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蘭芝,唐徐韻,廖瑩瑩,何艷芹,張海濤,潘 莉
(貴州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膽石癥(cholelithiasis)又稱膽系結石病或者膽石病,是指膽管或者膽囊任何部位發(fā)生結石的疾病,是最常見的膽道疾病[1],以上腹疼痛、寒戰(zhàn)發(fā)熱、黃疸、惡心嘔吐等為主要表現(xiàn),并易誘發(fā)膽道梗阻、膽道感染、膽源性胰腺炎等,嚴重者可引起膽囊穿孔甚至危及生命[2]。膽石癥的類型按其所含成分可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性結石、混合性結石3 類[3]。根據(jù)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4,5],膽石癥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從過去的3.1%升高至10.7%,隨著生活水平的增高和飲食結構改變,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趨勢。膽石癥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6],療效顯著,但是復發(fā)率高。中醫(yī)治療膽石癥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并在臨床中進行運用推廣[7]。穴位埋線是針灸學的一種延伸和發(fā)展,也是長效針灸,它是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xù)刺激,達到調整機體功能、改善病理狀態(tài)的效果[8]。本實驗通過對膽固醇膽石癥大鼠進行穴位埋線干預實驗,觀察其血清總膽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含量的變化,旨在為臨床治療膽固醇膽石癥提供參考和依據(jù)。
1.1 實驗動物 SPF 級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32 只,體質量(250±10)g,購自斯貝福(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格證號:SCXK(京)2018-0012。本實驗操作均符合動物倫理要求。
1.2 分組及造模 大鼠適應性飼養(yǎng)1 周后,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32 只大鼠隨機分為空白組8 只,給予普通飼料喂養(yǎng);其余24 只建立膽固醇膽石癥模型,本項目在既往研究的致石飼料方法基礎上進行改良,建立膽固醇膽石癥大鼠動物模型[9-11],以蔗糖50%、酪蛋白20%、膽固醇1%,膽酸0.5%、豬油15%的比例配制致石飼料,喂食6 周后,將24 只造模大鼠隨機分成模型組、埋線組、針刺組,每組8 只。
1.3 主要儀器與試劑 9 號一次性埋線針(江西格蘭斯醫(yī)療有限公司),4-0 號羊腸線(山東博達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華佗牌不銹鋼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規(guī)格:0.25 mm×25 mm),離心機(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美國),多功能酶標儀(Molecular Devices,美國)??偰懝檀技案视腿ピ噭┖校暇┙ǔ缮锕こ萄芯克?。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 埋線組將9 號埋線所用4-0 號羊腸線按穴位所需剪成3~4 mm的長度,置于95%酒精中浸泡備用。將大鼠固定于鼠臺,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院校規(guī)劃教材《實驗針灸學》及中國針灸學會實驗針灸分會制定的《動物針灸穴位圖譜》選取并定位“陽陵泉”“膽囊穴”“足三里”“第10 胸椎夾脊”穴,局部脫毛,穴位處用75%酒精常規(guī)消毒,采用9 號埋線針,3~4 mm 羊腸線,刺入穴位4~5 mm,向內(nèi)推針芯,同時緩慢退出針頭,將羊腸線植入穴區(qū)肌肉內(nèi)。檢查有無出血,按壓針孔片刻。每7 d 為1 個療程,共2 個療程,每療程間隔2 d。針刺組將大鼠固定于鼠臺,用1寸的針灸針針刺大鼠“陽陵泉”“膽囊穴”“足三里”“第10 胸椎夾脊”穴,穴位取穴方法同埋線組,1 d/次,每7次為1 個療程,共2 個療程,每療程間隔2 d??瞻捉M和模型組在干預期間正常飼養(yǎng),不予治療。
1.4.2 指標檢測 最后1 次治療結束后,各組大鼠禁食不禁水12 h,取材前大鼠腹腔注射4%的戊巴比妥0.1 ml/100 g,麻醉后將大鼠仰臥固定于大鼠手術板上,打開腹腔,在十二指腸中找到白色透明的膽總管,觀察膽囊和膽總管成石情況;后經(jīng)腹主動脈取血,將取到的8 ml 血液靜止2 h,3000 r/min 離心15 min,取血清,放于-80 ℃冰箱。1 d 后,根據(jù)血清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測定各組大鼠血清中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觀察造模前、造模后、治療后各組大鼠的一般情況,包括進食情況、精神狀態(tài)、活動情況、背毛情況。比較各組大鼠膽囊膽固醇結石成石率,治療后血清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肉眼可見膽囊或膽管內(nèi)有絮狀沉淀或肉眼可見膽囊有泥砂樣沉積物,可視作膽囊結石生成。膽囊膽固醇結石成石率(%)=每組生成膽囊結石大鼠數(shù)/每組大鼠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正態(tài)分布資料用()表示,各組間比較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用LSD 檢驗,以P<0.01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大鼠一般情況觀察 造模前各組大鼠飲水正常,精神狀態(tài)良好,活動自如,反應靈活,動作敏捷,背毛有光澤,進食及大小便正常,無異常狀態(tài)出現(xiàn);造模后空白組大鼠體重自然增長,狀態(tài)良好,飲食及大小便正常;其余各組大鼠飲食減少,活動遲緩,拱背,反應遲鈍,背毛松散無光澤,提示造模成功。治療后與模型組比較,針刺組和埋線組大鼠飲食、體重、精神狀態(tài)、拱背情況、背毛狀態(tài)等方面均有較好改善,實驗過程中未發(fā)生動物死亡。
