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拓,趙禹*,白金,梁楠,王超,王鵬
(1.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陜西 西安 710054;2. 新疆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 庫爾勒市 841000)
Se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yǎng)元素,它影響活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抗氧化防御和免疫功能,補Se逐漸成為一個健康話題(Rayman,2000)。余光輝等(2007)研究表明,人體每日攝入的總Se中植物性食品Se占26.3%,而動物性食品Se占73.7%。由此可見,動物性食品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有效補Se的主要來源。各類動物性食品中Se含量順序為魚類>肉類及其制品>禽蛋,表明魚類具有強的Se生物累積效應,是科學補硒的重要食材(馬文琦等,1993;段葉輝等,2011)。然而,目前國內外針對水產養(yǎng)殖生物中Se的研究多集中在Se對水產動物中的營養(yǎng)作用(陳星燦等,2018;Bai et al.,2019;Liu et al.,2010)、硒對水產動物的毒性作用(王宏偉等,2007;Bjerregaard et al.,2012;Gao et al.,2002)、水產動物對Se的需要量等方面(蘇傳福,2008;梁達智等,2019;Stewart et al.,2020),對水產生物中Se組織特異性積累、形態(tài)分析及影響因素的報道較少,且多集中于國外,缺少可供全國對比的基礎數據。鑒于此,筆者對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水體中主要魚類進行采樣,旨在查明博斯騰湖魚肌肉中Se含量特征及存在形態(tài),研究相同水環(huán)境條件下不同魚類Se生物累積效應差異,評價Se的生物可利用率,分析博斯騰湖富Se魚開發(fā)前景,為博斯騰湖富硒漁業(yè)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
博斯騰湖(41°56′~42°14′N,86°40′~87°26′E)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境內,海拔1 048 m,湖泊東西長約55 km,南北寬約25 km,水域面積約1 300 km2,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湖泊之一(巴雅爾等,2013)。博斯騰湖主要的補給水源為開都河和清水河,湖體由大湖、小湖、葦沼3部分組成。大湖區(qū)平均水深7.38 m,最大水深16 m,水域面積1 150 km2;小湖群由多個小湖組成,多分布在大湖西南葦沼,水深2~4 m,水面面積30~40 km2,其中位于焉耆縣的相思湖面積最大;葦沼主要在大湖西南、西北部,面積約350 km2,是中國三大蘆葦產區(qū)之一(圖1)。
圖1 博斯騰湖交通位置圖Fig.1 Location map of Bosten lake
博斯騰湖1958 年開始商業(yè)化漁業(yè)生產(陳朋等,2014),目前湖中淡水魚達32種,其中青蝦、赤鱸、鰱魚、鳙魚、鯽魚、草魚、鯉魚、池沼公魚等10種魚獲得有機產品認證,全湖面魚產量7 200t/y,產值0.88億元/年,已成為新疆最大的漁業(yè)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淡水有機水產品生產基地。隨著博斯騰湖漁業(yè)開發(fā)的快速發(fā)展,魚類資源結構不斷發(fā)生改變,湖泊食物網結構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面臨挑戰(zhàn)(陳朋等,2014;杜新憲等,2009)。因此,發(fā)展富硒漁業(yè)成為博斯騰湖漁業(yè)生態(tài)集約化、高質量高收益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2019年8月,在博湖縣烏蘭再格森鄉(xiāng)大河口(博斯騰湖大湖區(qū)野生魚唯一的捕魚碼頭)獲取鰱魚5件、草魚5件、池沼公魚5件、鯽魚5件和鯉魚4件共24件魚樣品,做為大湖區(qū)樣品;在焉耆縣相思湖獲取鰱魚4件、草魚3件、池沼公魚2件、鯽魚2件、白條魚2件和五道黑7件共20件魚樣品,做為小湖區(qū)樣品(圖2)。所有樣品均取魚腹部肌肉,共計44件樣品冷凍后送實驗室。
圖2 博斯騰湖水系及采樣點位示意圖Fig.2 Location of the sampling stations in Bosten lake
