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陽從河面升起,陽光瀑布般無遮無擋地傾瀉下來,村莊及村莊的人,大運河及河內外的生靈,全部睜開睡意朦朧的眼睛,開始與陽光對話。陽光安靜地照耀著,就在你的對面,伸手可及。
在河畔,我無數(shù)次目睹并沉醉于太陽的升起。在遙遠的地平線,在長河的盡頭,一輪紅日以一種難以名狀的靜默與莊嚴緩緩升起。那輝煌燦爛的景象籠罩著河流,籠罩著樹木,籠罩著村莊,籠罩著曠野,仿佛鍍上了一層耀眼的黃金。大河的日出透著天啟的味道,雄渾,綺麗,猶如老莊所推崇的大音希聲,驚心動魄。
學校在村子東頭,上學時,正對著燦燦爛爛的陽光。走向學校,像是走向太陽升起的地方。有時,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幾個小伙伴,走著走著,突然開始跑起來,像兔子一樣,撒開腿跑。第一節(jié)課,白發(fā)蒼蒼的張老師在黑板上寫著“天、地、人、日、月、山、川”,這是我入學學到的第一批字。從此,我沉浸于文字組成的河流里,也知道了那個用生命造字的倉頡。
陽光是溫暖的,也是酷熱的。一年夏天,接替張老師的汪老師在講臺上揮汗如雨,臺下竟響起了鼾聲,引起一串嘻嘻竊笑。汪老師把講義一扔,帶著我們去跑操。在那個狗不拉屎、鳥不下蛋的炎炎夏日,在毒辣辣的太陽下,足足圍著操場跑了四圈。每個人的衣服都濕透了,臉紅得像猴子屁股。事后,所有人都癱坐在椅子上,說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這樣的教訓。
有了光才有了生命。河灘上的生靈對陽光敏感,陽光是它們的衣食父母,是它們的恩賜。陽光的顏色時刻在變化,它把所愛的東西染上它的顏色,像秋天的樹葉,成熟、飽滿、熱烈。向日葵最敏感,在明媚的陽光下,臉盆大小的花像一面面旗幟,迎著風、迎著陽光展開。向日葵對生存的條件要求不高,哪怕是鹽堿地,也能生長、結籽。這一點像極了村子里的人,只要有一點光,哪怕是微光,也是可以活下去的。
向日葵不多見,多見的是棉花。棉花是擁有陽光氣質的花朵,綿白,柔軟,潔凈,溫暖。從誕生之日起,棉花一直訴說、延續(xù)著溫暖的含義,棉不斷,溫暖不止。春天,當布谷鳥開始歌唱,人也開始忙碌。母親幾乎天天泡在棉田里,打岔、掐頭、打藥、摘花,雙手染滿了棉葉的顏色,衣褲鞋子沾滿了泥水,全身上下帶著棉田特有的氣息。
在盛夏的陽光和熱風中,棉花長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花開,美如蝶翅,紅的,白的,黃的,嬌艷柔嫩。每一朵花的底部包裹著一個棉桃,初如豌豆,逐日漸長,直至變成碩大的桃子形狀,那花兒才黯然謝去。其實,這只是棉花的第一次綻放,是它青春的炫耀。等到秋天,棉桃綻開,白色桔瓣一樣的果肉呈現(xiàn)在眼前,那才是它真正的花開,才是它一生豐厚的積蓄。
滿田滿野的棉桃吐“蕊”,似乎是天上的云一不小心走失了,呆頭呆腦地掉進棉花地。那種白是陽光的白,那種亮是陽光的亮,纖塵不染,柔軟、輕盈。等大多數(shù)棉朵白了,母親帶著我去摘棉花。母親頭裹方巾腰系棉兜,一會兒側身,一會兒彎腰,五根手指同時伸向盛開的花瓣,一捏,一朵棉花被收進棉兜里。母親神情專注,動作嫻熟,腰間的布兜越來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婦。
