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源
一、什么是“讀懂”
讀書,特別是對于孩子的讀書,應(yīng)該聚焦于“讀懂”。很多時候,我們強調(diào)要從興趣入手,總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卻往往會忽略了一點——當你讀不懂、學不會、做不對的時候,很難產(chǎn)生興趣。讀懂一本書,才有可能愛上這本書。讀懂遇見的書,才有可能遇見閱讀、愛上閱讀,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閱讀興趣。
“懂”字有它的本質(zhì)的意思,就是心里要了解情況、掌握情況,是從內(nèi)心的里面來知道、來了解。“懂”肯定不只是一方面的情況,也不能只是表面的了解。讀懂一本書就有了不同的含義——掌握了書中各方面的情況,這才是“懂”。
二、應(yīng)該怎樣來讀書
第一,要靜默讀書。靜默讀書就是安靜地閱讀。能夠自己去安靜地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
那么,到底從幾歲開始靜默讀書?我個人覺得越早越好。因為,幼兒園的孩子可以自己看圖來理解;小學的孩子可以看著圖,根據(jù)自己認識的僅有的那些漢字去判斷、推論這本書的內(nèi)容。
閱讀最大的樂趣不是所有的字都認識,而是憑借僅有的數(shù)字、符號、圖畫,自己想象出那個意思。這才是閱讀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玩的地方,而不是所有的地方你一覽無余。
一本書,所有的東西你都完全理解了,那它對你來說就沒有特別多的意義了。所以,我們不要把所有的所謂“閱讀障礙”都給孩子掃清,這也是讓他面對思維的挑戰(zhàn)。
第二,就是靜心思考。孩子讀書的時候,我們盡量不要去打擾。只要孩子投入地讀書了,就不要去打擾他,直到他終止了這個讀書活動。這樣,有利于他自己靜下心來獨立地進入書中的情境去思考。
三、怎樣做才能讀懂
人的一生非常長,每個人成熟發(fā)展的階段不同,只要每天都在進步,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tài)。學前階段讀書的時候,從熟悉一本書開始,到讀故事給孩子聽,到親子閱讀,這都是一種閱讀行為,但還不是閱讀的本質(zhì)。
閱讀的本質(zhì)是什么?
第一層就是識別。孩子可以識別書中細節(jié)的信息。如果不能識別的話,就要教,哪怕特別小,根本不起眼:“這邊有個小蟲子,你看這個花,花的葉子上竟然也有一個洞,是那個小蟲子咬的吧?”
一定要帶著孩子去看這些細節(jié),去識別這些細節(jié)。孩子在識別人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他一開始不可能做到人臉識別,他可能靠聲音,甚至會靠氣味來識別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是孩子的本能。那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這些抽象的圖畫和符號的時候,就是他鍛煉本領(lǐng)的時機。所以,家長要有這樣的提示。
還要帶著孩子去識別情緒,去觀察圖畫書中人物的表情。畫家在畫圖畫書的時候,已經(jīng)通過這個小動物或者這個人的體態(tài)語言來表現(xiàn)內(nèi)心,但還有很多家長有這樣的苦惱:“我都說反話了,我家孩子竟然聽不出來;我都很生氣了,結(jié)果他還笑呵呵的;我都急了,他還問‘怎么了’?!币簿褪钦f,這時候的孩子,還不會進行人臉識別,他不能識別大人的情緒。
怎樣帶著孩子去識別呢?就是讓孩子去觀察書中人物的神態(tài)、表情。這也是從出生到幼兒園結(jié)束的這6年的時間,孩子讀書最應(yīng)該受到的訓練。因為在識別的過程當中,孩子要去思考,要去辨別。
第二層就是情境化。一本書就是一個情境,是給讀者營造的一個思考的情境,所以我們特別要重視情境化。一二年級的孩子要熟悉什么?要熟悉故事的情節(jié),尤其是故事細節(jié)的進展,因為他們這時就應(yīng)該讀有文字的書了,文字比較少的圖畫書。
圖畫書不會因為文字的減少而降低了它的魅力,而恰恰是因為文字的減少而提高它的魅力。為什么?因為文字越簡潔,它傳遞的信息應(yīng)該越豐富。
上面講到識別圖畫里的細節(jié)信息,這時候就要識別文字中的細節(jié)信息。一個故事可以分三遍來讀,一遍強調(diào)它的名詞,一遍強調(diào)它的動詞,一遍強調(diào)它的形容詞。這樣,這個故事的細節(jié)在孩子的心中就變得豐富起來。
三四年級的時候,讀書就要有一種代入感了。這種代入感和前面提到的代入感還略有不同:前面的代入感,是直接就想象到自己是一個里邊的主角;這時候,很多孩子會在不同的角色之間選擇,會站在這個角色的立場上去想一想,也會站在另一個角色的立場上去想一想,這就叫角色的體驗。角色的體驗,除了有情感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思考。在一件事的對與錯上,他要去判斷。