獲取的44件魚樣品包括7個品種,生活習性存在差異。鰱魚,屬于鯉行目、鯉科,為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生活在水體中上層;草魚,屬于鯉行目、鯉科,為草食性魚類,生活在水體中下層;鯽魚,屬于鯉行目、鯉科,為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生活在水體底層;池沼公魚,屬于鮭行目、胡瓜魚科,為肉食性魚類,生活在水體底層;鯉魚,屬于鯉行目、鯉科,為雜食性魚類,生活在水體底層;白條魚,屬于鯉行目、鯉科,為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生活在水體上層;五道黑,屬于鱸形目、鱸科,為肉食性魚類,生活在水體底層。
采用茍體忠等(2012)建立的方法測定魚體中的Se含量,其簡要方法為:在裝有魚肉樣品的錐形瓶中加入15 mL混酸HNO3-HClO4(2∶1),冷消化至溶液澄清,并于電熱板上低溫加熱至溶液約1 mL,并趁熱加入5 mL濃鹽酸,再于電熱板上低溫加熱至溶液約1 mL,取下,冷卻。然后將溶液轉移至50 mL容量瓶中,并加入12.5 mL濃鹽酸,再用超純水定容至刻度,搖勻。最后采用氫化物發(fā)生-冷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樣品溶液中的Se含量。
魚硒形態(tài)的測定參考《富硒農產品 GH/T1135-2017》中“附錄A硒代氨基酸含量的測定方法”,采用液相色譜分離原子熒光法測定,測定硒酸鹽Se(Ⅵ)、亞硒酸鹽Se(Ⅳ)、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胱氨酸(SeCys2)、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共5種形態(tài)。
以上指標均進行2次重復性測定,并計算2次獨立測定結果的相對誤差RE(RE=絕對差值/算術平均值)。結果表明,全部指標RE介于0.5%~12.6%,符合精密度≤20%要求,且總Se的測試精密度高于Se形態(tài)。因此,采用算術平均值作為測試指標最終含量值。
采用Excel 2010軟件(微軟公司,美國)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Origin8.0(OriginLab公司,美國)和CoreldrawX4(Corel公司、加拿大)繪制各類圖件。
博斯騰湖44件魚肌肉樣品全Se含量介于0.07×10-6~0.65×10-6,均值為0.27×10-6,高于廣州(0.24×10-6)(余光輝等,2007)、安康(0.20×10-6)(張斌鑫,2019)、克山(0.17×10-6)(張薛勤等,2018)地區(qū)魚平均Se含量。對鰱魚、草魚、鯽魚、池沼公魚、鯉魚、白條、五道黑7種魚的肌肉Se含量分別統(tǒng)計(表1),結果表明,魚肌肉Se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白條魚>五道黑>池沼公魚>鯽魚>鯉魚>鰱魚>草魚,白條魚肌肉Se含量是草魚的3.7倍。目前國內有關魚Se含量的報道相對較少,與其相比,研究區(qū)鯽魚Se含量為0.23×10-6,高于貴州市清水江三板溪水庫(0.22×10-6)(茍體忠等,2017)、廣州市(0.13×10-6)(余光輝等,2007)、上海市(0.18×10-6)(馬文琦等,1993)鯽魚Se含量,但低于鄱陽湖中鯽魚Se含量(0.5×10-6)(姚剛,2006);鯉魚Se含量為0.22×10-6,高于廣州市的0.19×10-6(余光輝等,2007),但低于三板溪水庫的0.24×10-6(茍體忠等,2017);鰱魚Se含量為0.20×10-6,高于貴州市清水江三板溪水庫中鰱魚Se含量(0.15×10-6)(茍體忠等,2017);草魚Se含量為0.15×10-6,高于廣州市的0.07×10-6(余光輝等,2007)。整體看來,博斯騰湖魚肌肉中Se含量與國內已報道數據相比,屬于較高水平。
表1 博斯騰湖魚肌肉Se含量分類統(tǒng)計表(10-6)Tab.1 Statistical table of selenium content of fish muscles in Bosten Lake(10-6)
對比大、小湖區(qū)各種魚肌肉中Se含量,表明大湖區(qū)5種魚肌肉Se含量從高到低為池沼公魚>鯉魚、鯽魚>鰱魚>草魚;小湖區(qū)6種魚肌肉Se含量從高到低為池沼公魚>白條魚>五道黑>鰱魚、鯽魚>草魚。大、小湖區(qū)采集相同種類的4種魚肌肉Se含量規(guī)律一致,即Se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池沼公魚>鯽魚>鰱魚>草魚,且同一種類魚肌肉Se含量具有小湖區(qū)高于大湖區(qū)的特征。