剛摘的棉花是潮濕的,要在晴天烈日下曝曬。在葦席上,薄薄地攤開,像天上的白云落到門前。棉花的清香混合著濕漉漉的水汽,時不時地撩著鼻翼。等忙完這一陣,母親瞅個時間彈棉花,套棉被、縫棉衣、做棉鞋,柔韌的棉裹起秋陽甚至是冬陽的味道。母親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著平坦溫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有了著落,再大的雪,再寒的天,也不怕。
母親的棉衣、棉鞋像一堵厚實的墻,擋住了寒冷的侵襲。穿著它,走在零下十幾度的隆冬臘月里,像五六歲、十七八歲走在父母和戀人的目光里,溫暖,幸福。小時候,最喜歡在新絮的棉被上打滾,盡管時時有被針扎的心悸,可那份快樂不亞于當今的孩子跳蹦蹦床。有了女兒后,每到冬天,小女都裸穿著母親做的小碎花棉褲棉襖,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襖有些溜肩,讓女兒看上去清秀嬌好,一張小臉更加生動起來。
日有出,也有落。到了傍晚,燃燒了一整天的火球,緩緩向西方天際沉落,紫色的光芒渲染著天空,將一道紅光鋪展在大地上。過了一會兒,在火球即將觸到地平線的一瞬,夜幕由四周奔騰而至,一種奇特的聲音隱隱約約由遠處傳來。在這歡騰的氣氛中,火球迅速沉沒于黑色的地平線。頃刻,夜幕四合,唯余殘光一道,在沉落處閃動,醒目、蒼涼。很多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太陽落到哪里去了?又如何從東方升起?
陽光下的云是奇異之物。因氣流、溫度、濕度、風力、光線的不同,云便有了厚薄、高低、稀密,有了魚鱗狀或棉絮團,有了遠遠近近,有了高高低低。晴日的早晨,千里藍天,一碧如洗,纖塵不染,高不可測。到了上午,高空泊著淡云,如羽、如紗、如鱗?;馃谱蠲?,金色交織著橙色、紅色、紫色,形成了種種光彩的云霞,油畫般多姿多彩。遇上有風的日子,云便成了天幕上的過客,飛揚著、聚散著、擁擠著、追趕著,像趕赴一場盛會。這時的云狀,瞬息萬變,不可捉摸。
長河落日圓!落日下的大運河也動人,落日像一枚鈐印印在了河面上。站在岸上遠眺,水天一色。在光與影的世界里,平靜的水域像恬靜可愛的少女,盡情表演嫵媚動人的神韻。剎那間,忘記了一切,好像化身為河中的一棵草、一條魚,安然自得,樂哉樂哉!
秋天,夕陽下,一片片蘆荻變成了火焰,每一次浮動,都像火苗的一次生長。它們洶涌著向周圍蔓延,撲向四面八方,帶著大自然所賦予的不可遏制的激情,撩動飛濺,仿佛可聞獵獵之聲?;鹧嬖诳諝庵卸秳樱迫说臒崂藫涿娑鴣?,火勢在空中越圈越大,射向天邊的荒原。
日出日落,云卷云舒,都是生命意識的圖騰。它們于廣闊的背景下,展示生命消亡的壯烈,又暗示生命誕生的綺麗。陽光永恒地鋪展著,帶著鉆石般的光芒閃耀,照亮著每一株植物,也照亮著每一個人。久久地凝望著,我陷入了沉思之中,光榮與憧憬、今生與來世、此岸與彼岸,生生死死、來來往往、恩恩怨怨、愛愛恨恨,年輕的與年老的夢,都隨著一輪太陽升起沉落。
2
大運河在月光下流淌,月光下的河水閃閃爍爍,一切似夢非夢,如莊周夢蝶,生命以最自由的形式傾訴衷腸,也在傾訴中獲得自由,那才是真正生命的聲音,“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p>
月亮是童話的起點,童話隱藏在月亮里。在月光的映照下,事物有了含蓄的意義。我是伴著月光出生的,當時肯定不知月亮為何物。在它的照耀下,我啼哭起來。這啼哭是那么的無力,它無法阻止光亮進入我的生命??赡苁且驗槌錾谠鹿庀?,我對月亮有著莫名的親近與熟悉。
