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的產(chǎn)生和成長,往往離不開童年時期的培養(yǎng),一代偉人周恩來亦是如此。對周恩來童年乃至一生起著重要作用的4位母親:生母萬氏、嗣母陳氏、八嬸母楊氏和乳母蔣江氏,她們給了童年周恩來不同的養(yǎng)分,塑造了偉人舉世公認(rèn)的完美性格和卓越品質(zhì)。
周恩來誕生的封建仕宦之家,當(dāng)時正處在逐漸破落衰敗之中。周恩來祖父周攀龍做過師爺、知縣,周攀龍一生清廉,除了留下淮安駙馬巷的房產(chǎn)和城郊的一塊墳地外,沒有給后人留下一畝田地。周恩來父親周貽能忠厚樸實,為養(yǎng)家糊口,常年漂泊在外。
周恩來不滿周歲就過繼給叔父周貽淦做兒子,但過繼不久,周貽淦就去世了。周恩來還有兩個伯父,四伯父(按照周家的大排行)周貽賡在東北謀差,基本不在淮安;八伯父周貽奎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痹癥,留下腿疾,一直沒有離開過駙馬巷。由于父親和四伯父都在外地供職,因而,周恩來童年的實際養(yǎng)育人和啟蒙者是他的四位母親。
周恩來生母萬氏是清河縣(今淮安市區(qū))萬青選的第12個女兒,小名冬兒,娘家人稱十二姑。萬青選是師爺出身,在清河縣做了30年的知縣。十二姑讀過五六年家塾,文化水平不高,但性格開朗,爽直豪放,辦事精明能干。周恩來曾經(jīng)說:“我的母親長得很漂亮,為人善良?!?/p>
解放后,周恩來在一次家庭會議上談道:“她從小開朗活潑,雖身為貴族小姐,卻不像大家閨秀,不肯纏足。外公經(jīng)常帶著她到處走,參加各種活動、禮儀等,所以她以后很會處世,很會應(yīng)酬。”
十二姑是周家這個衰落的官宦之家的主婦,在周家有著很高的威信。十二姑主持周府家務(wù),處事干練,考慮問題細(xì)密周到。
萬氏從小跟著父親萬青選出入官宦門第,經(jīng)歷過比較大的場面,見多識廣,也有能力充當(dāng)這個敗落中周府的“管家”。處理這些家務(wù),萬氏常常帶著周恩來。周家缺錢少糧時,萬氏還得維持周家的排場,負(fù)責(zé)調(diào)解大家庭內(nèi)部的矛盾。萬氏處理復(fù)雜家務(wù)、排解糾紛的才干,給周恩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了使周恩來有一個好的學(xué)習(xí)條件和環(huán)境,也為了擺脫家庭的困境,萬氏于1904年秋,帶著6歲的周恩來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萬公館),周恩來的父親和嗣母陳氏等,都跟隨他們一同搬遷。在萬府家塾館,周恩來繼續(xù)讀書。外祖父萬青選在周恩來出世后的第一天就去世了,但他的藏書非常豐富,成了周恩來獲取知識的寶庫。
1946年9月,周恩來在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采訪時說:“嗣母陳氏,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在我5歲時就常給我講故事……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
周恩來稱自己的生母萬氏為“干媽”,而稱嗣母陳氏為“娘”。
周恩來嗣母陳氏,1878年出生在寶應(yīng)縣一個書香門第。陳氏擅長詩文書畫,具有一定的文學(xué)素養(yǎng)。丈夫周貽淦去世以后,陳氏既未再嫁,也不輕易出門,把幼年的周恩來作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一心教養(yǎng)嗣子。在周恩來三四歲時,就教他練習(xí)書法;5歲時,教他吟誦古詩詞。
1905年9月,因萬府家塾館辦得不好,加之一些家庭矛盾,周恩來隨生母、嗣母,遷居萬府南邊的陳家花園。嗣母請來塾師,自立家塾館。學(xué)生一共4人:周恩來和他的弟弟周恩溥,還有他的表妹萬芳貞和萬懷芝。
周恩來在1946年回憶道:“我小時在私塾念書。從8歲到10歲我已開始讀小說。我讀的第一部小說是《西游記》,后來又讀了《鏡花緣》《水滸傳》《紅樓夢》?!标愂线€經(jīng)常給周恩來講故事,如《竇娥冤》《岳飛傳》等,對周恩來在思想上、文化上做了最初的啟蒙教育。周恩來在南開學(xué)校上學(xué)時,曾回憶這段短暫的美好時光,幼時喜歡聽嗣母講故事,“終日聽之不倦”。