為查明Se元素在水生生物食物鏈中的變化規(guī)律,是否具有累積效應并隨著生物鏈逐級傳遞而升高,將采集的魚樣品按其生物食性分為肉食性魚、雜食性魚和草食性魚(表1)。對比博斯騰湖不同食性魚肌肉Se含量,結果表明,魚肌肉Se含量表現為肉食性魚(0.36×10-6)>雜食性魚(0.26×10-6)>草食性魚(0.15×10-6)的規(guī)律。該結論與Elzbieta et al.(2017)對位于波蘭西部的沃塔河食肉動物、雜食動物和植食性動物Se含量研究結果一致。大、小湖區(qū)不同食性魚肌肉Se含量表現規(guī)律一致,且小湖區(qū)各食性魚的肌肉Se含量均高于大湖區(qū)(圖3)。
圖3 不同食性魚肌肉中Se含量對比圖Fig.3 Comparison of selenium content in fish muscle of different feeding habits
由于魚類生活在不同的水層區(qū)域,不同的水層區(qū)域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為了考察水生生態(tài)環(huán)境差異對Se含量的影響,根據魚類活動的水層區(qū)域可將樣品劃分為底層魚、中下層魚和中上層魚。小湖區(qū)水深2~4m,水位淺不存在明顯的水層位差異,因此僅就博斯騰湖大湖區(qū)24件魚肌肉樣品Se含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不同棲息層位魚類Se含量特征。統(tǒng)計結果表明,位于底層生活的魚,其魚肌肉Se含量(0.23×10-6,n=14)明顯高于中上層(0.17×10-6,n=5)、中下層(0.13 ×10-6,n=5)生活的魚類,但中上層和中下層之間差異不顯著。
Se主要以有機硒的形式存在于魚組織器官中,魚的來源和種類不同,Se形態(tài)也不同,進而影響到Se的雙重生物效應。因此,查明魚中Se形態(tài)組成具有重要意義(Cabanero et al.,2004;Zurdo et al.,2019)。筆者選取了4件魚肌肉樣品測定其Se形態(tài)組成,結果表明,草魚(CY01)、鰱魚(BL01)、鯽魚(JY01)、五道黑(WDH01)肌肉中全Se含量分別為0.18×10-6、0.26×10-6、0.25×10-6、0.34×10-6。其中,硒代蛋氨酸SeMet占全Se比例介于51.22%~86.39%,是魚肌肉中最主要的Se存在形態(tài)(圖4);其次為硒代胱氨酸SeCys2,占比均值為11.35%,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占比為5.72%;以上3種有機硒占到全Se的71.54%~94.08%,均值為85.21%。動物對自然界中有機硒的吸收是通過主動運輸,而對無機硒的吸收是靠腸道被動擴散,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魚中有機硒較高的吸收率(謝凌天等,2018)。魚肌肉中無機硒以硒酸鹽為主,占到全Se的3.25%~22.76%,受魚種類影響變化幅度大,主要是由于硒酸鹽必須先被還原為亞硒酸鹽,然后才能進一步代謝,這導致亞硒酸鹽被更快的代謝并合并到蛋白質中,更大比例的亞硒酸鹽在生物轉化作用之前被消除,魚的生長期不同,硒酸鹽和亞硒酸鹽含量差異程度也不同(Lanctot et al.,2017)。
圖4 魚肌肉中硒形態(tài)組成圖Fig.4 Speciation of selenium in fish muscle
為表征不同魚類對Se的吸收能力差異,引入生物富集系數(BAF)參數(茍體忠等,2017),計算公式為:BAF=Cy/Ct,其中,Cy表示Se在魚體中的硒含量,Ct表示Se在湖底沉積物的Se含量。研究區(qū)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工作查明博斯騰湖小湖區(qū)湖底沉積物Se含量為0.34×10-6,大湖區(qū)湖岸沉積物Se含量為0.43×10-6(劉拓等,2019)。
博斯騰湖魚硒的生物富集系數BAF介于0.42~1.08(圖5),均值為0.75,其中五道黑魚BAF為1.08,硒生物累積能力最強,主要與其為肉食性、且常年生活在湖底區(qū)域,與水底沉積物及水生動物等環(huán)境因素關系密切,更易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南雪嬌等,2016);鯽魚、鰱魚、鯉魚3種魚均為雜食性魚,BAF值相近,分別為0.56、0.54、0.52。貴州清水江三板溪水庫對應3種魚BAF分別為0.6、0.4、0.6(茍體忠等,2017),2個地區(qū)BAF值整體相差不大,初步推斷鯽魚、鰱魚、鯉魚3種魚在不同地質背景水體中硒生物累積效應具有相近性;草魚硒生物累積效應最差,與其草食性生活習性有關(陳朋等,2016)。
圖5 不同魚肌肉中硒生物累積因子箱狀圖Fig.5 Box diagram of BAF in different fish muscles