當太陽下山,當黑夜籠罩大地,人情不自主地仰視夜空,那里似乎隱藏著無法預知的秘密。在我的心中,月亮皎潔、清寥,獨具瑩澈之美。春月,馥郁朦朧,被蒙上了一層水汽;夏月,在青蛙的吟唱中升起;秋月,潤澤純凈,似床頭的梳妝鏡;冬月,在濃墨般的天空中孤獨發(fā)白。
月出之夜,家人酣睡后,我被它誘出戶外。走在如銀的月色里,影子被拉長——縮短——拉長,如此反反復復,最后朦朦朧朧地投于地上,被枝枝蔓蔓切割成曲線,竟然有了水墨畫的韻致。地形起起伏伏,步伐有快有慢,影子也或明或暗,或濃或淡。
月光讓鄉(xiāng)村變成了田園詩,變成了山水畫。因為有了月光,鄉(xiāng)村不再寂寞,一草一木都含情。在白雪般紛揚、瑩潤的光輝里,我成了一名歌手,肆意地彈奏,月光是一本被打開的樂譜。環(huán)顧四野,望不了夜空的頂,看不到天空的底,我的身體,我的心都溶進盈盈潤潤的光輝之中。
晚飯過后,父親淋著月光去稻田堵水,蛙聲從四面八方涌來,高高低低,長長短短,輕重緩急,錯落有致。站在田坎上,四周的蛙聲要將我整個人淹沒,且直往身上貼,直往耳朵里鉆,讓我有一種被擁抬起來、飄飄欲仙的感覺。稍稍移動腳步,近處的蛙聲戛然而止,遠處依然蛙鳴鼓噪,靜候片刻,近處的蛙聲又斷斷續(xù)續(xù)鳴唱起來,和遠處的蛙聲連接成一片。夜涼如水,置身于蛙聲的海洋里,身心一片清爽,里里外外都被過濾了。
溽暑季節(jié),屋子里籠罩著惱人的熱。入夜后,即使把天窗拉得高高的,風一點兒也不肯進入。母親卷一張草席,拖著我到外邊納涼。到了曬谷場,早已坐滿了人。女人與女人訴說著當家的艱難,男人與男人閑聊、侃大山,小孩子不知疲倦地嬉戲,直聽到大人的喝罵聲,才無可奈何地停下來。玩倦了,覷準母親和鄰人絮絮叨叨的當兒,悄悄地躺下,在習習涼風中不知不覺地入睡。最后又被母親擰耳朵揪鼻子喚醒,拖著仿佛不是自己的身體,閉著眼睛走回家。
回到家,沖個澡,關上燈,母親一邊用葵扇給我扇涼,一邊給我涂痱子粉,癢癢的涼涼的,好生受用。她偶爾哼唱起不知名的歌謠,天籟般響徹在枕邊,我竟不知道母親的聲音是如此美妙、動聽。一邊聽著歌謠,一邊找尋夜空中的星,絢爛的天狼,明艷的獵戶,凄麗的織女,盈盈的牛郎。父親寬大的手掌在我的頭上摸來摸去,顯出他少有的慈愛。
母親喜歡望月、望星空,在她的眼里,那些如寶石如珍珠散綴在浩茫幽遠的廣宇間的群星,都是活活潑潑的生命,都是閃著友善而頑皮的眼睛的精靈,都是顫動著銀色翅膀的白色小鳥。在她看來,一顆星就是一個生命。她常掛在嘴邊的是“地上的人活著,天上的星就亮著?!痹铝列切蔷驮诖扒埃o狹小的屋里灑下一地光華,照亮我的臉,也照亮我的心。一顆,兩顆三顆,四顆五顆……也不知數(shù)到多少,酣然入夢。
中秋節(jié)是屬于月亮的節(jié)日,家家戶戶要祭拜月亮,設大香案,擺上月餅、石榴、蘋果等,不能供梨,否則那就真“離”了。月光下,香燭高燃,祖母依次拜祭月神、兔兒爺。月神是嫦娥仙子,兔兒爺是玉兔,它最喜歡吃毛豆,所以供品要有帶枝帶葉的毛豆棵。最后由祖母切月餅,切時,要先預算好有多少人,在家的,出門在外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儀式完了,一家人坐在清涼的小院里,邊吃月餅邊賞月。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一輪滿月縈繞著我的遐思,寄托著我的夢想,構筑著我的天堂。那時仰望星空,想從那上面找到一切:飄渺的云河,靜若處子般的星子,遙遠的閃光,神秘的啟示。有時,望著望著,竟然有了眩暈的感覺。星空,博大、神秘、遙遠、永恒,在凡俗的事物之外,散發(fā)著鉆石般的光芒,向我敞開無限的可能性。在星空下,有多少次,它的光穿透我脆薄的心。
