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明飛
近日,在《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藍皮書中,搜集了79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理由有父母離異、被家長批評、被同學欺負、教師行為失當、作業(yè)沒完成、成績不理想……這些孩子脆弱到不堪一擊的心理承受能力,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孩子對待事物的看法,是兒時通過父母的一言一行形成的。例如,沒有電梯,需要爬十樓。思維正向的媽媽會說:“太好了,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五樓了!”而思維負向的媽媽會說:“太糟了,都要累死了,只爬到五樓?!?/p>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同事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當面對無法控制的事件,或遭受不公正的評價時,人類會屈服于現(xiàn)狀。人的悲觀性格形成,基因只占一小部分,更大的悲觀性格是后天“習得性無助”造成的?!拔矣X得我不行,沒有結(jié)果,所以我放棄?!?/p>
塞利格曼進行了狗狗電擊實驗。把狗關進籠子,并對其進行電擊。研究人員首先讓狗掌握逃避電擊的經(jīng)驗;其次,每當狗狗采取行動,電擊就會消失。如果放棄應對,則情況毫無改變。所以,再次遇到電擊時,狗狗不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采取行動,于是,變得更樂觀、更積極。
這場“心理免疫”實驗中,“預防、掌控感與強化”是循序漸進的有效步驟:建立掌控行為的過程,即形成孩子面對困難時不退縮的習慣,在內(nèi)心發(fā)展出一套說服自己將失敗轉(zhuǎn)化為成功的理論。這套內(nèi)化出來的理論,會營造出將來遇到困境時迎難而上的樂觀心境。
把自信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并不能讓孩子直接學習到樂觀。鼓勵孩子嘗試與探索,才能讓孩子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和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