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花國輝
(1.撫順市第二醫(yī)院 神經二科,遼寧 撫順 113000;2.撫順石化總醫(yī)院 內科,遼寧 撫順 113000)
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ICNS)是由多種病原體感染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多見于腦外科手術患者,致殘率與死亡率較高[1],及時、準確的治療對于避免病情惡化、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已有多項研究證實,機體遭受病原體侵襲時,血清降鈣素原(PCT)以及C-反應蛋白(CRP)濃度均明顯上升[2-4],但PCT、CRP在ICNS診斷與病情中的應用近年來才逐漸引起重視。此外,導致ICNS的最常見病原體有病毒、細菌,不同類型的ICNS在臨床表現存在一定差異,但大部分患者并不具有典型表現,因此必須依靠實驗室指標檢測。雖然病原學檢測是臨床診斷金標準,但是由于其檢測耗時長、陽性率低、假陽性率高等缺陷,加上新病原體不斷出現,使其臨床應用存在局限性[5]。因此,積極探索ICNS相關生物學指標,提高診斷的快捷性與準確性,是當前神經內科最具挑戰(zhàn)性的研究熱點之一。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ICNS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腦脊液與血清PCT、CRP在ICNS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1病例選擇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ICNS患者72例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符合《神經病學》[6]關于ICNS的診斷標準,經病原學檢測確診;(2)均為腦外科手術患者;(3)年齡≥18歲;(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系統(tǒng)嚴重疾病;(2)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3)合并血液疾病者;(4)妊娠或哺乳期女性;(5)合并精神障礙性疾病。另選取同期接受腦外科手術并未發(fā)生ICNS的患者80例為對照組。
1.2方法
1.2.1獲取標本與檢驗 所有采集病原學標本當日,同時采集空腹靜脈血;并于2小時內通過腰椎穿刺、腰大池引流、腦室外引流等方式獲取腦脊液標本,標本為無菌操作下獲取,未做腦脊液置換操作,如有引流管先排盡引流管死腔內腦脊液然后留取標本。采用酶聯熒光分析PCT;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RP,儀器為ABBOTFC8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步驟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規(guī)定。
1.2.2分組 按照病原體檢測結果,將觀察組分為化膿性感染亞組(44例)與病毒性感染亞組(28例)。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治療前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兩組PCT、CRP水平比較 觀察組腦脊液、血清PCT、CRP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脊液、血清PCT、CRP比較
2.3不同感染類型患者PCT、CRP水平比較 化膿性感染亞組腦脊液、血清PCT、CRP均高于病毒性感染亞組(P<0.05),見表3。
表3 不同感染類型患者PCT、CRP水平比較
2.4診斷價值 腦脊液CRP(AUC=0.823)、腦脊液PCT(AUC=0.890)以及血清CRP(AUC=0.729)、血清PCT(AUC=0.793)均是預測ICNS的重要因素(P<0.01),見表4,圖1。
表4 PCT、CRP對ICNS的診斷價值
圖1 PCT、CRP對ICNS的診斷價值
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接受腦外科手術治療時極易發(fā)生細菌感染。由于抗菌藥物能夠改變細胞學因子表達水平,促使相關標志物出現不典型性轉變,因此,目前對于顱內感染不典型改變的鑒別診斷仍然極為困難[7]。
臨床實踐發(fā)現,中樞神經系統(tǒng)遭受病原體感染,可產生大量內毒素而對中樞神經直接形成損傷,而且能夠通過刺激促炎性因子分泌增多,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免疫細胞入侵顱內而導致感染。因此,炎性因子對于ICNS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PCT作為降鈣素前體,是體內一種具有重要作用的多肽分子,其主要由甲狀腺細胞分泌,可在水解酶催化作用下水解后形成活性物質。已有研究表明,PCT的合成主要受細菌內毒素的影響,在細菌感染6小時后,PCT濃度急劇升高,12~48 h達到高峰,可敏感地反映感染與炎癥的嚴程程度[8-9]。CRP是一種急性相反應蛋白,當機體遭受病原體侵襲或組織創(chuàng)傷時,其濃度急劇升高,是評估多種感染性疾病的活動性指標[10]。在發(fā)生ICNS時,機體在病原體與免疫損傷下誘發(fā)炎癥反應,因此腦脊液、血清PCT、CRP濃度升高,其濃度可隨炎癥反應的加重而持續(xù)上升,在炎癥緩解或消失后可恢復至正常水平[11]。Sanaei等[12]研究報道,PCT、CRP在細菌性腦膜炎患者中明顯升高,可作為診斷細菌性腦膜炎的參考依據。梁麗等[13]認為,PCT、CRP可作為兒童ICNS鑒別診斷的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腦脊液、血清PCT、CRP均高于對照組;且化膿性感染亞組患者腦脊液、血清PCT、CRP均高于病毒性感染亞組,說明不同感染類型對于機體的損傷機制不同,其炎性因子濃度也存在明顯差異[14-15]。化膿性顱內感染由于主要為細菌性感染,主要侵襲部位為腦膜,且能夠造成血腦屏障損傷而引起腦實質病變,因此,通常化膿性顱內感染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最為嚴重,且細菌感染相關指標升高更為明顯[16]。有研究表明,細菌入侵后病原體細胞壁可分泌肽聚糖,同時其細胞膜雙分子層成分脫落進入血液,刺激抗原提呈細胞介導漿細胞免疫應答并促進T淋巴細胞介導細胞免疫反應,引起炎癥反應,導致PCT、CRP水平升高[17]。細菌內毒素可迅速誘導大量PCT生成;但病毒感染時由于干擾素-γ的分泌阻斷了PCT的生成,因此PCT升高不明顯[18]。鑒于目前研究均表明不同病原體導致的ICNS在神經損傷程度、感染指標改變情況方面差異較大,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細菌、病毒等不同病原體對于機體侵襲機制有一定差異,檢測血液和腦脊液PCT、CRP有助于準確判斷顱內感染病原體類型。
本研究通過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腦脊液CRP、PCT的ROC曲線面積均大于0.8,血清CRP、PCT的ROC曲線下面積均大于0.7,與倪琪[19]、杜開先等[20]研究結論一致。對于ICNS的診斷均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及特異度,由此推測,在ICNS的臨床輔助診斷中可增加腦脊液、血清CRP、PCT濃度檢測,以充分發(fā)揮其輔助診斷作用。