祖母是做月餅的高手,她做的月餅甜透了整個童年?;ㄉ?、瓜子仁、芝麻等炒熟碾碎,摻上紅糖,撒上青紅絲,澆上香油,和成餡,搟皮,做成一個個月餅,再用筷子、八角或酒瓶蓋在上面印些花紋圖案,最后上屜蒸,很快月餅的香甜味氤氳起來,彌漫了整個院子。祖母蒸出的月餅圓滾滾、白亮亮,猶如新月般誘人,一波一波地在心里蕩漾。
中秋夜,最期待的還是月亮,有了月亮,才可去戶外玩耍。狼吞虎咽地吃完月餅,就呼朋喚友去曬谷場,邊走邊唱:“月姥娘,八丈高;騎白馬,帶洋刀;洋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紅棗;紅棗紅,切紫菱……”稚嫩的聲音在寂寥的鄉(xiāng)間異常響亮,能傳出很遠很遠。一顆小小的心常常驚異于天宇中的寧謐與溫馨,忘了游戲。
夏夜里,運河邊、樹林中、草垛旁、野地里,到處螢火閃爍,像灶膛里飄出的火星,似下凡的小星星,讓鄉(xiāng)村的黑夜變得神秘幽深。螢火蟲飛得很輕很慢,飄忽不定,很容易捉到,隨手一撈,便進入你的掌心。螢火蟲微弱的光照亮,如細小的水流從指縫中一點一點滴出,或把螢火蟲裝在玻璃瓶中,掛在蚊帳里當燈籠,或是把自己關在一個黑屋子里,將裝在玻璃瓶中的螢火蟲翻出來,看著流螢閃閃歡舞。
村子里有一首歌謠:“螢火蟲,螢火蟲,掛著燈籠在哪方?誰要念書沒有火,請你過來閃閃光,閃閃光,閃閃光,伴我念書好用功?!?我記得是父親教的一首歌謠:“螢火蟲,找草叢,翻轉屎窟點燈籠;自己點燈雪雪光,別人點燈爛褲襠?!币馑际钦f自己點燈好走路,別人點燈會摔破褲襠,告誡我干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依然清楚地記得父親諄諄教導我時的神情,那神情包含了期盼和夢想。
中學后,中秋之夜比以往平添了幾分野性的奔放,我們一改往日的做法,結伴踏月漫游,四野展喉高歌。后來,外出求學,才真真切切明白了月是故鄉(xiāng)明的含義。大一那年中秋,初次離家的我和同學們圍坐在校園的操場上,一邊看著天上皎潔的月亮,一邊吃著學校發(fā)的月餅,一邊談著各自在家過節(jié)的趣事,說著說著,便被那思鄉(xiāng)的情感淹沒了,許多同學更是情不自禁哽咽起來。
月明人盡望。念及那些時光,我的心如同一個蓄滿了花蜜的瓷罐,釋放出香醇的氣息,一顆疲倦的心也如那枚清亮的月般寧靜、明亮。
3
雨和雪都是天賜之物。
對于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適當?shù)挠晁豢苫蛉保淼氖俏骞鹊呢S稔,是收獲的喜悅。農人對雨的感情是復雜的,總體來說是喜愛的,如果該下雨了,卻長時間不見雨來,便會昂首望天,在心里默默嘀咕,“這該死的老天,怎么還不下雨?”這個時候,你便會明白,為什么古文中有那么多祈雨的記載,為什么雨水被稱之為甘霖,為什么久旱的甘霖被稱為人生四大喜事了。
等著盼著,一場雨來了。興奮的人兒趕緊披上雨具,拿起鐵鍬,去田里扒溝、攢水。說是雨具,無非是在身上系一塊塑料布,或是在頭上戴頂斗笠。斗笠又稱席夾子,隨處可見,像一朵朵花開在四季的原野上。斗笠擋風遮雨,驅寒避暑。戴久了,變成古銅色,散發(fā)著時間的光澤。
