雜草叢生、蛇行蟲飛的荒漠之地建起了一個風(fēng)味獨特、典雅別致的聚居小村。從此之后,年復(fù)一年,一代延續(xù)一代,與當(dāng)?shù)噩幾逋椭C相處,起居、耕讀、行商、入仕……繁衍不止,日趨興旺。
令人稱奇的是,上甘棠村不僅風(fēng)光旖旎、山青水秀,還契合風(fēng)水之道,魔幻般地呈現(xiàn)出一幅天造地設(shè)、完美無瑕的太極八卦圖。
謝沐河蜿蜒曲折,呈“S”形從村中穿過,鮮明地標(biāo)記出八卦圖的陰陽分界;老村背靠屏峰山脈,新村牽手阡陌農(nóng)田,兩者隔河相望,相映成趣,各為八卦圖的陰陽魚;村東北的昂山與村西南的文昌閣一實一虛、一陰一陽,將八卦圖的“魚眼”點綴。自然與人文交融,厚重與興盛呼應(yīng),一番無需粉飾、不事雕琢的“天人合一”的壯麗景觀。也許正是這太極八卦圖的靈性福佑,上甘棠村人丁興旺,雙胞胎出生率極高,每一百人中就有一對雙胞胎??芍^奇妙無比,堪稱一絕!
參觀上甘棠,首先看到的是文昌閣。它立在村口,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占地108平方米,高16米、寬10.6米、深10.2米,一二層為青磚砌就,三四為全木結(jié)構(gòu),青瓦歇頂,每層外搭斗拱飛檐,里面雕梁畫棟,柱基駝峰為蓮花瓣座。一眼望去,文昌閣高高在上,莊重威儀,像一位資深博學(xué)的儒者,一本深邃厚重的典籍,一豎氣貫長虹的碑闕,在藍(lán)天白云下,在青山綠水間,巍然挺立,獨領(lǐng)風(fēng)騷。
在湖南省會長沙黃興北路,原來也有一座“文昌閣”,歷史悠久,文脈淵遠(yuǎn),煙火繚繞,鐘聲不斷。在歷史長河中,由于天災(zāi)人禍,保護不夠,“文昌閣”早已名存實亡,不見了蹤影,原址盡是一片樓房店鋪,僅存的孤門殘墻在繁華與喧囂中啼哭,令人扼腕痛心。想不到,在此偏僻村野,文昌閣完好無損,超凡脫俗,屹然山立,又何嘗不是上甘棠人的道行與功德?
文昌閣下,是“家學(xué)講堂”,枯干的大樹,厚重的拱門,斑駁的墻體,模糊的字痕,使寂靜的庭院更顯幾分肅穆與沉郁。木門兩邊,各貼一幅圓形“家風(fēng)家訓(xùn)”標(biāo)牌,右邊“處事以謙讓為貴,做人以誠信為本”,左邊“家庭以愛為根,生活以和為貴”,樸實的民風(fēng)昭然可見。門廳內(nèi),一塊偌大的屏風(fēng),為方便游客就近閱覽,將村口壽萱亭的《慈悲佛母他字歌》碑文書寫在上?!洞缺鹉杆指琛啡墓?03個字,有81個“他”字,諸如:“凡人世上有父母翁姑孝他,先要順?biāo)?,切莫逆他、傲?下有妻子奴婢養(yǎng)他,便要教他,切莫驕他、縱他?!薄拔ㄓ须S他、怕他、饒他、忍他、不逢他、不理他、不信他、不計他、躲他、避他,我慢慢看他”……以“他”照我,借“他”言我,簡明通俗,切情入理,句句精彩。
睹影知竿,一葉窺秋。不難看出,上甘棠村崇尚儒家文化、昌明儒學(xué)、秉承教化的理念由來已久,深入人心,由此而生的講禮儀、重賢德、尚讀學(xué)蔚然成風(fēng),賢達(dá)不絕、人才輩出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步瀛橋,步入瀛洲的橋梁,源于唐太宗李世民器重人才,在瀛洲設(shè)文學(xué)館,選入之士,光彩榮耀。起其名,意在推崇、鼓勵人們“登瀛洲”穎出,上甘棠人的洞達(dá)、追求可見一斑。
此橋建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長27米、寬4.5米、拱凈高5米,大塊青石無縫拼接,半圓形三孔相連,每孔拱頂薄如“蟬翼”,造型別致,線條優(yōu)美,與遠(yuǎn)近的山巒、水流、農(nóng)田、村莊渾然一體,相映成趣,組成一幅絕美的圖畫。古橋雖有894歲高齡了,且坍塌不少,迄今為止仍堅如磐石,甘當(dāng)“人梯”,無怨無悔承載人們的出進通行。