到了五六年級,就要探討一些相對厚重的,和生命、和人生有關(guān)的主題。這時候,孩子們就會調(diào)動他的人生經(jīng)驗來思考了。
四、不同年級怎樣讀
低年級
在閱讀《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這本書的時候,因為書中情節(jié)變化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很多關(guān)鍵地方教師都可以停下來,讓學生想象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
尤其是書的最后小甲龍跑到山頂?shù)牟糠?,讓學生想象,接下來可能會發(fā)生什么,然后出示下一個畫面。
相信學生一定會被感動,因為他們想不到小甲龍竟然找到了父母。一年級的孩子對父母有著強烈的情感依賴,當他們看到這樣的場面的時候,一定能把小甲龍想象成自己。
其實,整個故事孩子都會把自己想象成小甲龍。這樣的處理是為了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感受故事中的溫情。
通過這本讀物,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圖畫書之所以給孩子帶來無盡的樂趣,關(guān)鍵是能帶來視覺沖擊和無窮的想象。但是,想象要以看懂圖畫內(nèi)容為基礎(chǔ)。所以,教師在用圖畫書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充分地看畫面。
圖畫語言是學生天生的語言,他們很容易看懂,甚至很容易發(fā)現(xiàn)細節(jié)。
圖畫書的閱讀,閱讀畫面要重于閱讀語言。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情緒的渲染、思維的歷練,是閱讀圖畫書的主要目的。
中年級
以《親愛的漢修先生》為例,談中年級的閱讀。
在班級讀書交流的時候,我們可首先設(shè)計這樣的問題:“書的作者是誰?哪國人?”引導學生關(guān)注作者,懂得讀書其實是和作者交流。對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種方法,有利于理解書中的一些內(nèi)容。
然后提問:“這本書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歡誰?說出你的理由?!?/p>
通過學生匯報,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過說喜歡誰,了解學生對這本書的理解程度,看他們是如何看待書中人物的;讓學生說理由,就是通過書中的某些情節(jié)證明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說出來。
與學生進行交流:“書中最讓你難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興的、悲傷的、痛快的、遺憾的、好玩的……”
學生會選擇不同的內(nèi)容,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匯報,這樣可以豐富每一個學生讀書的感受。同時,通過這樣的匯報交流,還可以完成對整本書的梳理。
接下來是探究細節(jié),教師可以抓住幾個重點段落進行設(shè)計。
比如,這本書的結(jié)尾是這樣寫的:“我覺得悲傷,同時也感到很欣慰?!弊髡邽槭裁催@樣結(jié)束這本書呢?通過這樣的追問,讓學生從整本書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長的心路歷程。
高年級
班級讀書會的開展需要經(jīng)歷很多個階段,有時候可以按照章節(jié)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有時候可以按照人物進行閱讀,然后再回歸書的整體進行交流和討論。
例如,開展《草房子》的讀書交流,適于在通讀整本書的基礎(chǔ)上,按照人物進行交流。可以將一個人物或兩個相近的人物放在一起進行交流。比如,“禿鶴”和“西馬”這兩個人物,有很多相似之處,讓學生先說出對這兩個人物的印象,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談?wù)勊麄兠值挠蓙?,然后根?jù)自己的推測,看看作者為什么給這兩個人物起這樣的名字。通過這樣的探討,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人物的性格。
最后,圍繞“兩個人物身上哪里最讓你感動”進行交流,理解“尊嚴”和“責任”的含義。
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文中的空白處進行閱讀交流?!恫莘孔印愤@本書中每章節(jié)的每個部分只用“一、二、三”來劃分,讓學生給每一部分命名,鍛煉學生概括的能力,同時有利于對情節(jié)的整體把握。
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