久違的雨讓村內村外的生靈感到興奮,燕子在雨中展翅穿梭,不時地發(fā)出“啁啾啁啾”的叫聲,最高興的是鴨子、鵝,在院子里來回踱著步,時不時地撲棱著翅膀,引吭高歌,引得狗兒也汪汪大叫。雨落有聲,人聽著雨聲,想山的蔥茂,想溪的窈窕,想筍的破土拔節(jié),想成熟的豆棵開始“叭叭”炸莢,想揚起的谷?!吧成场甭涞亍?/p>
村子里的雨很多,有點點滴滴的雨,有淅淅瀝瀝的雨,有颯颯瀟瀟的雨,有宛若瓢潑的雨。每一種雨我都喜歡,喜歡對著垂天雨幕,側耳聆聽。從雨聲的大小判定雨的疏密,從雨聲的輕重料想雨的緩急。時間久了,能分辨出芭蕉上的雨聲,殘荷上的雨聲,竹葉上的雨聲,也知道了,雨打在泥土上是怎樣的,打在空階上是怎樣的,打在水面上是怎樣的,打在瓦上又是怎樣的。
夏天的雨來得急,去得也急,像一群突然過境的蝗蟲。一場雨過后,村內村外大大小小的池塘都滿了,成了青蛙的天堂。青蛙是鄉(xiāng)村用雨水和蟲兒喂養(yǎng)出來的,當天空的黑紗漸漸合攏后,蛙聲四起,如潮水般,一浪蓋過一浪,擠進屋子,漫過廊檐,擂響了夏季的鼓角和金鈸。青蛙一直“呱呱”地叫個不停,執(zhí)著地向樹林、向涼風、向明月、向繁星、向世間的一切,演奏它的音樂。蛙鼓之趣,在于夜雨初過,新月窺人,涼意催夢,暑氣乍解,一覺黑甜。
有一次,乘魚老大的漁船打魚,突然落起了雨。雨落入河面,聲音時有時無,那微響、那低語,從深沉的河面上蕩漾開來,從空寂的河面上圍攏著我,觸摸著我。風把一些雨絲吹到了我的臉上,好涼,好爽。遠遠望去,只見河上浮現(xiàn)出一重重銀灰色的村莊的影子,隨著雨的大小,時隱時現(xiàn),或有或無,空濛得像夢境。那印象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既不加深,也不淡得不見,永遠保持著那種渾然的畫面。
雨少了煩,雨多了也煩,最怕連雨天,多日見不到陽光,河水變成了黃色的泥湯。屋子內外,床上床下,都濕漉漉的,人的心情也濕漉漉的。身上似乎都發(fā)了霉,嘴里在不時地念叨著,“這鬼天氣,沒完沒了了,啥時候是個頭?。俊逼鋵?,嘴里在念叨鬼天氣的時候,心里像是也有了鬼氣。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人們對雪充滿了憧憬。相比起來,雪比雨更有氣勢,那是一種鋪天蓋地的氣魄。起初,雪如初春的楊花柳絮,飄揚飛舞,天空被翻滾的銀色所霸占。隨后,雪變成漫空飛降的鵝毛,不多久,天地潔白澄澈,銀裝素裹。大地、村莊在雪花的覆蓋下,靜靜地冬眠。沒有噪音,沒有塵埃,沒有喧囂,沒有紛爭,那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神光的洗禮,一種高潔而深厚的宏大樂章的浸泡。
兒時,雪總是沒完沒了地下,一場接著一場,每一場雪都飄得盡興,好像雪對大地的思念,從未停止。雪下得肥而大,經(jīng)常是大雪封門。雪如月光,映照得屋內一片光明,天尚未明,人就從睡夢中醒來了。推開門,公雞母雞“喔喔”“咕咕”地叫著,雪地上印下了竹葉樣的爪印,麻雀興奮地撲棱棱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馱著雪花鉆到屋檐下的窩里,伸出腦袋,對著飛舞的雪花“嘰嘰喳喳”。
