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每每論及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我們常常會聽到教師們對于工作艱辛與煩瑣的埋怨,進而表現出對職業(yè)了無意味的倦怠。多數教師為“現實在”之無奈所囿,少卻了朝向未來的“尚未在”的眺望。究其實質,過度的工具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取向的教師發(fā)展觀,正在遮蔽并禁錮著中小學教師心靈的成長與精神的解放。教師成長需要建構屬于自己的希望哲學。
1907年,布洛赫在他的《論“尚未在”范疇》一文中提出,“尚未在”意即“現在還不存在”“現在還未實現”。但除此之外,“尚未在”還蘊含著一種未來可能的“在”,表達著一種時間發(fā)展中的可能與趨勢。這種發(fā)展的可能性內隱于人們的心中,體現著強烈的傾向性,雖然其于當下是還未達成的,于未來的時間與空間卻有著實現的可能。之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不論現實給予我們多少羈絆,我們還是希望教師心中有專業(yè)成長的“詩與遠方”,這或許是其最終也不會實現的愿望,但“尚未在”之存在本身即是無限而豐富的時空描摹,其對發(fā)展中的人的引力和魅力,會不斷轉化為成長的驅動力,進而引導教師堅毅而執(zhí)著地行進在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與實現自我的成長歷程中。
當一個教師的心底已經擁有了“尚未在”的成長希望,他就會超越現實生活的桎梏與藩籬,視專業(yè)發(fā)展為一種“有根的存在”。他不汲汲于貧窮與困頓,不陶陶于無聊與流俗,不憤憤于不公與曲解,不汶汶于當下教育的“竭澤而漁”與“揠苗助長”。他總是沉浸于對教育本質的思考與追問,或欣慰于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與進步,始終相信教育就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喚醒。他憧憬著自己無限可能的教育明天,相信歲月,相信種子,幸福地過著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專業(yè)生活。
當一個教師的心中孕育了“尚未在”的成長信念,他就會始終用進取之心對待每一天的工作,視職業(yè)生活為一種“向新的創(chuàng)造”。每一天的教學內容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兒童都不一樣,因此,每一天的教育展開方式也是新的。“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币环矫妫两诮虒W方法的研究與改進,或問題學習,或案例學習,或項目學習,探索在深度學習中給兒童以創(chuàng)造的經歷,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堅定地秉持人文主義教育觀,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強調終身教育,呼吁教育為包括學生、教師在內的所有人的發(fā)展提供支持,以實現其可持續(xù)的進步,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之于教師的成長,“尚未在”是一種朝向未來的憧憬,也是一種面向可能的規(guī)劃,還可以成為一種觀照夢想的實踐行動。在浪漫的烏托邦精神的暖流中,存在著一種真實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了當下教師專業(yè)生活的真相之后,他依然熱愛并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種生活會越來越好。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市吳門教育集團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