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人們對十二生肖動物各有褒貶,那么“?!笨梢哉f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從古至今,人們贊美牛的勤懇和任勞任怨。這種喜愛體現在詩句、歌謠中,也藏在各地的民俗、民藝中。
占據民俗節(jié)日C位的“牛”
牛是春耕的主力,因此立春時節(jié)牛就率先出場,開啟了民間流傳最廣的民俗“鞭春?!??!氨薮号!钡牧曀鬃钤缙鹪从谙惹貢r期,盛行于唐、宋兩代,一直流傳至今?!读x縣志·歲時》有“鞭春?!钡某~:“一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民安,三鞭曰天子萬歲春?!薄八秃畾?,促春耕”是“鞭春?!钡暮诵囊饬x。鞭牛時鑼鼓喧天,春牛披紅掛彩,現場熱鬧非凡。有的地方要將土做的春牛打爛,圍觀者爭搶碎土扔到自家田中,寓意風調雨順,來年豐收。除了漢族的“鞭春?!敝?,少數民族也有不少與“?!毕嚓P的民俗?!芭M豕?jié)”是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了體現對牛的崇敬,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壯族、侗族、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都會宰雞宰鴨,大擺宴席,邀請親朋共度“牛王誕”。云南麗江納西族的“敬牛王”與眾不同,每年都要敬牛王兩次,足見其誠意。
以“?!睘橹黝}的民間藝術
剪紙體現了民族獨特的文化和價值。我國自古是農業(yè)社會,而耕牛是農業(yè)社會不可缺少的助力。因此,在剪紙作品中,耕牛勞作的身影頻頻出現。另外,我國有“一耕銀,二耕金”的俗語,耕地是財富的來源,而牛是五谷之神,與財富密不可分。因此,在很多剪紙作品中,牛常與孔錢、金元寶搭配,象征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渴望。
“春牛圖”是極具農耕文化精髓的年畫作品,是鞭春牛、送春牛、粘春帖等民俗活動中的一環(huán)。粘春帖時在墻上張貼“春牛圖”,圖中往往帶有時令節(jié)序的文字,便于農民把握農時。“春牛圖”中不乏禾穗與壯碩的春牛、花卉、錠錢、財神等元素,象征了五谷豐登、富貴吉祥。除剪紙與年畫外,牛的形象還在皮影、農民畫、泥塑等藝術形式中頻頻出現。
(選自2021年1月22日山東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