“哇,好大的雪!”發(fā)完感嘆,著急忙慌地胡亂吃幾口早飯,挎上書包去學校,一拉門,雪已積到半膝,遂想起在學校里念過的一句詩“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痹诶滹L中打個寒顫,困意立刻如雪片飛串入林,再無影蹤。走出家門,和幾個要好的伙伴一同瘋鬧至學校。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溜冰,每個人都忘記了寒冷,肆無忌憚地奔跑、歡笑,那笑聲似乎能將樹上的雪震落下來。
閑下來的大人也不會貓在家里,拿著彈弓,或氣槍,去林子里、去河灘上,捕捉野味,如一只只貓或豹子。樹林,河流,原野全都被大雪覆蓋,好像藏著另外一個神秘的世界。世間的物事像在母親懷中哭泣著睡去的孩子,安靜沉醉。河灘上的樹幾乎落盡了葉子,梧桐,槐樹,椿樹,楝樹,柳樹,都光禿禿的,讓人覺得冬天是瘦瘦的。
走在林子里,風兒吹過,一大截樹枝上的積雪“啪”地墜落,在雪地上砸出一個坑,自身也雪花四濺,與四周的雪融為一體??諝馐乔遒模柟庹丈渲涞暮用?。沿著河灘,一邊走,一邊蹦噠,像一只快樂的松鼠。此時,松鼠、田鼠、刺猬、蛇等常見的動物早已冬眠或躲藏起來,昆蟲全部蟄伏在泥土之下,只有不知寒冷為何物的鳥兒,時不時飛來飛去,或靜靜地站在落滿雪的樹上,一雙眼清澈溫順地看著我。一只又一只鳥兒站在那里,如一個又一個士兵。
雪后的原野,潔白平整,被覆上了一層童話般的夢幻。若是偶然發(fā)現(xiàn)兔子的足跡,大人小孩都高興不已。那足跡如美麗的符號,點染著氛圍,敘述著一個生命的流浪。于是,人們便循著那跳躍的足跡去追野兔。結果可想而知,往往追了兩里地,足跡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野兔難捕,麻雀卻容易捉到。一根尺把長的木棍兒將網(wǎng)篩支在雪地上,木棍兒的底端系一根麻繩,一頭拉到屋子里。網(wǎng)篩里的地上,撒些小麥或谷子,只一會兒,麻雀就三三兩兩飛跳進去,爭吃起來。躲在屋內的人,手里牽著那細麻繩,等麻雀進得多了,猛一拉繩,棍倒篩落,網(wǎng)篩里頓時響起急雨似的“嘰喳”聲。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毖┲行新菲D難,匆匆往家趕的人在村頭人家的屋檐下歇歇腳喘口氣,抬目四顧,漫天皆白,漫地皆白,前路一片茫茫,天也不是原來的天,地也不是原來的地,可是每個人都知道在不遠的前方,有一家老小在等著他,于是,撣一撣頭上、身上的雪,繼續(xù)前行。
大雪封門的日子里,宜爐火,宜酒,下酒菜當然要有幾個,一碟油炸花生米,一碟蘿卜絲,一碟咸鴨蛋,蔥姜蒜和香菜辣椒拌在一起,是下酒的良肴。當然豬頭肉是少不了的,肥而不膩,拌以香菜、蒜苗或青椒。最佳的是湯鍋,爐子上坐一口鍋,用豬骨煮一鍋湯,“咕嘟咕嘟”地響著,鍋邊是自家的筍干、大白菜、土豆片,想吃什么直接投入鍋中。調料是母親自配的,辣油是朝天椒榨成的,香且辣,紅紅地攪在小料中,三兩分鐘,便吃得滿頭是汗。
對我來說,大雪天最美的事是蜷縮在灶間,劈柴,生火。柴火塞進火紅的灶膛,烈火熊熊,“噼里啪啦”地響,半干的柴禾被火吞噬發(fā)出“嘩嘩剝剝”的聲音。看著爐子里跳躍的火焰,臉是紅撲撲的,心是熱乎乎的,再聞著鍋里溢散出來的香味,覺得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也沒有什么不是一頓飯不能解決的。
長大后,大雪倒不容易遇到了。前人講究雪夜讀禁書,禁書沒讀到,讀到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那真是一個未經(jīng)污染的清涼世界,也是后人無限神往的境界。等到驀然抬首時,雪已堆至窗臺,遂展開雙臂,打個哈欠,伴著書香與雪悠然入夢。