1907年,周恩來生母萬氏去世不久,嗣母陳氏也因病去世,年僅30歲。
周恩來對嗣母陳氏感情很深。在日本留學(xué)時,周恩來寫過一篇日記:“我把帶來的母親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幾篇,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里非常的難受,那眼淚忍不住地要流下來。計算母親寫詩的年月,離現(xiàn)在整整的26年,那時候母親才15歲,還在外婆家呢。想起來時光容易,墨跡還有,母親已去世10年了,不知還想著我這兒子沒有?!?/p>
1907年,周恩來連續(xù)失去了兩位母親,在清江浦無法生活,只好帶著恩溥、恩壽兩個弟弟回到駙馬巷。八嬸母楊氏成為周恩來的實際監(jiān)護(hù)人。
八嬸母楊氏1877年出生在寶應(yīng)縣天平鄉(xiāng)一戶農(nóng)家,一生恪守舊時的倫理道德,尤信佛教“積善積德”。周恩來的八伯周貽奎得過小兒麻痹癥,留下了腿疾,自己沒有經(jīng)濟(jì)來源,多年受疾病和饑餓的困擾。楊氏和周貽奎帶著兒子恩碩,侄子恩來、恩溥、恩壽一家共6口,生活十分艱難。
為了一家人的生存,楊氏和周恩來一道跑當(dāng)鋪典當(dāng)衣物,將房子押給人家,維持那半飽半饑的生活。才10歲的周恩來便開始支撐門庭。家里常??拷桢X維持生活,要債的人不斷上門。有時伯父寄些錢回來,才還掉一點(diǎn)債。
周恩來曾經(jīng)說:“我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父親常外出,我十一二歲即開始當(dāng)家,照管家里柴米油鹽,外出應(yīng)酬。”周恩來從小就磨煉出同他的年齡很不相稱的那種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他把家族親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寫下來,貼在墻上,到了日子便去張羅應(yīng)酬。
從1907年周恩來就在楊氏的撫養(yǎng)下,一直生活在淮安駙馬巷,直到1910年離開故鄉(xiāng)到東北去求學(xué)。
萬氏將周恩來過繼給陳氏,陳氏無奶哺育,就在本城的南門大街小魚市口施家巷雇了蔣江氏給幼年的周恩來做乳母。
蔣江氏出身于淮安東門外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勤勞而善良,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周恩來一直稱她為“蔣媽媽”。蔣媽媽的丈夫是個裁縫,有時還當(dāng)轎夫,生有兩個小孩,家境貧寒。蔣媽媽在用乳汁哺育周恩來成長的過程中,同時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輸了勞動人民的誠實樸素和勤勞善良,也教會了周恩來許多從書本上學(xué)不到的農(nóng)家知識。
乳母家有一男孩名叫大文,比周恩來大4歲,周恩來叫他“大文哥”,大文稱周恩來為“鸞弟”(注:周恩來乳名“大鸞”)。有一次,周恩來去探望乳母和大文哥,見飯桌上沒有菜,他就和大文哥到勺湖割了很多蒲菜,送到乳母家。
周恩來12歲時,要離家去東北,臨行前,蔣媽媽13歲的女兒病死了,她痛苦萬分,又見周恩來要走,更加難舍難分。周恩來走后,她日夜思念。后來得知他在天津南開學(xué)校讀書,蔣媽媽竟借了高利貸作盤纏去看望周恩來。兩人見面,抱頭痛哭。當(dāng)時周恩來雖然正忙于學(xué)生運(yùn)動,但仍留蔣媽媽在天津住了5天。臨行前,周恩來還請四伯父替蔣媽媽買了船票,并送她幾十元錢,還讓她帶上一只吃飯用的搪瓷缸和一條毛巾在路上用。
4位母親,給了童年周恩來不同的養(yǎng)分。周恩來文采飛揚(yáng),才華橫溢,這中間有嗣母陳氏的教誨;周恩來不搞特殊,緊緊和勞動人民同呼吸,這中間有八嬸母楊氏、乳母蔣江氏的影響;周恩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成為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這中間有生母萬氏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