綜上研究,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水生生物與Se的相互作用大致可概括為,水體沉積物是Se的儲備源,湖水中匯集了大量溶于地表水的硒鹽(包括硒酸鹽和亞硒酸鹽)(梁興唐等,2017),二者為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Se源,對于濾食性動物,可通過從水、藻類植物、微生物中攝食Se,而底棲生物還可直接從沉積物中攝取Se,通過生物累積和生物轉化成為可供生物利用的有機硒。由于水生生物食物鏈中硒的累積效應和水層水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造成不同食性魚類食物鏈硒營養(yǎng)級差異和不同棲息層位魚類Se含量差異。鰱魚屬于雜食性魚,喜歡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草魚為草食性魚,一般生活在水體的中下層,二者Se含量表現為鰱魚(0.17×10-6)>草魚(0.13×10-6),表明魚的食性比棲息層位更能影響到魚體中Se含量特征。
依據《富硒含硒食品與相關產品硒含量標準DB 65/T 556-2018》中“新鮮水產動物”富Se標準(Se≥0.08×10-6),44件魚肌肉樣品富Se率達97.7%,Se含量均值為0.27×10-6,高出新鮮水產動物富Se標準2.4倍?!妒称钒踩珖覙藴?預包裝食品營養(yǎng)標簽通則GB 28050-2011》中營養(yǎng)成分含量聲明要求,預包裝食品富Se魚中Se含量需≥0.15×10-6,以此為標準,44件魚肌肉樣品中有40件符合要求,富Se率達90.91%,同樣具有非常高的富Se率。相關研究表明,Se在魚體中的累積具有組織特異性差異,魚的腎臟、肝臟、性腺、鰓中硒含量均高于肌肉(Lizarraga et al.,2020;Lanctot et al.,2017),如此推斷,博斯騰湖中魚體應具有比本文更高的Se含量。與其他形態(tài)的Se相比,硒代蛋氨酸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和營養(yǎng)轉移特性(Misra et al.,2012),研究區(qū)魚肌肉中硒代蛋氨酸SeMet占全Se比例介于51.22%~86.39%,均值為68.14%,表明博斯騰湖魚不僅全Se含量高,品質也非常優(yōu)良。
博斯騰湖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產魚量約7 200t/y,是新疆最大的漁業(yè)生產基地,帶動當地6萬余人就業(yè)增收。博斯騰湖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推廣“人放天養(yǎng)”的生態(tài)漁業(yè)模式,鯉魚、池沼公魚等10種魚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資源優(yōu)勢明顯。因此,博斯騰湖具有發(fā)展富硒漁業(yè)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應重點發(fā)展現代漁業(yè)、生態(tài)漁業(yè)、休閑漁業(yè);同時,依托科技創(chuàng)新,開發(fā)富硒水產深加工產品,如富硒魚肝油等經濟高附加值產品。
(1)博斯騰湖獲取的7種魚的肌肉Se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白條魚>五道黑>池沼公魚>鯽魚>鯉魚>鰱魚>草魚,且同一種類魚肌肉Se含量具有小湖區(qū)高于大湖區(qū)的特征。受魚種類影響,魚肌肉中Se形態(tài)組成變化較大,以硒代蛋氨酸SeMet占絕對優(yōu)勢,其次為硒代胱氨酸SeCys2或硒酸鹽,有機硒占比71.54%~94.08%,硒的生物可利用率高。
(2)基于魚肌肉生物富集系數BAF對比研究表明,水生生物食物鏈中Se的累積效應和水層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造成不同食性魚類食物鏈硒營養(yǎng)級差異和不同棲息層位魚類Se含量差異,博斯騰湖魚肌肉Se含量表現為肉食性魚>雜食性魚>草食性魚,底層生活的魚肌肉Se含量高于中上層、中下層魚。
(3)博斯騰湖魚參考新鮮水產動物富硒標準,富硒率為97.7%;參考預包裝食品富硒魚標準,富Se率為90.91%;硒代蛋氨酸含量占比高,品質優(yōu)質,應結合區(qū)位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重點發(fā)展現代漁業(yè)、生態(tài)漁業(yè)、休閑漁業(yè),依托科技創(chuàng)新,開發(fā)富硒水產深加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