紅日出,冬雪停。太陽出來,雪又成了陽光與大地親吻的媒介。雪花“咯吱咯吱”融化的聲音,也是雪滋潤大地、陽光的聲音。雪給我?guī)淼氖歉袆优c溫馨,是一份無以倫比的祥和與安寧。“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毖﹣砹耍粋€純潔靜好的世界就來了。
4
草在鄉(xiāng)村無處不在,屋前屋后,地頭田埂,溝渠河畔,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草。
早春,草斜長開來的細莖柔嫩得像嬰兒的小手,清晰可見葉脈和掌紋交錯的神秘,更別說清晨破蕾的小花,繁富,新奇。到了夏天,草枝繁葉茂、青翠欲滴,深夜時分能聽得見細蟲的呢喃,有時一聲出格的脆鳴,帶著青青綠綠的碧色,讓人疑心草叢里隱藏著一個與鄉(xiāng)村有關的秘密。等到天冷雨密的季節(jié),自然是風逐草地黃了。
草是有生命的活物,與人生死相依,與鄉(xiāng)村緊密相連。草可養(yǎng)豬、喂羊,間接地為延續(xù)人的生命服務;草可直接變成人的食物或藥物,如薺菜、灰灰菜、車前子;草曬干了,可裹在身上取暖或燒火做飯;甚至連它被焚燒后的灰,還可拿去肥田。對于草,村里人從來都不敢怠慢。鄉(xiāng)村長大的孩子都從事過與草有關的勞作,如割草、放羊等等。
放羊說是勞作,倒不如說是游樂。孩子們找一塊草兒茂盛的地方,即可放任自流,不用管它們。一只只羊兒徐徐散開,三三兩兩撒在草叢之間,若滿天的星斗,閃射出動人的光彩。它們勾頭搖尾,專注、貪婪地尋覓、啃青,一切皆置之度外,萬般悠然。小孩子則抓緊時間玩耍,寬闊的草地一時變了游樂場。等到玩累了,羊兒們也吃飽了,該打道回府了。
離家不遠處有一個鐵路部門的貨場,由于少有人去,長滿了各種各樣的草,擁擁擠擠地向四周綿延、散漫,星星點點的野花開放其中,日夜逸香。那些花草高不盈尺,香氣也不醉人,卻柔韌旺盛、爛漫清新。風一吹過,萬千草梢一齊俯身搖頭,如水里的波浪蕩向遠方。一邊嗅著青草的氣息,一邊望著如洗的天空,年輕的思緒也不知飛到哪兒去了。
春去秋來的風吹綠了一茬又一茬草,陽光溫暖了草地和草地上所有靈。草就這樣任風雨磨煉,任牛羊牲靈啃踏,任人割砍,也經(jīng)久不衰、歲歲葳蕤。陽光照灑、雨水沖洗的草喂肥了一只只羊,一頭頭豬,也喂肥了許許多多生靈,如蚯蚓、螞蚱、蟋蟀、蛐蛐、蟈蟈、蟬、螳螂、土鱉、七星瓢蟲、天牛等,當然也有蛇、蝎子、蜈蚣等。
蟋蟀,村里人稱蛐蛐,喜歡晝伏夜鳴,要捕捉,須等它振翅發(fā)聲時。晚上,我和小伙伴拿著手電筒去草叢里、去瓦礫中尋。鄉(xiāng)間的晚上是闃寂的,走夜路不免有幾分心悸,自己也聽得出腳步急迫,手電筒光柱搖動,像水暈在黑暗里浮蕩,一轉出村子,蛐蛐的鳴聲就多了起來,閉上雙眼,便有被蟲聲包圍、湮沒的感覺,恍若置身于一個童話世界。
捉蛐蛐有講究,需側耳傾聽。如果叫聲清脆響亮、悅耳高亢,準是體壯油亮的一只。然后,小心翼翼地循聲而去,以期逮個正著。蛐蛐個頭不大,其生性勇猛好斗,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斗蛐蛐是兒時樂此不疲的一種游戲,最能振奮人的情緒,幾乎每個男孩子都喜歡,不過要想得到一只稱王稱霸的蛐蛐卻不易,好多時候要看運氣。