橋面上,因長年累月人畜來往的踩踏,石塊已磨棱刓角,傷痕累累,但它們不但不因此消沉與頹廢,相反,因勢順導(dǎo),化腐朽為神奇,變殘損為雋美,將自己修煉、打扮成一塊塊凹凸有致、光滑透亮的千年“珍稀”,為古橋增添一抹獨有的神彩與氣韻。也許是不甘庸常與清淡,抑或是被古橋的氣韻和魅力所吸引,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那些苔蘚、藤蔓、花草、小灌木等植物在尚未出世之際,毅然決然脫離原有的溫馨、富腴之地,或順風(fēng)飄落,或搭乘糞土,或被好心的雀鳥叼銜,先后聚集至此,各顯神通,見縫插針,生根,發(fā)芽,抽枝,展葉,將一座裸露、黝黑、孤寂的老橋染得一片青翠,生機盎然。而那古橋,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恩施”,欣喜之下,屏住呼吸,一動不動,任其在軀體上上躥下跳,恣意爬行,生怕稍有不慎,驚擾了這些鮮活的綠色精靈,在一瞬間紛紛離它而去。
一座橋,一段佳話。據(jù)傳,此橋落成慶典時,“八仙”神游至此,鐵拐李登上石橋,一腳跺下去,塌了半邊,村民們驚恐失色,愁容不展,橋身卻依然不倒,鐵拐李哈哈大笑起來,“天意!天意!此處人杰地靈,日后橋上每掉下一塊石頭,就會出一官員,眾鄉(xiāng)親勿憂也?!闭f完,不見了人影。此后,橋上陸續(xù)落下102塊石頭,村子里也出了102位文武官員,其中京官18人、進士11人。仙人之言,果真靈驗。如今,橋上有一塊石頭即將落下,是不是又會出一位大官呢?
這橋,千百年來,忍辱負(fù)重,堅忍不拔,無怨無悔,只講奉獻,不圖索取,恐怕也是上甘棠人氣節(jié)與風(fēng)骨的寫照吧!
我站在橋上,仰望蒼穹,觸摸紅塵,心如潮水,感嘆不已!倏忽間,遠(yuǎn)古時代嘀嘀噠噠的馬蹄聲、嘰嘰咕咕的車輪聲、叮叮咚咚的敲石聲、噼噼啪啪的柴火聲、咿咿呀呀的讀書聲在耳邊響起,由遠(yuǎn)而近,由小至大……似彈撥,如吹奏,鏗鏘,激越,優(yōu)雅,宛轉(zhuǎn),美妙絕倫,直抵人心!
我忘乎所以,向聲響處飛奔……
一條青石板路,油光晶亮,蜿蜒曲折,從村北延伸到村南。這是瀟賀古道的必經(jīng)之處,也是上甘棠古村的主要干道,全長約800米,寬近2米,將整個村子串通一體。從古至今,在這條路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健壯男人的大步流星,苗條女人的輕盈飄逸,稚嫩幼兒的搖搖擺擺,耄耋老人的步履蹣跚,重的,輕的,急的,緩的,優(yōu)雅的,莽撞的,舒暢的,艱難的,以各自的姿勢與形態(tài)走出人生的意味和生活的百樣。
主干道右邊,是歡快而富有靈性的謝沐河,河水清純?nèi)珑R,流淌不息,兩岸的景色跌入其間,倒映出又一個美麗的上甘棠,樂了老翁的褶皺,喜了孩童的眉梢,浣衣的村婦們有說有笑將水花兒挑得老高,幾只凈白的大鵝也趕上前來湊份熱鬧,搖擺著肥碩的身子嘎嘎嘎地歡叫著直往里跳。
主干道左邊,卻是另一番景象:繁密的商鋪,寧靜的住宅,威儀的槽門,幽雅的樓閣,厚重的山墻,靈動的翹檐,還有那工藝精巧的木格窗欞、匍匐臥地的灰色石階和凌空懸掛的大紅燈籠,在人聲鼎沸、炊煙繚繞中將上甘棠村的風(fēng)土人情、古風(fēng)古韻展露無遺,流光溢彩,吸引著三三兩兩、成群結(jié)隊來來去去的游客左顧右盼,佇足觀望,嘆為觀止。
在密密匝匝、鱗次櫛比的住宅與商鋪之間,主干道東側(cè)隔一段距離牽一條次干道,周氏按家族劃分在各條次干道內(nèi)居住,各自在小天地里起居,耕讀,孝老,教子,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過著安然、愜意的生活。主次干道的交接處,均設(shè)置精致的門樓和小巧的廣場,既為該族人出進的門戶,又是門內(nèi)人茶余飯后休憩、聊天的地方。可別小看了這個地方,上甘棠村沒有它還真過不下去,村里的逸事趣聞在此傳遞,族人的大事小事在此議定,鄰里的糾紛、家庭的矛盾在此溝通交流之后冰釋雪融,蕩然無存。
古村原有10座門樓,因時代變遷、人口流動,半數(shù)以上門樓已不復(fù)存在,保留至今的還有一門樓、四門樓、五門樓和九門樓。這些門樓,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大門上下均配有做工精巧、美觀大方的“門當(dāng)”與“戶對”?!伴T當(dāng)”由石頭打造,傍門腳兩側(cè);“戶對”以木頭雕就,置門楣之上。門樓的橫梁、立柱和雀替上或雕或繪麒麟、蝙蝠、壽桃、蓮花、銅線、花瓶、祥云、如意等各種圖案,分別寓意吉祥、福壽、財喜、平安和圓滿,純樸、善良的上甘棠人祈求幸福與美好的愿望盡在其上。
