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孜
《古典植物園:傳統(tǒng)文化中的草木之美》,湯歡著,商務印書館,2021年4月
“蔞蒿遍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里的蔞蒿,能解河豚之毒嗎?電影《龍貓》中,龍貓這樣的小精靈為什么要居住在樟樹之下呢?那一朵又白又香的茉莉花,竟然源自波斯或西國?高考之后的那個暑假,金魚缸中清新素雅的梔子花,是否也讓年少的你我內(nèi)心得到過片刻的安寧?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世界中。一草一木不僅僅是自然現(xiàn)象,還是先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更是他們言情詠志,乃至逃避世俗的寄托。本書中所呈現(xiàn)的這座植物園,充滿了彩色的夢和鮮活的學識。在對四季植物打量、考據(jù)的基礎上,作者解析植物與文學、藝術、歷史、風俗、歲時、風物之間的勾連,袒露情思,感悟自然與人生。漫步于這所植物園,讀者與草木相依相親,不僅可以了解古老傳說中植物的形態(tài)和功用,還可以窺見地理氣候的變遷和文明的交流痕跡。身邊許多司空見慣的植物,其實也是歷經(jīng)千辛萬苦,帶著酸甜苦辣的味道,來到我們的身邊。讀者在觀其形,品其味的同時,應該更多地咀嚼精神上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