捉蛐蛐有門道,養(yǎng)蛐蛐也有門道,僅從顏色上來分,就有“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之說。蛐蛐叫得最歡的是秋高氣爽、繁星似錦的夜晚。勞作了一天的村民開始燒火做飯,灶房內燈光昏暗,灶內燃燒的柴草“噼啪”作響,鍋中蒸騰的熱氣溢滿整間屋子,原本就不明亮的灶房越發(fā)朦朧。屋角的草堆里、石縫中,不時有蛐蛐叫,在夜幕下響成一片,充斥在天地間。
在陰雨連綿的天氣里,平常深居淺出的蝸牛也爬了出來,它們背著帶有螺旋花紋的殼,伸著兩個小小的角緩慢地移動著。如果用草根戳它的觸角,它會立即將細膩的頭角縮進圓圓的殼里,一動不動。好大一會兒,它才從殼里試探性的伸出肉角,擠出淺黃色的軟體,繼續(xù)往前爬行。在它身后,留下一道明顯的汗痕,粘乎乎的,刺激著孩子們的情緒,一遍又一遍,玩得忘我而著迷。
村里人和草里的其他生靈一樣,深刻地體悟著草給予的溫暖和關懷。在草慷慨的養(yǎng)育中,生息于其間的生靈都被大地豐富的食物喂養(yǎng)得剽悍強壯。草作為一種生命的形態(tài),給人的啟示也多。它頑強,即使頭頂一塊石,也要想辦法從縫隙里探出頭來;它堅韌,即使頭被割去了,身子也要挺立在那兒;它勇敢,哪怕是暴風驟雨冰雹襲來,它能毫無怯意地去面對;它甘于平凡,生長在再偏僻的地方也毫無怨言??粗?,我感覺自己也成了一株正在成長的青草,體內奔涌著青草生長的聲音。
草在村子外茂盛,花在村子里開放,說是花,其實也是草,無非是人為地把它們區(qū)別開來。村里的花和村子外的草一樣多,月季,牽牛花、虞美人、馬齒莧、晚飯花等,最常見的是鳳仙花。鳳仙花,莖枝肥厚,光滑油亮,嫩嫩的能掐出水來。每年七月,鋸齒形的綠葉中間,開滿紅的、紫的、粉的、白的花,隨風浮動著點點清香。
鳳仙花可用來染指甲。傍晚,花摘下來,切碎,加鹽或礬,放在碗里搗成泥漿,敷在指甲上,裹上向日葵葉子,美美地睡上一覺,指甲就在夢里浸潤了它的紅。母親在院子內外種滿了鳳仙花,東家挖一棵嫣紅的,西家移一株淡紫的。待到花季,一朵朵,一簇簇,葳蕤、香醉了時光。
鳳仙花還可用來治療灰指甲、甲溝炎,是一種天然的藥物。小時候,我得了灰指甲,母親要用鳳仙花給我包腳趾甲。我作為一堂堂男兒,怎么也不愿意。有一天,母親趁我睡熟了,用鳳仙花給我包了腳趾甲。第二天醒來,我看著紅紅的趾甲,哭笑不得,像做了一件不能見人的事情,襪子也不敢脫,連最喜歡的下河摸魚也棄之不顧了。
“白晝綠成芳草夢”,那些盛開或衰敗的花、那些蒼綠或枯萎的草,或搖曳,或凝定,或芬芳,或苦澀,無不成為撼動心魄的一種力量。面對草兒,仿佛面對歷史深處的一簇風景。一處草地就是一座深深的庭院,從這里走出的人,即使走成了貧窮,精神也富有,即使走成了清瘦,靈魂也健壯。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是不衰野草的可愛。無論什么時候,寧靜、真實、牢靠的草地,都是我的精神家園,我在它的語言里凈化、神悟。
【作者簡介】呂峰,1979年生。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簽約作家,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發(fā)表出版作品200余萬字,見于《人民日報》《雪蓮》《大地文學》《散文百家》《當代人》等報刊,著有《屋頭青瓦是誰家》《夢里天堂:一城一景一味》《一器一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