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宇明
不久前,熟人小聚,席間聊到省城某大學一老師課教得特別好,臨近退休卻還是講師,僅因為他沒寫論文、沒做課題。一位先生說:大學是學校,又不是科研院所,做什么課題、寫什么論文?將學生教好就行了。另一個反駁:大學的功能是承續(xù)文明、創(chuàng)造知識、服務社會,寫論文、做課題、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應該的。問題是評價老師不能唯科研,對上課非常受歡迎的老師應該有職稱直通車。上述兩位人士在對大學功能的判斷上見識相隔云泥。
見識是見而出識,所謂“見”主要有兩種:一是親身經歷,二是讀書?!耙姟钡枚嗔?,又喜歡尋根究底,“識”也就來了。上面兩位朋友,一個不懂現代大學應該干什么,只滿足于對它作字面化理解,思維毫無深度;一個明白高等教育的真正意義,對大學應該如何評價人才有個人見地。
我們交朋友,得考慮對方思想的“含金量”。與無見識的人走得近,容易使我們產生智力、知識上的優(yōu)越感,而優(yōu)越感可以輕易消弭一個人的斗志。如果周圍都是見識超拔的人,我們與之在心靈上平起平坐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就不會那么顧盼自雄,而會主動去經歷、去閱讀、去交流,一步步刷新自己。
無見識的人最缺的是格局,因此做事急功近利。與這種人打得火熱,會不自覺地像他們一樣為人處事。相反,假若我們有心跟見多識廣的人做朋友,就很可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沉淀、從容、儒雅、大氣,在關鍵時刻體現出爆發(fā)力。
見識是人最好的長相。我們交出一顆真誠的心,讓別人可以從你的一顰一笑中感覺你內心真實的悲歡,從你的一言一行里體會你精神的堅守與拒絕。
“人以群分”,這個“群”無疑包括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