2.2 各組大鼠膽囊膽固醇結石成石率比較 經(jīng)解剖,大體觀察可見空白組大鼠膽汁清澈透亮;模型組大鼠全部可見有絮狀沉淀,埋線組成石率低于針刺組,可見絮狀沉淀。與模型組比較,埋線組和針刺組明顯降低了膽汁的渾濁度,抑制了膽固醇結石的形成,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膽囊膽固醇結石成石率(n,%)
2.3 各組大鼠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比較 模型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高于空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埋線組和針刺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低于模型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各組大鼠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mmol/L)
表2 各組大鼠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mmol/L)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1
膽固醇膽石癥在中醫(yī)學中歸屬“黃疸”“脅痛”“膽脹”等范疇,以“肝郁膽逆”“脾胃虛弱”為病機[12]。現(xiàn)代研究表明[13],膽固醇膽石癥的發(fā)病機制主要與脂質代謝相關基因表達異常、腸道吸收膽固醇增加、膽固醇轉運的載體等有關,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與膽結石發(fā)病也具有密切的關系[14,15]。脂代謝異常可導致膽固醇合成限速酶活化,增加肝臟膽固醇的合成,從而造成膽汁中膽固醇的過飽和狀態(tài),影響膽汁酸、膽固醇和磷脂三者的比例,使膽固醇更易析出形成結石[16]。本研究通過觀察大鼠一般狀態(tài)、膽囊和膽管成石率,檢測分析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變化,可以評估膽固醇膽石癥的治療效果。
穴位埋線是針灸的延伸和進展,以線代針,對穴位持續(xù)刺激,以激發(fā)經(jīng)絡氣血,協(xié)調機體機能、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17]?!鹅`樞·邪氣臟腑病形》記載:“膽合入于陽陵泉,膽病者……其寒熱者取陽陵泉。”故陽陵泉有通暢膽腑、清利濕熱之功;膽囊穴具有利膽通腑、清利濕熱之功,膽囊出現(xiàn)病變時,該穴為痛敏點,常為膽道疾病的定性穴;足三里為陽明經(jīng)穴,陽明經(jīng)多氣多血,且足三里為“強壯保健要穴”,對足三里進行埋線,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調補氣血,可增強人體免疫力;第10 胸椎夾脊可調節(jié)臟腑;故本實驗選取大鼠陽陵泉、膽囊穴、足三里、第10 胸椎夾脊共同疏泄肝膽之氣,調節(jié)臟腑,扶正祛邪。
葉露[18]研究發(fā)現(xiàn),膽固醇膽石癥豚鼠表現(xiàn)為進食較少,皮毛干枯無澤,精神萎靡,活動緩慢。本實驗結果顯示,從大鼠的一般情況可以看出,與模型組相比較,埋線組和針刺組的飲食情況、精神狀態(tài)、拱背、背毛等情況均有明顯改善,提示穴位埋線和針刺可以緩解膽固醇膽石癥的癥狀表現(xiàn)。李炯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肉眼可見膽囊有泥沙樣或絮狀沉淀,可視作膽囊結石生成。本實驗通過肉眼觀察膽囊及膽管的狀態(tài)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組大鼠全部成模,與模型組比較,經(jīng)穴位埋線與針刺治療后,成石率明顯下降,說明穴位埋線和針刺均可有效降低膽固醇膽石癥的成石率,且穴位埋線效果優(yōu)于針刺。
飲食中過多的膽固醇攝入可引起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標的升高,膽汁中膽固醇過飽和,隨后膽固醇結晶逐漸形成。本實驗結果顯示,膽固醇膽石癥大鼠經(jīng)治療后,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較模型組均有改善,其中埋線組改善最為明顯且優(yōu)于針刺組,說明穴位埋線療法可以通過刺激相應腧穴,能夠有效促進膽固醇膽石癥血清脂類代謝,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從而達到治療膽固醇膽石癥的目的,但其作用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穴位埋線對于膽固醇膽結石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為臨床開展穴位埋線防治膽固醇膽石癥提供了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