在五門樓前,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里“門當(dāng)”是方的,而“戶對”卻是圓的,與傳統(tǒng)的“方對方,圓對圓”相悖。正疑惑之際,當(dāng)?shù)厝烁嬖V我們: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最富有最有名望的族人,有一漂亮女兒,本想門當(dāng)戶對,嫁給同等地位、同等條件的人家,不料姑娘卻看上了外村一家徒四壁、窮困潦倒的小伙子,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和百般阻撓,逃離家庭,義無反顧與小伙成婚。一氣之下,這家人在修建門樓時,憤然將“門當(dāng)”造成方的,將“戶對”做成圓的,以示心中不滿,平心頭之恨。聽到這里,我不由得一聲驚嘆:敢與世俗權(quán)威叫板,好一位勇敢的姑娘!原以為在如此封蔽、邃嚴(yán)的古村,人們一定循規(guī)蹈矩、泥古守舊,不會有任何有悖傳統(tǒng)觀念與世俗的“出格”表現(xiàn),由此可見,是我大錯特錯,低估了上甘棠人的秉性、志向與膽魄!
漫步大街小巷,博物館、忠厚祠、惜字塔、擠女巷、縣衙遺址、防洪古墻,古宅、古樓、古道、古井、古樹,古色古香,如詩如畫,我目不暇接,如醉如癡,早已忘記了自我,不知了來處……
踏著古老而堅實的石板小道,我們拾級而上,來到了村南的摩崖石刻。
這里樹木蔥蘢,石壁矗立,既是瀟賀古道的關(guān)隘,又閃爍著上甘棠古村千年文化積淀的光輝。周氏族人在上甘棠安居以后,慧眼識珠,看中了這塊寶地,扒開荊棘,劈開石壁,硬生生在堅硬的石山中鑿出一條上有凸石遮蓋、下有石墻護圍的小徑,形成一彎貌似明月的石亭,故名“月陂亭”,既方便過往行人停頓歇息,又成了村里文人吟詩作賦的絕佳之地。
我抬頭仰望,只見峭壁摩崖上,刻著“月陂亭”三個大字,字體渾厚,灑脫,矯若真龍,熠熠生輝。
在數(shù)十米長的石壁上,鐫刻有27方唐、宋、元、明、清及民國的碑刻,有歌功頌德的,有褒揚鄉(xiāng)賢善舉的,有勸諭敬老孝親的,有記載奇聞軼事的,有描述山水風(fēng)貌的,就像一本鋪展在石壁上的周氏族人的小“全科百書”,內(nèi)容豐富,文采飛揚,生動感人,益人身心。更引人注目的是,石壁上鐫刻的“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遒勁有力,氣勢逼人,蔚為壯觀。據(jù)傳,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率部平叛,駐扎上甘棠,得知此地周氏族人與理學(xué)大師周敦頤同為始祖,出于對周敦頤敬仰與尊崇,性情之下寫下“忠、孝、廉、節(jié)”四字,送給周氏族人。后來,周氏族人將這四個字刻在石壁上,藉以對文天祥的緬懷與紀(jì)念,又以此作為自身的警示與鞭策。
我走上前去,久久凝視,反復(fù)端詳,輕輕觸摸“忠、孝、廉、節(jié)”碑刻,它雖經(jīng)千年滄桑與風(fēng)雨侵蝕,碑身破損,字體模糊,色彩暗淡,但我分明感受得到,它的熾熱還在,剛毅不減,光彩依然!
也許,正是這碑刻上蘊含的精神力量,感召上甘棠人千百年來始終不渝,百折不撓,將古老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延綿至今,長盛不衰!
劉克邦,湖南湘鄉(xiāng)人,1955年出生于黔陽縣(今洪江市),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一級,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湖南省文聯(lián)委員,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湖南省散文學(xué)會名譽會長,中南大學(xué)、長沙理工大學(xué)碩士生導(dǎo)師。著有散文集《金秋的禮物》《清晨的感動》《自然抵達(dá)》《心有彼岸》《漣水謠》。獲第六屆冰心散文獎,湖南省第四屆毛澤東文學(xué)獎,財政部、中國作家雜志社、中國財政雜志社文學(xué)征文一等獎。
責(zé)任編輯? 袁姣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