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凱
(山西省交通環(huán)境保護中心站(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但整體來看,當前農村生活污水排放仍較為粗放,科學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成為當務之急[1-2]。
對中國中部省份4個縣開展實地調研,調研對象為4個縣轄區(qū)內所有行政村,共調研816個村莊,其中,A縣274個村、B縣143個村、C縣191個村、D縣210個村[3-4]。各縣村莊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調研村莊基本情況統(tǒng)計表
調研的4個縣,沿河村莊有89個,城中村29個,城郊村有89個,重點鎮(zhèn)鎮(zhèn)區(qū)村有166個,鄉(xiāng)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村莊有50個,水源保護地周邊村莊有31個。
農村生活污水隨意在巷道散排亂流情況較為普遍,通過巷道路面或兩側明溝排入村莊周邊的河流、溝渠、坑塘、農田,在村莊內或周邊形成疑似農村黑臭水體。調研的4個縣,農村生活污水主要有7個排放去向,分別為就地蒸發(fā)或下滲、灌溉渠或退水渠、農田、坑塘、荒溝、河流、污水處理設施(經處理達標后回用或排放)[5]。具體情況詳見表2。
表2 調研村莊生活污水排放去向數統(tǒng)計表
農村生活污水產生量相對較小,不同地區(qū)因村莊區(qū)位、人口密度、基礎設施情況等不同,污水產生和排放量有明顯差異。調研的4個縣,農村生活污水人均排放量為42 L/d,污水排放總量為53 774 m3/d。具體情況詳見表3。
表3 調研村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情況統(tǒng)計表
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收集處理率較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范圍小,已建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的村莊,多數也未實現生活污水全收集和全處理。調研的4個縣,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為53 774 m3/d,污水處理量為11 182 m3/d,處理率為20.8%。其中,納入城鎮(zhèn)或工業(yè)園區(qū)管網集中處理的污水量為7 957 m3/d,通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的污水量為3 225 m3/d,占污水處理總量的比例分別為71.2%、28.8%[6-8]。具體情況詳見表4。
表4 調研村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情況統(tǒng)計表
農村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仍相對滯后,有一半的村莊目前尚未建設任務污水管網。已建污水管網的村莊,其管網覆蓋率也較低,多數僅村莊主干道建有管網。除納入市政管網的村莊外,已建成的污水管網主要有地埋管道、暗渠、明渠3類,污水收集形式多為雨污合流制網管。調研的4個縣,建有污水管網的村莊有410個,未建設污水管網的村莊有408個;污水管網建設總長度約1 419.03 km,其中,地埋管道約654.86 km、暗渠約490.90 km、明渠或明溝約475.92 km。具體情況詳見表5。
表5 調研村莊農村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情況統(tǒng)計表
已建成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部分因污水收集率低或水量不穩(wěn)定導致長期低負荷運行,部分污水處理站因運營成本等問題而長期不能正常運行,甚至有個別污水處理站自建成后就從未運行。調研的4個縣,已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有21座,設計規(guī)模共計4 838 m3/d,服務村莊共計26個;正常運行的有15座,不正常運行的有6座,占比分別為71.4%、28.6%,運營方式有第三方運營、縣運營、鄉(xiāng)鎮(zhèn)運營、村運營4種方式。具體情況詳見表6。
表6 調研村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情況統(tǒng)計表
對能夠通過清理、疏通、設施(設備)檢修或更換恢復運行的,盡快修復并恢復運行;管網不完善的,加快配套管網建設;從未投運且長期撂荒不能修復的,根據現狀重新規(guī)劃建設。
堅持先易后難、先點后面,合理計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避免一哄而上。優(yōu)先將污水直排河流的村莊、水源地保護區(qū)范圍內的村莊、人口規(guī)模較大且污水亂排的村莊作為治理重點。
根據村莊所處區(qū)位、人口規(guī)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點、排放要求、受納水體環(huán)境容量等具體情況,采用適合當地實際的工作路徑和技術模式。
出臺政策措施,明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產權歸屬和運行管護責任單位,保障設施建設質量,推動專業(yè)化市場化運行維護。將設施運行維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設施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